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窗上云霞

2023-05-26 10:49 作者:有羞有臊大彩笔  | 我要投稿

         做完了《月逐云》这个最阴间的,这波整《窗上云霞》这个最不阴间的。

         《窗上云霞》是个很特殊的曲子,写它的时候自己给自己加了个限制条件,右手部分只能有E,A,D三个音。加点限制反而好做了,因为好多东西用不了,剩下的用排列组合就可以做了。构建乐句之前,是想做一个多主题的曲子,又不是《落花》那种只有一条旋律线,这时候多主题的交互就不仅仅是横向的,而是纵向的。因为我接触古典乐的顺序比较奇怪,一直对马勒,理查施特劳斯,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这些作曲家比较感兴趣。我觉得他们那种非常有冲击性的主题,主题之间复杂的结构关系才应该是音乐该有的样子。对于古典主义时期那种真正意义上的协和音为主反而不太感冒。所以,我的多主题曲子好多会写成类似复调性质的东西。这里面有个例子是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交响曲第二乐章,快结尾的地方就有个多主题纵向混叠(这个视频的13:21)。

        说回自己的曲子,这首曲子之所以不阴间,原因在于它非常的流行。这次的东西不是拿什么匪夷所思的动机填充出来的,就是一气呵成的旋律。而且这旋律还是8小节那种特别标准的框式。

很流行的主题1

      主题一就是个标准的8小节主题,两个长得差不多的4小节子乐句。每个子乐句都是AABC式的,非常没有新意。同时,子乐句中A(1,5小节)的这个节奏也是4/4拍音乐中非常常见的,四舍五入除去底下的那些和声,就是个流行曲。如果底下长得也都是一样的我都不好意思发上来。

       9-16小节重复主题1。在右手部分添加了简单的装饰,同时修改了子乐句AABC中的B和C让它不是以一个上跳结束(对比第8和第16小节),给这个主题一个更明确的结束标志。还有些其它的小调整,比如把第7小节的那个上扬挪到了12小节(子乐句BC交换),和它类似的还有11小节与第4小节,都是简单的加工,目的仅仅是丰富一下。

还是做了些操作的重复

      左手也做了加工。对比一主题第一次出现,前四个小姐和声改了;后四个小节八度奏出的bassline从完全不变变成了逐步下行。

       而后,我们引出了第二主题17-22小节

第二主题

      橙色部分是新想出来的子乐句。因为右手只能有三个音,所以想第二个主题反而容易。音是不可能再多的了,就只能从节奏和走向上做思考。第一主题的4+4中,基本走向是保持平稳,以级进为主,跳进的几乎都是装饰音。这个全都相反,下行,大跳,就有了橙色。但是组成这个主题的时候,还是用到了第一主题的部分。我想让这两个主题之间的关系更紧密一些。另外的原因则是右手只有三个音,再怎么样差异也不会做到巨大,但凡做些音上门的加工,都很容易串味。不如直接弄成这样。另外,红色里面的子乐句也可以看作是橙色段落的镜像(第22小节),它们本质上还是有关系的,并没有做到完全的对质。虽然名义上说是一次性哼哼出乐句,但是好的乐句一定是有内在关系的,不然会非常散漫,完全没有重点或者特点。

      扯多了,但是发展并没有很新颖。第二主题重复两遍:

二主题重复

       第二主题第一次用的一主题前四个小节中的旋律拼在后面,重复的时候把后四个小节的东西拼上去。是彩笔的我能做的主题交互了。

       两遍2主题后,先不急着引入第三主题。而是进入了主题1的一个变奏。这段的变奏做了个很机械的处理,前四个小节E变A,A变D,D变E。后四个小节几乎没啥变化。改了伴奏的特征和左手重音的位置,改跟没改一样。

主题一的变奏

       解释一下为什么这里选择再来一遍主题1变奏。第三主题都被单独称为主题了,其必然与第一,第二主题存在极高的对比度。在这种地方引入,两遍1,两遍2,两遍3,这曲式就和胡梅尔,海顿的某些奏鸣曲很相像,直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呈示部。如此一来,后面就必须要有再现或者大加工了。前面的一二主题大家也看到了是很臭很长的,而且卡死了右手只有三个音,重复多了听众该骂我水时常了。于是这里面打算再来一遍1主题做个淡化处理,让听众以为真的就这样了,然后再突然引入三主题。这样的曲式结构有些像德彪西的《斯拉夫叙事曲》,而且很抄袭的一点是,第三个主题我也是从左手发展而来。这倒不是说真的完全复刻,而是右手这三个音再组个主题对于我还真有点费劲,用左手卡bug给个半音化主题,顺便营造极高的对比度以及对位的环境。

       紧跟着的是一个二主题的变奏淡化,这里面只用到了橙色的乐句,不过节奏改变了。橙色乐句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我在左手部分玩弄调式。这里面淡化不需要再加些很刺激的东西了,简单弄了个柱式和弦,瞎配了几个和声。

左手就是lowb柱式和弦

       在这个结束后,左手开始第三主题了。为了不抢夺左手的戏份,右手都是无聊又无特点的琶音。

主题三用绿色框画出

主题三是这样的:

提取出来的主题3

       之所以把它称为主题,因为这首曲子后面没有对它再进行发展和填充加工了,再称为动机有些不和时宜。甚至音几乎没有变化过,曲子中只是会改变它的节奏。在第二次重复中,它的速度明显变快了。

第二次重复

        重复了两次主题三之后,有一段一主题与三主题互动的段落。一主题在高音区重现,不过它底下的伴奏因为引入了三主题的半音显得更加凶暴了。这首曲子到这里,开始了多主题的纵向交互。

第一次接触?[doge]

       简短的接触后,三主题顺势推进。要给与三主题充分的时间,它因为音的问题只能出现在左手部分,右手部分永远是留给一主题和二主题的。这一点上它在交互的过程中永远都是处在低音区,很容易就被淹没了。如果要强调它,必须采用和它出现时一样的方法,用琶音把右手部分的特征性彻底消除掉。

这里三主题连续向高音区推进并加速

       推到后面再次一主题。这首曲子里吗对一二主题的加工很少会抹掉节奏特征。在勋伯格等人的作曲理论著作中,都提到过节奏对于辨识度的影响。它在动机的音程特征不够有冲击力的时候,是一个重要的特征。这一二主题显然音程上除了小七大九大二,纯四纯五外不可能有别的什么了。左手部分还是穿插了主题3。引入了之后,主题3就挥之不去了。

主题1中的AABC,删了B把C拉长到两个小节

       这时候用好久没出现的主题二造一个高潮。节奏被改了,但是大跳没改,甚至还增多了不少。这个是橙色乐句的特点。它注定了适合作为高潮段落出现,因为主题一走向太平稳了,加好多八度装饰音不能改变平庸的本质。主题三本身大部分是个半音阶,跟跳进几乎不沾边,也就后面有几个比较有个性的七度上跳。而且主题二用的又少,在我的逻辑中,只能是它了。对主题二的加工并不多,它只是疯狂地提速,并且用16分+8分来增加气势。钢琴作为打击乐没有单音增强的能力,它的气势就像定音鼓滚走一样,音多,范围广,就差不多了。

连接段落还是需要红色乐句的帮忙

       橙色段落本来就短,多模进重复几遍。改了下节奏,到了中音区就不需要那么多音了,反而容易显得曲子浑浊。

第二次重复,略微换了下节奏型

       这段之后将是全曲的高潮,有一个三个主题同时交互的场面。这里面就是用这种混乱来制造高潮,没有什么逻辑可言。三个主题都标注出来了,各位自己看吧。

混乱的高潮

       这里面把主题123彻底织体化了,97和98小节中,除了音型保持不变,橙色句子和绿色句子的节奏彻底拉平。在后面我那几首长的曲子里,织体大部分都是这样。因为我很不喜欢为了有织体而引入一些臃肿的音阶,只出现过一次的旋律,不如直接写成复调。而织体又大部分并没有很复杂的节奏特征。于是我的想法便是把一些音程比较有特征的主题,比如有好多大跳的那种,抹除掉节奏或者换个节奏作为织体出现。

       高潮结束后,再次回归一主题,不够这次,主题三依然留了下来。在这么多次主题三的重复中,它只有一次模进了,便是在结尾向下平移了一个半音。

主题3的对位就非常反人类与序列主义

       通过把主题三往下平移了一个半音,115小节的和声停在了奇怪的地方,顺势解决到一个协和的地方,收尾整首曲子。

结尾

       把红色部分的屁股模进几次,结尾那几个音的排练其实和橙色主题是一样的。假装橙色主题又出现了吧。全曲结束。


又到了总体评价环节,先说缺点:

  1. 右手三个音,蹭莱切卡组曲的噱头,可耻。

  2. 主题1和2比较流行烂俗。

  3. 主题的交互机械僵硬,基本就是主题1一段,主题2一段。有了主题三之后就是垫在主题1和2下面。

  4. 和声僵硬,序列主义严重。

  5. 曲式上和德彪西《斯拉夫叙事曲》高度相似,涉嫌抄袭,还欺负德彪西没法亲自承认。

优点还是有的:

  1. 难度还是有的,半音还是很多的,可以当练习曲。虽然本人不建议练,有时间建议练更好的曲子。

  2. 比《月逐云》好听。



窗上云霞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