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必看〉如何提高英语成绩?英语年级第一的做题技巧!
(这标题,典型标题党) 我是一名自以为英语学得还不错的英语课代表(咳咳,虽然只当了一年),曾在初二下的英语百词大赛上考到了班一年七,并两次取得英语学科的年级第一。在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我学习英语的方法。我写这篇文章不图名、不图利,只是希望能对大家的英语学习有所帮助。我自知才疏学浅,很多同学都比我厉害,所以这篇文章并无炫耀、张扬、得瑟的成分,请大家放心阅读。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也欢迎你分享出来,大家互相学习,一起进步!
古语有云:“考试是检验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你翻开英语卷子一看,这卷子上没有答案,歪歪斜斜地每页上都写着“ABCD”几个选项。当你读完我的这篇文章,你就能从题目中看出字来,每套卷子都写着的两个字是“简单”!
英语考试中,阅读题占分最多,每题两分,而且还是选择,错了就是错。不知道大家对答案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本来还在95分左右,对完阅读题后,一算,下90了。
阅读题其实并不难。
我们要对每篇文章的难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拿到一篇文章后,不能被密密麻麻的字母吓倒,才读了半句,就觉得“这篇文章真难”。若只是单纯觉得难,却不知难在何处,那就被文章牵着鼻子走了。只要认识到文章的难点,就算这篇文章真得难得要命,你也可以做到见招拆招、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好这篇文章。知道文章的难点,就好像把黑洞变成一个具体的星球(可能有点不恰当…)。做题就像在星球上找东西,星球有大有小、各不相同,寻找东西的难度也不同,但起码不会像在黑洞里找东西一样漫无目的。
拿出一套英语卷子,把阅读题的题号盖上,你还能知道这是哪一篇吗?AB两篇大抵是比较容易看出来的。A篇以表格形式呈现,B篇是记叙文。那CD篇呢?你能区分开吗?是不是有种“C篇写着C,D篇写着D,两篇盖题号,安能辨我是CD”的感觉?别急,我们慢慢分析。
C篇是事物说明文或者议论文。若是事物说明文,就会简单一些,因为它介绍的是一个实际的东西,而非抽象的概念。介绍大象、潜水艇、微塑料的文章都属于这一种(暂且称这类文章为C1)。若是议论文,就会难一些,但也不会很难,因为这类文章的内容通常很贴近我们的生活。“寻求帮助:克服不当态度”就属于这类文章(暂且称这类文章为C2)。
D篇最难。文章长、生词多、句子难懂不说,内容还往往涉及心理学,叫人摸不着头脑。期中的D篇讲自信心,6月限时训练的D篇讲敬畏感(没错,就是Awe的那篇,据说是初三一模的题),期末的D篇讲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这三篇都是很典型的D篇文章。怎么,还有D篇其实不是D篇?当然,这世上本无C2这类文章,简单的D篇多了,便有了C2。
期末考试前,英语老师让我们练了几个D篇的题,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讲“是否有必要强迫未成年人做志愿活动”的文章。下课后,我跟老师说这篇文章比较简单。我这么说并非故意显得我英语水平高,而是因为这是篇C2类型的文章。C2与D都是议论文,但与C2不同的是,D篇讲述的是抽象的概念(比如“事实与观点的关系”),看不见摸不着做不到,不是具体的事。“是否有必要强迫未成年人做志愿活动”一文没有讲抽象概念,和“寻求帮助”一样,它讲的是我们生活中的事。因此我才有理由说,这文章只有C篇的难度。
这些“D篇”本来并不难,却要在前面写一个“D”吓唬人,其实就是狐假虎威。这些文章就像披着狼皮的羊,你要做的就是把狼皮揭开而已。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很多人看到这层狼皮就全身瘫软、跌下马来、瑟瑟发抖、泪如雨下了。你可以用我这种方法给“狼”分分类,辨认出那些披着狼皮的羊,揭开它的狼皮,将其绳之以法。有些D篇活着,它已经死了。
至于真的“狼”,确实会难处理一些。但我确信“代入现实”四个字,是拿满D篇的不二法门。
刚才说过,D篇难就难在概念太抽象,不好理解。关键是,它还有“the writer probably agrees that”“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passage”“what is the writer’s main purpose in writing this passage”这种需要你理解全文的问题。再怎么死磕也搞不懂文章的意思,也没法从文章直接找到答案,怎么办?那我们不妨换一种方法。既然竹篮子打水一场空,那我们化虚为实,把水变成冰,不就打起来了吗?
“代入现实”恰恰实现了“化虚为实”与“化抽象为具体”。
在阅读D篇时,你可以结合自身经历,想想这其中有没有能够解释文章中的概念的例子。只要找到了,之后的内容就会变得很好理解。只要你的价值观和作者差别不太大,作者之后表述的一切观点都可以用你的这个例子来解释。而且,这也会让阅读变得有意思,不枯燥。但如果生拉硬拽就不好了,这样不仅浪费时间,还会分散注意力。
6月限时训练的D篇第一句是这样的:(原文没有给中文翻译)
Awe(敬畏) is the feeling we get in the presence of(在……面前) something vast(宏大的) that challenge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like looking up at millions of stars in the night sky or shaking hands with a basketball superstar.
我词汇量较少,当时连最重要的单词awe都不知道什么意思。但当我读完两个例子并联系自身经历后,我懂了,这就是我认识年级第一时的感受。这样,后面的内容对于我来说就容易理解多了,做题也更轻松了(然后也拿满了)。
期末D篇讲的是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我当时就想到了贾平凹先生的《三游华山》和王徽之“乘兴而来,兴尽而反”的故事。这也有利于我理解这篇文章。
当然,做题技巧这个东西嘛,是因人而异的,适合自己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我分享我的方法也只是提供一个参考,如果大家通过借鉴我的方法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方法,我会非常开心的。
最后的最后,我觉得大家可以多关注身边的英语,多思考,发现英语中的奥妙。张老师让我们多关注身边的数学,发现数学的美。我觉得英语也是一样。这学期,我们电声乐队排练了《Hotel California(加州旅馆)》,里面有一句“There are plenty of room at the hotel California”。当时我就很纳闷,“room”为什么不是复数?原来,在这里“room”压根儿不是“房间”,而是“空间”,因此用原形“room”。是不是很神奇?这一点百度百科都没有注意到,翻译成“加州旅馆有如此多的房间”。
以上就是这篇文章的全部内容啦。希望这篇文章能对大家的英语学习有所帮助,祝大家下学期英语学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