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日本电车小说开山之作:大叔、偷窥和少女

2022-11-14 12:58 作者:王阿姨AuntieWang  | 我要投稿

大家好,我是王阿姨。今天要讲的是日本文学大师田山花袋的作品《少女病》,小说描写了一位平平无奇的中年大叔在通勤路上偷窥女学生的日常。最后大叔因为偷窥过于投入,不慎被拥挤的人群挤出电车,肥胖的身躯滚落在铁轨上,被反向行驶而来的列车碾死。


作者在小说里对主角大叔极尽嘲讽,但小说主角的原型显然就是作者,田山花袋本人。不得不说,日本人自我反省还是很有一套的。


作者田山花袋在37岁的时候创造了这本小说,而小说里男主角的年龄也恰好是37岁。

作者田山花袋住在代代木的郊外,是博文馆的编辑,每天乘坐甲武线以及市营电车通勤。小说男主也住在代代木的郊外,是杂志社的编辑,每天乘坐甲武线从郊外来到东京的御茶水,然后在御茶水乘坐外濠线来到位于神田的杂志社上班。

作者田山花袋有妻有儿。小说男主同样有妻有儿。

小说男主对家庭生活感到厌烦,对妻子已经完全没有激情,所以沉迷于偷窥女学生。作者田山花袋与妻子的感情,嗯......应该,大概,可能,不怎么恩爱吧。(我不确定哦)

《少女病》和《棉被》

难道作者创作这部小说仅仅是为了自己和妻子的感情不好吗?当然不是,他还写了别的小说去表达这件事。比如同年发表的《棉被》,就以自己的女弟子为原型,详细描写了中年男老师对青春貌美的女学生爱而不得的心路历程。不仅如此,老男人还秉承着“得不到就毁掉”的原则,棒打鸳鸯,拆散了女学生和另一位男学生的恋情。结局就是女学生被送回乡下,男老师走进女学生睡过的房间,抱着还带有女学生余香的棉被,失声痛哭。


说回《少女病》,这篇小说可以视作《棉被》的试水之作。同样是以自己为原型,《棉被》的效果就比《少女病》轰动很多,毕竟偷看美女的痴汉满大街都是,但敢于承认自己暗恋女学生的老师可不多见。更重要的是,大街上的女学生无名无姓,不是特定的某个人,而《棉被》里的女学生却是真的有原型。而这么不要脸(啊不是),这么敢写的花袋凭借《棉被》成功震撼了日本文坛,也因此被认为是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先驱。

另一方面,田山花袋创作《少女病》是为了转型。花袋老师年轻的时候是少女作家,是专门写少女小说的作家,成功博得很多年轻女子的青睐。而人到中年的花袋老师已经不想写浪漫题材了,希望转向现实主义,《少女病》就是转型之作。此外,小说结局是主角死掉,而主角是以作者为原型的大叔,所以,可以将其视为作者要与过去做切割的决心。

“少女”和“电车”。

小说里有两个重要的符号,分别是“少女”和“电车”。

先说少女,小说里一共有8位女性角色出场,除了男主的妻子以外,其余都是通勤路上遇到的年轻女子。吐槽一下,其实男主的妻子也很年轻,只有二十五六岁。居然要被三十七岁的丈夫嫌弃是旧式女子,没有新式独立女子可爱。真想狂扇他耳光,看着他脸上抖动的肥肉,冲他大喊:“美少女是不会看上没事业没身材穷得只剩一张嘴的大叔的!你清醒一点!”

其实作者这样写不仅是为了表达年轻女子更受男人欢迎,更是在区分代表新式女子的女学生和代表贤妻良母的妻子。

女学生的形象

要理解小说中的女学生形象,就要先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

明治五年,也就是1872年,日本进行了学制改革,规定女子必须完成八年制的小学教育,之后相继出现了公立女子学校、基督教女子学校、神户女子学院。

到了1895年,女子高等教育论开始盛行,日本政府认为,要建立一个强国,女子教育就要重视起来。

1899年,政府规定每个县至少要设立一所高等女学校。从高等小学二年级毕业后(12岁)再上四年制的高等女学校。她们的必修科目是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家务、缝纫、美术、音乐、体育等。作为选修课还有外语。

女子高中在日本迅速普及,“女学生”形象被定义为新的风俗风尚。“女学生”并不只是单纯的女性,而是作为特殊符号出现在明治时期的女性形象。


“女学生”这一符号可拆分为“女性”和“学生”。

显然,“女性”可以作为情欲符号,可以视作情欲对象。

“学生”则截然相反,是禁欲的符号,不能、不行、至少是不应该、不建议作为情欲对象。

所以两者的融合体,“女学生”就徘徊在情欲和禁欲之间,好像可以,又好像不可以,欲拒还迎,若隐若现,反而更具吸引力。

与之相对应是以妻子为代表的传统女性形象,无论在《少女病》还是《棉被》,田山花袋老师都没有用心刻画妻子的形象。只有寥寥几句,梳扎着“旧式的发型”,穿着棉布料子和服,是个柔顺的女人。读者记忆最深的就是丈夫已经厌倦了妻子,十分嫌弃妻子没有文化,不懂欣赏文学作品。所以丈夫才会轻易爱上具有文学素养,独立新潮的女学生。

这个出轨理由在文艺界好像是非常正当的,寻找心灵相通的灵魂伴侣难道不比死守一潭死水的婚姻重要吗?

实则不然,通通都是借口,这些搞文艺工作的老男人真正看重是“女学生”作为女性的部分,是青春的肉体,柔嫩的肌肤,时尚的打扮。志同道合,热爱文学只是锦上添花,合理化出轨行为的道具。老男人看“女学生”看的还是她作为“女性”的“性”,而不是作为“学生”的“知识”。难道老教授娶学生是为了给人家补课吗,请问世界上有哪门课是必须领结婚证才能上的?

电车男

这篇小说应该是日本特色“电车爱情文学”的开山之作,应该是吧,我也不确定,毕竟我看得不多。如果有更早的“电车爱情文学”,麻烦在评论区指正,这样大家可以去拜读一下。

这篇小说集齐了“通勤电车文学”的经典要素:电车、美丽的少女、对生活失去希望的老男人、偷窥、跟踪、痴汉、意淫。

我们来逐一分析:

首先是电车,为什么电车会有那么多变态?


  1. 因为男孩对铁路相关的东西总是特别感兴趣。潜意识里,铁路是性欲的象征,火车行驶会带来令人愉悦的移动感。

  2. 车厢是一个封闭的空间,众多女学生与大叔身处同一空间,在到站下车前都保持着相对静止,为大叔的“痴汉行为”提供了发挥的舞台。

  3. 最后,在没有手机的年代,电车里除了偷窥别人,还能有什么好消遣呢?在马车时代,车上的人还能聊聊天,打发时间。到了电车时代,电车座位的设置压根不适宜交谈,而且周围全是陌生人,不小心跟别人对视了都算是不礼貌行为,更别提搭讪聊天了。

  4. 然而矛盾的地方是,早高峰的电车太拥挤了,司机一来个急刹车,下盘功夫不够稳的人就能和旁边帅哥美女来个亲密接触。越是拥挤的车厢,个人空间被侵占的感觉就越强烈,为了抵御被侵占带来的强烈不适感,车厢里的人要么用书隔绝视线,要么闭上眼睛假寐。于是,心怀不轨的偷窥狂有了绝佳的作案机会。

书中写了大叔偷窥的小技巧:

过于频繁地看,会被对方察觉,必须装作看周围的样子,并且需要闪电般地快捷、锐利的眼神。有人曾说过,在电车里看女人不能从正面看,因为那样过于明显。话虽如此,却也不能离得老远盯人看,那样会导致对方不愉快。最好占据与观看目标有七分倾斜的位置。

技术要点是充分地看对方,但不要被对方看见。

为什么一定不能被对方看见?

原因之一:被发现的话,可能会被打死。

原因之二:“看别人”是大叔建立优越感的方式,“看”与“被看”是一种权力关系。那些女学生都是中年大叔的凝视对象,她们的身体在凝视中被物化,成了大叔释放欲望的道具。大叔的脑海中充斥着女学生秀美的脸蛋、白皙的脖子、乌黑的长发,从而在幻想中达到巅峰。在此情景下,中年大叔站在了整个车厢食物链顶端,因为只有大叔凝视别人,除了极少数变态,没有人会凝视大叔,物化大叔,更别提将其视为欲望对象了。假如不小心对视了一眼,少女都会在心里骂一句,呸,晦气!

站在这个角度,小说的结局就很有意思了。大叔是因为看到车窗外令他魂牵梦萦的美丽少女,从而陷入神魂颠倒的妄想。随着列车突然加速,旁边的乘客倒向神游太虚中的大叔,致使大叔甩下铁轨,被迎面而来的列车碾压而亡。这一刻,周围所有人的目光都注视着大叔的尸体。大叔从观看的主体变成了被观看的对象,权力结构瞬间颠倒。讽刺效果和教育意义都拉满了。


工薪阶层社畜的惨淡生活

这篇小说的另外的一大看点就是丧气满满的大叔描述自己毫无希望的工作和人生。

小说开篇就是:“当山手线早上七点二十分的上行电车的轰鸣声响起在代代木的电车停车场时,就能看到一个男人行色匆匆地走过千驮谷”

这不就是我们社畜的日常吗?每天赶同一班地铁通勤是一个合格社畜的自我修养,因为坐再晚一班地铁就会迟到,会扣工资和全勤奖。可如果再早一班就会早到,早到公司的每一分钟都是对生命的浪费,最完美的自我控制就是踩点打卡。没有早一秒,也没有晚一秒。我不欠公司,公司也不欠我。

大叔为什么变态?

还不是被这破工作逼的。

大叔作为打工人的日常是什么?

事多钱少离家远。

大叔为什么每天花那么多时间看女学生?

因为通勤时间太他妈长了!住的地方离公司太远了!因为工作太无聊了,大叔作为编辑,每天就是在阴暗的光线下、在响个不停的电话铃声中进行枯燥的排版、校正工作。回到家里也是了无生趣,与曾是恋人的妻子早已过了热恋期和蜜月期,进入平淡如水结冰冷冻期。家里好几个孩子要养,生存压力巨大。事业毫无出头希望,生活无限凄凉,感觉这辈子也就这样了。死又不敢死,活又实在不太想活。任何要不是靠着幻想美少女意淫舒缓情绪,早就精神失常了。


《少女病》和《棉被》发表之后,引起了日本文坛的轰动。

其他作家意识到:描写这种“被压抑的男性欲望”非常有搞头,于是纷纷开始以自己的原型,大写特写那些上不了台面的破事。这就是日本特色文学--“私小说”的起源。日本文学大师岛崎藤村以自己和侄女的不伦之恋为蓝本创造的《新生》就是其中的经典之作,又被称为“日本第一告白文学”。


日本电车小说开山之作:大叔、偷窥和少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