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 脑科学日报| 每年超70万人死于自杀,需采取行动以减少自杀
第1851期 脑科学日报
2023年9月11日
科 学 时 讯
1,Cell Reports:广州健康院张小飞团队揭示自噬调控新机制
来源:Bioon细胞
近日,一篇研究论文,揭示了E3泛素连接酶MARCH7通过泛素化修饰ATG14抑制自噬,导致蛋白聚集体通过自噬途径降解受阻的机制。该研究通过蛋白质谱等技术鉴定出自噬核心机制中关键蛋白ATG14的E3泛素连接酶MARCH7,并进一步确定其对ATG14的泛素化修饰位点以及修饰类型。研究为补充泛素链功能提供研究依据,为完善自噬调控机制提供新的证据,也为自噬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及研究靶点。
2,Bioact Mater: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安定/逯丹团队——FUS介导的缺氧神经元外泌体对缺血性中风的神经保护作用
来源:外泌体之家
缺血性脑卒中给我国公众健康带来巨大威胁。近期,一篇研究探讨FUS介导的缺氧神经元外泌体(HypEVs)对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保护作用。该研究针对体外缺氧神经元释放的sEVs进行了深入探讨,系统描述了HypEVs的特性、组成,并分析其在缺血性脑卒中细胞间互作的作用和机制。这项研究详细分析了HypEVs的特性和组成,探索了其在缺血性脑卒中中的作用。结果为sEVs在脑卒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论支撑,强调了RNA结合蛋白在转运mRNA过程中的重要性,并为后续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HypEVs介导的神经保护机制提供了重要信息。
3,世界预防自杀日 | 每年超70万人死于自杀,需采取紧急行动以减少自杀死亡率
来源:柳叶刀TheLancet
2023年是《柳叶刀》创刊200周年,精神健康是柳叶刀关注的健康焦点领域之一。我们采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危机干预研究室主任费立鹏教授。费教授曾联合中国疾控中心共同对全国自杀者做心理剖析,即研究分析他们的自杀原因。研究发现,1/3的自杀死亡者没有精神障碍,究其原因,为冲动自杀。急诊室中自杀未遂的人群中,1/2的人没有精神障碍。研究针对自杀未遂人群调查了他们第一次产生自杀想法到实施行动的间隔时间,有37%的人间隔时间为5分钟,40%间隔时间为6小时内。因此,自杀干预不仅针对精神障碍患者,更要面向全人群制定早期介入、完善的自杀干预措施。
4,JAMA:ICA或MCA闭塞患者的颅外-颅内搭桥手术
来源:脑血管病及重症文献导读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是全球缺血性卒中负担的主要原因,对于血流动力学受损的ICA或MCA闭塞患者,颅外-颅内(EC-IC)搭桥手术是一种可行的治疗策略,通过将颞浅动脉与MCA吻合手术恢复血流并降低卒中风险。近期,研究人员公布了CMOSS试验结果,目的在于探讨症状性ICA或MCA闭塞并且血流动力学不全患者采用EC-IC搭桥手术联合药物治疗的疗效。最终作者认为,对于症状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闭塞且血流动力学不全的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搭桥手术不会显著改变复合结局指标(30天内卒中或死亡,或随机后30天到2年期间同侧缺血性卒中)的风险。
5,BioMedicine:研究表明多发性硬化症药物可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来源: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进行性和不可逆的神经疾病。近期有团队研究了 ponesimod,这是一种美国 FDA 批准用于治疗复发性多发性硬化症(MS)的口服药物。该药物通过靶向免疫系统中的特定受体来帮助调节身体的反应,防止其攻击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减少大脑中的炎症。并且首次证明 ponesimod 在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模型中有效。研究显示了强有力的实验证据,表明 ponesimod 可能是一种治疗药物,它不仅可以减少神经炎症,还可以增强中晚期阿尔茨海默病大脑中神经毒性蛋白的清除。
6,BRIT J PSYCHIAT:出生体重对心理健康、认知和社会经济结局的影响
来源:丁香园精神时间
为了评估出生体重对成人心理健康、认知和社会经济结局的影响,研究人员使用两样本的孟德尔随机化研究方法来探索其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出生体重对多动症,创伤后应激障碍,自杀企图,智力测验和社会经济结局,即教育程度、收入和社交剥夺均有显著影响。但是,没有证据表明出生体重对其他心理健康问题有影响。在敏感性分析中,结果均一致。
7,Nat Commun:离体神经细胞网络“打乒乓球”时的临界动力学
来源:集智俱乐部
近期,一片研究作者使用皮质神经元构建了一个离体神经网络,利用DishBrain平台训练该神经网络玩一个简化的“Pong”游戏。作者证明,当神经网络接收到与任务相关的结构化感觉输入时,会出现临界动力学特征,使系统到达近临界态(near-critical state),而在静息状态下则不能。这项研究有力地证明了,临界性是神经系统处理结构化输入信息的基本特征,无需高级认知功能的参与。
8,《心理学报》:和爷爷比赛玩体感游戏会赢吗
来源: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
我们接受游戏信息的过程是一种视听觉整合(Audiovisual integration),内源性空间注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注意,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位置的刺激信号进行有意识的监控,目前的研究结果只能确定在内源性空间注意的影响下,老年人和年轻人的视听觉整合是有差异的。
有研究人员认为线索有效性越高,内源性空间注意越高越有可能对老年人的视听觉整合过程产生促进作用,较低的线索有效性则不会有此效果。另外在各种线索有效性的条件下,老年人的视听觉整合均弱于青年人。结果发现,有效线索条件下,青年人的视听觉整合效应高于老年人的视听觉整合效应,也就是在线索正确的情况下,青年人的比老年人的反应更快更准确。
审校:Si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