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高等代数能参加活动,我希望这本书也能

2020-03-26 18:17 作者:loop晓风残月  | 我要投稿

#阅前提示#

先看评论区吧。

#言归正传#

本话要推荐的书籍是李广信教授所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岩土工程50讲——岩坛漫话》。看过往期“土力学趣话”的小伙伴们可能比较熟悉,因为我在之前几话中多次提到了这本书。

这本书中收录的文章大都是李老以前发表在岩土界中文期刊的一些文章,也包含有李老以评论员身份在中国岩土网上撰写的一些经验之谈。全书并没有极其复杂的公式定理、也没有枯燥的软件教程。静下心来阅读这本书,你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种李老在悠闲地跟你讲故事的亲切之感。用李老自己的话讲,本书收录的是一些“发表在‘普通期刊’上的‘游戏文章’”,因此你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时会捧腹而笑,笑李老的故事讲的太有趣了;有时会细细琢磨,思考土力学真的能和哲学联系在一起吗;有时还会感到无奈,“岩坛六弊”确实存在,但是整个学界到底该如何矫正这“六弊”,还需集思广益。

最近,微信公众号“中国岩土网”登载了李老写的一篇文章《论土颗粒与土骨架》,文中指出了许多青年教师在土力学授课过程中把“土颗粒”和“土骨架”两个概念混淆的问题,读来深受启发。这其实已属于土力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在《岩土工程50讲——岩坛漫话》中,李老也曾对其有专门的论述。如果学生在入门的时候能接触到这类书籍,早做警醒,以后若是从事教学工作,或许能少走一些弯路。其实不仅在概念上会存在这些问题,在一些测试技术的应用上也会有这类问题,例如由于缺少对基本原理的了解,导致很多研究人员虽然拿到了测试结果,但是却不知如何去分析,或者虽然知道一些固定的分析套路,但是一旦测试条件有所改变,研究人员就不知如何变通地解释这些因素地影响。举个栗子,XRD(X-ray diffraction)技术作为一种晶体分析技术,也可以用于分析粘土矿物成分和晶层结构。目前其集成化和软件化程度较高,当你把试样交给老师之后,老师可以操作机器进行分析并给你一个试验报告,剩下的就靠你自己去绘图了。但是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论文里的图片是要有相应的文字分析的,对刚进入岩土研究的新手而言,由于自己此前的专业没有教这门技术,就需要自己去向化学专业的朋友或者实验室的老师了解这个技术的用法。然而,时间是不等人的,从零开始去搜集信息,在没有专人给你指路的情况下,也只能了解个大概,或许有幸运儿阅读到的某一篇文献曾经做过类似的试验,且有详细的阐述,那么他就能将其类比过来,完成自己的研究,而其他人只能苦苦地去摸索着前行了,有时候费尽心思对图片做出了解释,但在老师看来,却犯了很多低级错误。以上这些内容无非在表达一个观点:在进入一个领域之前,若有一件事物能够提前列出这个领域的核心问题和一些实际案例,那么对入门者将是大有好处的。这件事物可以是一个视频、一篇文章,或者是一本书籍,个人认为李广信教授的这本书有对土力学本质问题的分析与思考,也有实际的工程案例分析,能很好地充当这个引路人的作用。

初中时学历史,学到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各个学派思想相互碰撞的时候,我是羡慕的,看各个学派领军人物像孩子一样,毫不掩饰地抛出自己的观点,互相“吵架”,争得面红耳赤,无疑是一种享受;

高中时学语文,学到先秦诸子为巩固自己思想的地位而相互争斗的时候,我感到一丝害怕,原来有时其中一方的胜利意味着其余各方观点的支持者要面临牺牲的危险;

大学时学土力学,看到李老《岩土工程50讲——岩坛漫话》这本书里记录岩坛的几次学术论战的时候,我是激动的,虽尚不能亲身参与其中,但看着李老坚定地表达出“就有道而正焉”的态度,我由衷地感叹,就羡慕这种做研究做到能挑别人刺的人!

“祖师爷”太沙基一直强调一个词,即“活的土力学”,若能理解好这个“活”字,便可说你与祖师爷产生了共鸣。然而,这个“活”非“常活”也,它并非三年五载便能体会之物。多读书,多读经典之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像我国的先祖说的那样,用书中之石,去攻太沙基之玉。

结尾还有几句话想要告诉小伙伴们:

1. 这本书由张在明院士亲自作序,从序言中大家不仅能看到张院士对李老这项工作的支持,还能学习到很多知识和用词方式,会发现原来岩土工作者竟能如此博学,其情怀竟能如此宏大。

2. 李广信教授还有一本《漫话土力学》,同样是非常有意思的一本书。

3. 还有沈扬老师写的《土力学原理十记》,也适合入门者培养兴趣。

#留一个思考题#

什么是土的本构?(保研问题)

#上一期趣话#

一键三连能增加账号经验,帮助自己的账号升级,升级就能解锁更多功能


高等代数能参加活动,我希望这本书也能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