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守立国学:揭秘传承千百年的家风家训,他们竟然有一个共同点
本篇为你揭晓:传承千百年的家族秘密,送给每位父母!
中国素有“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传统,很多传承千百年的家族都将“读书”写进家风中,作为无价之宝留给子孙后代。
富厚堂藏书楼:曾家人的精神中心
清朝名臣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笑称自己为“书痴”,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在曾国藩看来,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因此,他不仅将“读书”列入自己的“日课十二条”中,还将“无一日不读书”作为家训,教导兄弟子女。
他鼓励儿辈们多读有用之书,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教育他们多做实用学问,甚至包括学习西方文化。
富厚堂藏书楼藏书
曾国藩曾说:“余将来不积银钱留与子孙,唯书籍尚思添买。”其故居富厚堂中建有四座藏书楼,对于曾氏后人来说,最神圣的事情莫过于上书楼看书、读书、抄书,他们称这里是“曾家人的精神中心”。
在这样的家风熏陶之下,百余年来,曾氏家族人才辈出,长盛不衰。
东至周氏:子孙七八岁须入塾读书,朝夕不离书房
东至周氏,又称纸坑山周氏、建德周氏、至德周氏,晚清著名世家望族。
自两广总督周馥始,在晚清至20世纪的百年时间里,整个周氏家族迅速发展成为文商并举的大家族。周馥后人周学熙、周叔弢、周一良等在实业、藏书、学术等领域成果斐然。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白化文曾说,“有人说,周家子孙中教授、学者之多,涉及学科之广,办一所中等规模的大学也绰绰有余,这并不夸张!”
周馥家族得以“绵绵瓜瓞”地传承,家风家训的教化作用相当重要,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即是读书。
周氏家族家规
子孙七八岁须入塾读书,朝夕不离书房,勿与邪僻之人相近。古语:卖金买书读,读书买金易。
如果父母不姑息,使其孜孜不倦,读一年自有一年之效,读十年自有十年之效。
——摘自《周氏家族家规十八条·勤学业》
周馥做官数十年,“未尝一日废书”,在他看来,第一等好事即是读书。这与他祖父的教导不无关系。周馥祖父周乐鸣在他十余岁的时候勉励他说:“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周馥也在自己所撰写的治家宝典《负暄闲语》中首列“读书”一项,认为所读之书当以四书五经及性理要籍为主。
“但愿子孙还积德,闭门耕读继家声”。周氏家族并不教育后人继承财富、守住家业,而是时刻激励后人终身学习才是永远的财富,不仅利己,而且可以为社会、为人类贡献心智。
钱氏家训:“子孙虽愚,诗书须读”
科学家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三大鸿儒”钱穆、钱基博、钱钟书……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都来自同一个家族:钱氏家族。
钱氏家族人才辈出,与其家族的家风关系极大。读书修身是钱家历来的传统,在钱氏家训中,记为“子孙虽愚,诗书须读”。
钱氏家训
钱氏祠堂里有规定,设立专门经费,提供给家族中穷苦孩子求学,子孙再穷也必须读书。
富了要读、当官要读、种田要读、做生意也要读,行业可以变,读书不能变。
杨绛在《我们仨》中描写过他们一家三口的日常状态,钱钟书、杨绛、女儿钱媛三人各据书房一角,各看各的书,有什么不懂的,钱钟书就是他们最好的老师。
钱氏家族虽然要求读书,但求的却并非前途无量。他们读书,完全是对知识的追求和热爱。
将读书写进家风中的例子远远不止这些。
韩愈曾训诫儿子,“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
黄庭坚有诗,“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籝常作灾。”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王阳明在家书《示宪儿》中将“勤读书”放在第一位……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信奉“积财千万,无过读书”,正如黟县西递古民居“履福堂”上的木刻楹联所说: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视频号:天第书院
PS:如果内容对你有帮助,欢迎点赞支持一下。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视频号【天第书院】,以国学教育智慧为出发点,分享关于个人成长、夫妻关系、孩子教育、企业管理等干货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