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是如何成立的?细说联合国成立史
1940年6月22日,法国投降。9月7日,伦敦大轰炸。次年6月22日,德国闪击苏联。欧洲老牌和新兴的大国都被希特勒卷入漫长残酷的战争泥潭。位于大西洋彼岸的美国显得祥和安宁,远见之人已经看得出来,这个建国不到二百年的国家,将在战争后遥遥领先世界。这个曾长期奉行孤立主义政策的国家,领导世界的欲望随着二战的持续日渐高涨。
1941年8月14日,美国先找了老牌世界霸主:英国,共同签署《大西洋宪章》,宣布要“建立一个更加广泛和更加持久的普遍安全制度”。《大西洋宪章》提出了建立战后国际社会的基本原则:“重建和平,使各国都能在其疆土内安居乐业,并使全世界所有人享有自由生活、无所恐惧和不虞匮乏的保证。”《大西洋宪章》描绘了一个令人憧憬的战后世界和正义满满的英美大国形象。《宪章》没有明说美国领导世界的愿望,但是第四条提到,美英“努力促使所有国家均能依平等条件取得其经济繁荣所必须之世界贸易及原料。”看得出美国已经想为战后在全世界推行自由贸易以出口其多余的产品做准备。第八条提到,要使所有国家放弃使用武力,并且有必要解除对他国侵略者的武装。谁来执行处理相关事宜?《宪章》没有明说,但很显然,罗斯福认为只能由美国领导,大国合作来进行。
随着德、日法西斯闪电般的侵略步伐逐渐被苏、中抵挡,美国意识到战后的世界领导需要苏联和中国的参与。苏联在综合国力和战场上都展现出一个世界强国的形象。此外美国与拥有四万万人的中国交好,既可以扩大市场,又可以牵制苏联,安心专注欧洲事务。因此美国在联合国成立过程中多次力挺中国,最终把中国列为大国行列。美国询问苏联对《大西洋宪章》的看法,并积极与苏联进行关于战后世界秩序的讨论。苏联表示认同《宪章》的基本原则,三巨头在建立战后世界秩序以维持和平与安全这一大方向上达成共识,这就为战后建立稳定有效的国际组织奠定了基础。1942年1月1日,26个反法西斯国家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宣言》内容简短,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一、签字国政府赞同《大西洋宪章》。二、签字国使用全部经济的和军事的资源,对德意日及其附从者(当时的罗马尼亚、匈牙利、芬兰和保加利亚)作战。且签字国相互合作,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合约。三、其他反法西斯国家需要加入《联合国家宣言》。在旧金山会议召开之前,共有47个国家加入《宣言》。
三巨头都同意建立战后世界组织,然而这个组织该长什么样?管理世界的权力集中在一个组织手中?还是分散在各个区域中?或者说,这个组织是世界性的还是区域性的?三巨头站在各自的利益之上,产生了明显的分歧。
美国想要成为世界领袖,自然希望由一个组织管理世界,美国通过领导这个组织来领导世界。因此罗斯福提议由美国领导,美英苏中充当世界警察。各位都是一方霸主,咱们只要穿一条裤子,不管谁蹦跶,都能被按下去。我是世界霸主,各位听我的没问题吧。
英国希望保持自己在欧洲的领导地位,不希望美苏插手欧洲事务,自然希望分区域管理,其中欧洲分为一个区域,由自己领导。一言蔽之,英国作为老牌世界霸主,希望战后世界格局能回到战前状态。这是战前英国眼中的世界:欧洲是世界的中心,欧洲大陆各个国家相互制衡,自己作为伟大的日不落帝国、大不列颠岛岛主,通过俯视、操控欧洲大陆,便可成为世界霸主。可惜好日子被成长起来的德国分两次破坏,并被美苏趁虚而入了。为了延续曾经的霸主地位,英国一方面希望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势力,另一方面严防美国和苏联对欧洲的觊觎。(美国希望通过深入干涉欧洲事务来进一步领导世界,苏联则希望将东欧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作为缓冲带,此时的美苏都对欧洲虎视眈眈,这让英国极为恐慌。)要想回到那回不去的黄金时代,需要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做支撑。英国没有美苏那样幅员辽阔的本土,强大的综合国力长期依靠广阔的殖民地带来的垄断利益。因此,英国希望新成立的国际组织既能确保自己继续领导欧洲,又能保障自己的殖民地不受干涉。在这种思想下,英国建议一个世界机构下面有三个区域性组织,即欧洲组织、亚洲组织、西半球组织。这些组织有足够大的权力解决区域内的各种问题。实在解决不了的可以请世界机构出面解决。这三个区域组织,强国都可以参加。这样自己不但可以牢牢控制欧洲,还可以架空世界机构的权力,防止大国通过世界机构干涉自己在欧亚美之外的殖民地。这一建议相当于把美国从欧洲挤回美洲,罗斯福坚决反对或者忽视英国的这些提议。人家丘吉尔也有理由说的,欧洲这么远的地方闹出事了,美国方便过来?
苏联倒是没有英美那么强烈的领导世界的欲望,战后的远水也解不了近渴。苏联此时最大的愿望就是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势力,更不能让德国在战后再来一次闪击苏联。按照美国的四警察设想,等德国第三次强大后,美国要是一招鲜吃遍天,继续坐山观虎斗,自己岂不是很吃亏?因此德黑兰首脑会议上,苏联提出了和英国差不多的设想,建立一个欧洲组织和一个远东组织,这样起码在战后可以和英国积极地把德国彻底摁住。英国一想,苏联也是巨头啊,和苏联一起坚持搞区域性组织,那也是多数意见了。斯大林问罗斯福,如果让美国往欧洲派兵,美国能做得到吗?罗斯福说,美国可以派飞机和武器,派兵是你俩的任务。之后罗斯福保证,在自己的世界组织框架下,四强可以有权占领那些能使德国复兴的 战略据点。得到总统先生的保证之后,斯大林在建立世界性而非区域性组织上与总统保持了一致。美苏穿上了一条裤子,英国也不得不放弃他的联合国框架。
敦巴顿橡树园会议
三巨头确定要建立世界性的组织后,便需要一次会议详细谈谈这个组织的具体事项。美国拟就了《普遍国际组织的试行草案》,邀请英苏中三国在华盛顿附近的敦巴顿橡树园进行讨论。在苏联的坚持下,会议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美英苏三国讨论,第二阶段由美英中三国讨论,且只持续了四天,实质上是将讨论结果告知中国代表。
1944年8月21日至9月28日,第一阶段会议持续了49天,三巨头在多数问题上达成共识。第一:未来的国际组织称为联合国,寓意盟国在战争时期所取得的团结一致在和平时期也能继续保持。第二:确定了联合国的4项宗旨和6项原则。第三:联合国的基本结构为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秘书处和国际法庭。第四:联合国大会的重要决议需要与会国2/3的多数同意才可通过。第五:维护和平与安全的权利与义务集中于安理会。大国在安理会中有常驻代表,拥有否决权。三大国和中国应为常任理事国,到合适的时候,法国也可以参加进来。大会应另选出六个国家参加理事会。第六:成立一个社会与经济理事会负责处理相关问题,并对大会负责,执行大会的有关决议。军事行动问题交由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参谋长或他们的代表组成的军师参谋长委员会处理。
三巨头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创始会员国和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两个问题上。每个会员国都有一票,同时除了创始会员国,后续申请加入联合国的国家都必须得到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一致通过,因此三巨头都想把自己的小弟塞进创始会员国里面。英国强调,自己的四个自治领(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新西兰)一定要进创始会员国。“(在国际联盟中),这四个自治领都曾为和平与民主的进步出过力,当联合王国在1939年对德宣战时,它们都奋起参战……因此,我们绝不能同意任何制度把他们从四分之一世纪以来已取得的地位上排除出去。”这四个自治领是《联合国家宣言》的首批签字国(印度也是)。首批签字国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是理所当然的,英国的这一要求后来得到满足。丘吉尔有些沾沾自喜地说道:“我们有四个或五个席位,如果连印度在内就有六个,我们将处于有利的地位(优势在我)。”美国提出吸收八个并未同轴心国作战的国家(六个拉美国家以及冰岛和埃及)为创始会员国。拉丁美洲是美国的地盘,同样远离二战战场,美国扩大自己在联合国中的影响力的企图昭然若揭。苏联针锋相对地提出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为创始会员国。(为了获得这一张手牌,苏联在1944年2月1日的苏联最高苏维埃第十次会议通过《授予加盟共和国对外联系的全权和苏联外交人民委员部改组为各加盟共和国外交人民委员部法》,稍后苏联宪法也进行了相应的修改。根据修改后的1944年苏联宪法,加盟共和国获得了与外国直接往来、签订协定、互派外交代表和领事的权力。之后的行动可谓是匆忙,一些加盟共和国刚被解放了一个城市,便举行加盟共和国最高苏维埃的会议,从法律上给予主权国家地位。斯大林本不是喜欢扩大加盟共和国权力的人,但务实的斯大林还是为了在联合国中控制更多的票数转变了态度。此外,英国拉自治领进联合国的做法也给苏联更多的借口。)苏联可谓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如同有了一支双筒猎枪”(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罗斯福认为,按照苏联的逻辑,美国的四十八个州也可以加入联合国。只需一纸条文,美国便可呈现联邦与邦联的量子叠加状态。双方纠缠不休,关于创始国问题只能待以后解决。
关于否决权问题,一致同意使得每一个参与者都有了同等的否决权力。势单力薄的苏联“不能忽视目前存在的某些无稽的偏见,这种偏见往往妨碍对苏联采取真正客观的态度”。苏联渴望获得同等的权力,利用绝对的否决权来维护自己的利益,避免联合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阻碍自己的平台。美国想确保在联合国中的领导地位,不允许其他国家享有和自己同等的权力,自然要对大国的否决权加以限制。英国力图防止美苏两国借着当时日益高涨的殖民地解放运动来削弱英国,因此英国提出:“当一个大国的争端的当事国时,就不应该享有否决权。”防止美苏利用否决权干涉自己对殖民地的统治。但同时英国又想自己控制殖民地的时候,利用否决权否决别国的抗议,属于是上世纪的双标行为。三巨头对否决权的问题达不成一致,因此这个问题也被留到以后讨论。
雅尔塔会议
总的来说,敦巴顿橡树园会议虽然是非正式的专家会议,但在四国政府和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果。未来联合国宪章的基本轮廓和内容,已经在这次非正式会议中形成了。一方面,三巨头在橡树园会议中的一些顽固的分歧需要解决,另一方面,战争形势一片大好,眼看着胜利在即,联合国的成立需要加快进程。三巨头决定就这些分歧再进行一次三国首脑会议。力图解决这些重要分歧,为正式成立联合国铺平道路。最终,1945年2月4日-11日,雅尔塔会议在克里米亚的雅尔塔召开。
关于创始会员国问题,1945年2月7日,在雅尔塔会议的第四次会议上,苏联不再坚持16个加盟共和国都加入,而是提出乌克兰、白俄罗斯、立陶宛三国应受到重视,因为这三个国家在德国入侵的时候首当其冲,并为了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的牺牲。因此应该有三个或者至少两个加盟共和国加入创始会员国。这一提议虽然不符合橡树园会议中确定的一国一票原则,但所谓“话都说到这种份上了”,多两票也对苏联影响不大,美英两国便同意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纳入创始会员国。此外,借着这个话题,英国好将自治领塞进创始会员国名单,美国也好塞两个自己的小弟进去。只不过后来由于美国国内舆论谴责美苏幕后交易,美国政府不得不宣布自己不会为自己谋求三个投票权。联合国成员的具体名单,会在之后的旧金山会议上正式确定。
关于联合国表决程序问题,主要是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问题,三巨头在橡树园会议中三方的争议基础上相互妥协,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又称“雅尔塔公式”。根据商议,三巨头将争端分为需要强制手段解决的争端和需要通过和平方式解决的争端,对于前者,即使大国是当事国,也可以使用否决权,而对于后者,大国是当事国的时候不可以使用否决权。
关于法国挤进大国俱乐部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法国也是五常啊,那法国哪去了?法国,这一曾经的世界强国,在二战时期以其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投降之后,成功走上了比中华民国还要艰苦曲折的入常道路。只不过这条道路过于曲折,在这里抽出来单独聊聊。
德黑兰会议中,美苏认为法国糟糕的表现说明法国没有充当强国的实力,加上罗斯福本人对戴高乐十分厌恶,罗斯福曾对人讲过,除了戴高乐,他再也想不出一个更加不可信任的人了。英国虽然一直支持着戴高乐领导的法国民族委员会和自由法国运动,然而自己的联合国框架泡汤之后,选择了跟着美国走的方针政策。因此三巨头在相当时间里都没有把法国列为常任理事国的打算。
然而英国毕竟和法国有着紧密的利益关系。德国战败后,一个听话而强大的法国终将是英国影响欧洲大陆的媒介和牵制德国的缓冲带。此外,重返殖民地也是法国战后工作的重中之重(即使法属非洲殖民地给予了戴高乐的自由法国运动极大的支持,戴高乐也对叙利亚和黎巴嫩的战后独立问题做出了肯定的答复。然而战争结束前夕,戴高乐给出或支持的改革,始终是以保障法国在法属非洲殖民地的至高权力为前提的)。这与英国的核心利益不谋而合。在这种考虑下,英国一方面想要寻找机会一步步把法国拉进大国俱乐部,另一方面又要确保在俱乐部里面,由自己代法国发话。不管英国算盘打的多好,终归需要美国松口才有机会行动。
机会在戴高乐的努力下显现出来。戴高乐在自由法国运动的支持下顶住了美国的压力,将法国民族委员会的实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时戴高乐政权和率先获得了苏联的承认。至此,为了防止苏联通过法国干涉欧洲腹地,美国也不得不改变对戴高乐的态度。英国便趁机加紧推动美国政府承认戴高乐政府。1944年10月21日,罗斯福终于让步,同意承认戴高乐政权。之后美国国务院率先要求英苏两国承认法国政府。虽然丘吉尔一直在为戴高乐奔波,但此举显得成事在美,这让丘吉尔十分恼火。
战争时期,欧洲咨询委员会是三巨头讨论战后处理德国的重要机构,因此把法国拉进欧洲咨询委员会,是将法国挤进大国行列的重要一步。丘吉尔想把法国挤进这一机构的功劳和时间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从而让法国在大国中跟着自己走,但又不敢逆着美国不同意此事的明确态度。因此英国拉来苏联当挡箭牌,告诉法国代表说,是苏联不同意此事,导致事情谈不成。美国也告诉法国代表,苏联不会同意法国参加德国投降条款的谈判工作。美英不知道的是,苏联在美国承认戴高乐政府之前,便同意了法国参加欧洲咨询委员会。苏联驳斥了美英的言辞,并揭露英国代表曾言:“在法国政府没有在法国本土成立以前不要提这个问题。”狠狠地打了美英的脸。戴高乐也表示,如果英国不能给他希望得到的东西,他将转向俄国人那里寻求。以此将了美英一军。11月7日,英国警告美国,并要求美国给予法国全面的欧洲咨询委员会的身份。11月11日,美国同意。11月14日,美英苏三国邀请法国参加设在伦敦的欧洲咨询委员会。
下一步便是在雅尔塔会议上,让法国参与组建对德管制委员会,分区占领德国,从而获得大国地位。雅尔塔会议是三巨头首脑参加的,为了讨论法国相关问题、推动联合国制宪会议召开以及讨论战后瓜分德国的重要会议。戴高乐预感到这次会议非常重要,面对美苏英三巨头都想把法国排除在会议之外的态度,戴高乐放出狠话,如果不让法国参加,自己不会接受会议带给他的任何约束。英国一方面拒绝法国参加雅尔塔会议,另一方面在会议上“像老虎一样为法国争取利益”。英国提出法国在牵制德国方面很有经验,同时英国也不能在西边独自面对德国,因此需要将法国参与到对德占领的队伍中。美国和苏联建议此时暂缓,或者放到以后讨论。英国坚持这个问题必须在这里解决。最终在英国的毫不退让之下,美苏同意了英国的要求,从原计划由英美占领的区域中为法国拼出一块区域出来。同意法国参与瓜分德国后,加入对德管制委员会便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毕竟不能让人只干活,而不给签合同。尽管戴高乐对不让自己参加雅尔塔会议一直耿耿于怀,但对会议的结果也相当满意。雅尔塔会议规定,将于1945年4月25日在旧金山召开联合国会议,将立刻同中国政府和法国临时政府进行磋商,共同作为会议发起国。法国正式进入到大国俱乐部。并为加入五常铺平了道路。雅尔塔会议之后,罗斯福和戴高乐曾因为一些误会闹得很不愉快,直到罗斯福去世也没有解决,限于篇幅在此不做展开。
旧金山会议
至此,三巨头之间的主要矛盾基本得到了解决,但至今一直都只是大国之间的博弈。只有创始国们共同商议、制定并通过宪章后,联合国才能正式成立。雅尔塔会议中,三巨头决定在1945年4月25日召开旧金山会议,制定并通过《联合国宪章》。
美英苏邀请中国和法国作为会议的发起国,向其他国家发出邀请。中国接受的这一邀请,派宋子文组成的代表团出席会议。法国认为自己没有参与橡树园会议和雅尔塔会议的磋商,以不能要求其他国家在没有自己参加的情况下指定的宪章上为由拒绝担任发起国。但表示会参与旧金山会议。
截止1945年3月1日,共有47个国家在《联合国家宣言》上签字,其中除了美英苏中四个发起国以及当时未被三巨头承认的波兰外,剩下的42个国家都在会议开始前受到邀请。此时创始国共有46个。其中有20个美洲国家、10个欧洲国家、8个亚洲国家、3个非洲国家(当时非洲所有的主权国家)、5个英国的自治领。
4月26日至30日,根据之前三巨头达成的默契,乌克兰和白俄罗斯通过一套程序很顺利地成为创始会员国并受到邀请。数日之后,两国代表团便参加了会议。此时创始国达到48个。
由于三巨头对波兰政府的组成争论不休,最终的《联合国宪章》上为波兰留了个空位,待波兰成立了被四强所公认的政府后进行签字。
阿根廷是唯一还没有受到邀请的美洲国家。苏联以阿根廷在战时所持的立场倾向于法西斯为由拒绝邀请阿根廷,若需要讨论,应该交由四个发起国研究,或者延期讨论。而美国利用手中来自美洲国家的多数票一次次否决了苏联的建议,在未经过四大国讨论的情况下,通过强行表决通过了邀请阿根廷出席会议的建议。
丹麦被邀请受到四发起国的一致同意,但邀请书直到6月5日才发出,因此丹麦成为出席旧金山会议的最后一个国家。至此加上波兰,联合国创始国数量增加到51个。
至此,未被邀请为创始国的国家还有20个:包括八个中立国(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瑞典、冰岛、瑞士、阿富汗和也门)、三个敌占国(奥地利、丹麦、暹罗)、两个政府未被公认的国家(阿尔巴尼亚与蒙古)、五个曾是敌国或敌国附庸国,而已经停战的国家(意大利、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与芬兰)、两个敌国(德国和日本)。
大国在旧金山会议之前,对联合国的许多主要问题都形成了共识,创始国的问题也得到解决后,在1945年6月26日,来自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同年10月24日正式生效,表示联合国正式成立。两年后的10月份,联合国大会正式把10月24日定为“联合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