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Qt-动手编写并运行自己的第1个ARM-Qt程序

本篇,来介绍如何自己编写一个Qt程序,并将编译结果放到Linux开发板中运行。
1 Windows上编写Qt程序
因为Qt是支持跨平台的,所以我们可以先在Windows平台上编写和查看Qt的运行效果,然后再通过交叉编译,编译出ARM Linux平台的可执行文件,最终放到开发板中查看运行结果。
下面介绍如何创建一个Qt工程。
1.1 新建Qt工程
Qt Creator本质也是一个集成开发环境,与Visual Studio之类的创建工程的流程类似,其软件界面如下:

创建工程,选择左上角菜单中的“文件”->"新建文件或项目",弹出如下窗口,然后默认选择Qt Widgets Application,然后右下加点击“Choose"按键:

出现选择项目工程的存放位置,然后再下一步:

这里会用到Visual Studio中的一些功能,默认即可,然后下一步:

然后要选择类信息,基类里可选的有QMainWindow、QWidget和QDialog,这里我们选择QWidget。
下面还有一个”创建界面“的勾选框,那个是用来通过图形化的方式设计显示界面,本篇暂用不到,先取消勾选,然后点下一步

到这里,Qt工程就创建好了,点完成:

创建的Qt工程如下,主要包含4个文件:
clock.pro:Qt工程的配置文件
main.cpp:主程序
widget.cpp:窗口程序
widget.h:窗口程序的头文件

1.2 代码编写(时钟程序)
Widget的构造函数
首先创建了一个Qt的定时器,设置超时时间为1s(1000ms),超时时间到,更新表盘的显示。
第2行是Qt中最常用的信号和槽机制:
信号和槽,简单的立即,就是信号SIGNAL出现后(1s定时器超时),触发槽SLOT函数执行(更新表盘的显示)
界面设计
时钟程序中的表盘,表针等,都是通过画图的方式实现的,具体的代码如下:
第2句:
是来获取系统的当前时间。
1.3 编译运行
现在Windows平台中编译运行,查看效果:

该时钟是可以根据窗口大小的变化,自动进行放到或缩小显示的:

2 Ubuntu中交叉编译Qt
Windows中测试通过后,就需要编译出能够在ARM平台运行的可执行程序了,这里需要在Ubuntu中进行编译。
2.1 复制源文件到Ubuntu中
将Windows中的QT工程源码,复制到Ubuntu中,注意.user文件是不需要的,这个是Windows平台的编译配置。

复制到Ubuntu中的合适位置:

2.2 交叉编译
编译ARM平台的Qt程序,需要使用ARM平台的编译工具链。
上篇文章,在搭建Qt环境,编译Qt源码时,已经生成了ARM平台的Qt编译工具链,其位置是在上篇文章介绍的make install那一步的安装位置,我的是在”/home/xxpcb/myTest/imx6ull/otherlib/qt/qt-everywhere-src-5.12.9/arm-qt/“,这里需要先用到它的qmake工具先自动生成Makefile文件,再通过make指令进行编译。
首先的使用qmake生成Makefile,进入程序源码目录,执行qmake指令:
成功执行之后,就可以看到自动生成的Makefile文件:

然后执行make指令进行编译:

编译完可以看到可执行文件clock。
我们可以再使用file命令查看该可执行文件的平台信息:

可以看到该可执行文件是ARM平台的。
3 Linux开发板中运行Qt程序
3.1 复制可执行文件到开发板中
此次测试,仍然使用的是网络位置挂载根文件系统的方式,通过如下指令将可执行文件复制到根文件系统中(开发板中):

3.2 查看开发板中的运行效果
然后就可以在开发板中执行该程序,查看效果了:
运行效果如下:

由于板子的网络时间还不能正确获取,这里显示的时间其实是不对的,不过表针仍然会1秒1秒的走动。
4 总结
本篇详细介绍了如何自己编写一个Qt程序,如何通过交叉编译,最终放到开发板中执行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