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旧事--小河摸鱼


记得小时候家乡的小河,准确说是引黄灌溉渠,每当春天来临,河水滚滚,打着一个个的小漩涡,河水像是土地的颜色,填满小河的角角落落,小河上有那么几座红砖桥,拱形,两边半米不到的护栏也是红砖砌成的,上面再用水泥石灰磨平。这也成了我儿时的游乐园,当河水随着夏日的来临,日渐枯萎,漏出河床,这时候我们就可以下去挖胶泥了,红棕色的湿泥捏扁搓圆随你怎么折腾,当一件件的小玩具形成了摆在面前,自然是一股自豪感充盈胸腔,这时候用胶泥做的wawu(做成碗装,使劲下扣时,一声响后,底部破了一个洞,这时候就需要对方用胶泥堵住的)摔起来也是格外的清脆悦耳,意气风发,从夕阳到落日,一整天,直到饿的肚子咕咕叫。
其实,这些不是我的最爱,我更喜欢到小河里面去摸鱼,夏天来临,雨季还得半个多月才来,这个时候小河最为热闹,河床浅的地方都被晒的干裂了,但有深坑的地方确实另外一番景色,一群群穿着跨膀背心穿着小短裤的小淘气们,呼朋引伴来的这里,先在水里撒欢的跑、肆意的跳,即使摔倒了浑身湿透了也没关系,这个时候更是好借口,在水里撑着手,腿使劲的搅动,猛跑一阵,对着自己认为有鱼的水边,以箕踞之姿来蹲鱼。水很快变的浑浊不堪,最先跑到水面上来的是白鲢,细密的鳞片、修长的身段、微微翘起的嘴角,在水面上隐现长条的灰黑色脊背。那时候是没有渔网的,那为实是奢侈品,只能靠手或者手头能捡到的东西。手掌微凹,左右夹击,又或者在靠近水边的时候,用手往岸上泼去,又或者拿着一个小木棍将之敲昏过去。抓到了鱼的,高高兴兴,一路缓慢在水里挪移着,这个时候往往漏出鱼尾巴,一翘一翘的在小伙伴走过,一路咋咋呼呼的呼喊着,到了岸边通常是用木棍或找个现成的坑,灌上水,把抓到的鱼放进去,再去抓下一条。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光着脚丫,在水底慢慢挪移,水底是松软的泥地,一脚踩下去就是一个深深的脚印,很多鱼都喜欢藏在里面。脚慢慢落下,触摸到了,滑滑的,不要用力,手探下去,不要着急,慢慢摸索到她的头部,只要不使劲抓,她是不会跑的,抓住头腮,这时候也不要着急出水,抓着她继续在水里,弯着腰,一路蹒跚着直到岸边,猛然使劲往岸上抛去,再一个越步踏上岸,用手死死按住正在岸上正反跳跃的那条可怜又可爱的小鱼,巴掌大的鲫鱼,却是活力四射,费劲的扔到自己的小水坑里,必然还是要大声的吆喝几声,像是打了胜仗的小公鸡。
水越发的浑了,就连能藏在泥里面的鲫鱼也忍不住翘起头,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水面上一个个青黑色头,像极了田螺,抓鱼活动到了高潮,小伙伴们来回穿梭着寻找着自己的目标,猛然前扑,没有抓到,小脑袋灵活的四处大量着,看看到底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又或者三两个追逐着一条稍大一些的鱼,合围而歼之;又或者逮到了一条大鱼,享受着其他小伙伴们一阵艳羡的注视。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干净一说了,别说衣服,就是头上都是一块块的泥巴和头发纠缠在一起。
盛宴接近尾声,泥鳅终于开始登场,泥鳅太滑不能抓紧,只能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力握着,金黄的腹部,几根胡须,在手里划来划去,跑掉了,又落到水里,赶紧在水里摸索一下,有时候还能再抓住,但大多数是跑掉了,带着些许的遗憾、悔恼,继续又去寻找。
陆陆续续的散场了,或用芦苇、狗尾草等串着一串串的鱼,或用破旧的盆子端着,或者干脆脱下背心兜着,带着一身的泥水,干净点的找个附近的水洼稍微清洗一下,内心愉悦着又担忧着回家的遭遇,光着脚一路跑回家。
小河的这汪水坑慢慢地平静下来,静之而徐自清矣。等待这雨季的到了,又是另外一场华丽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