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钟哲学】两种主体之庸俗的主体

两种主体之庸俗的主体
导言
哲学有两种主体:
一种是现在人类学/认知主义研究里面的“主体”,称为 Agent(能动者)。他们提出这种主体是为了掀翻笛卡尔式的原子化(或康德的纯粹理性式)主体,塑造一个参与到不同客体之间互动的“主体”(在相互交互的网络里比较具有能动性)。这是一种失败的范式,它与科学共同体或者普通人所想象的那种庸俗的主体对上了号,不具有任何的反思力。
另一种是 Subject,即近代笛卡尔开启的主体范式。它来源于两个东西:客体/对象(object) 和实体(substance),而主体和这两者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庸俗的主体:Agent
一般人理解的主体是主动的个体,好像在世界场域的大圆圈里跑动的一个角色、英雄,而其它客体就是小兵。在英雄和小兵之间会发生关联,这种关联的意向性就成为现象。他们会套用量子力学里面一些观点把这个过程叫做衍射(reflection),如同现实的那些物质是波函数衍射出来的产物,并不是有实体化的东西在那里。所以他们认为主体性是一种现象,是 Agent 介入到世界关系当中而产生的现象。
他们对整个世界图式的把握,如同一种原子化个体向上帝呈现的单向关系,上帝视角式地把自己的化身 Agent 当成一个对象加以认识。这种主体方式叫 embodied agent,即具身化的能动者。这种能动者就像个代理平台一样(反而是去中心化的),是所有各式各样异质性他者发生建构性关系所衍射出的这么一种实体化的中心。
它与人们日常对主体的想象是重叠的——是一个矮化的主体。庸人会把世界想象成一些轴,【参见0-0 ★存在主义“场域”】三轴空间,一轴时间,主体会带着一个身体在其中活动,然后从这个中心出发,所有世界万物——包括宇宙、自然、他人都是在场域里面和主体共在。在海德格尔看来,这样的中心化受体,或者说在世存在(welt sein),很容易使人陷入庸俗状态,把自我当成是各种物件当中的一个物件,摆在这个空间场域里面。如此演化出自私:“要以自我为中心,所有的利益好处都要往这个中心去靠,他人都要为这个中心感性体验的喜怒哀乐负责。”这是为现代观念论哲学家或辩证唯物主义者所拒斥的,甚至说它是一个资本主义学术异化下产生出来的、对哲学革命性进行阉割的一个范式。
庸俗的主体理解会把重点放在“体”上,但真正的 subject 不是一个 body ,他没有 embodied。我们教科书里面教的“主体”“主观能动性”就是 agent 的典型表现;这亦是一种经典的中国哲学思维。
- 附释:一些中国哲学的理论教导人跳出你身体的局限,感受到另外一个身,这样建构起社会的人情关系的网络;告诉你怎么在这个人情关系网络里面去保持一种尺度,知道规则与潜规则,像是怎么去玩这个Moba游戏,“主体”就变成了可操控的英雄单位。这种主体理解实在庸俗,不是笛卡尔,不是康德,不是黑格尔,不是马克思。他们把握的主体不是agent。
- 思考:教科书中所谓“人不能立刻全面认识物质,但会在不断认识中揭示它的真面目”,反映了这种实体化的主体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