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之间——浅谈铃芽之旅中的“门”

门是什么?
铃芽之旅中“门”作为重要的物品、意象而贯穿整个故事。那么在这当中的“门”是怎样的呢?法国哲学家德瓦这样回答:它是双面的,有两个完全独立甚至对立的面。我们将开口称为“门”。……“门”指的是流动的空间,穿越的点,连续障碍的中断。“门”同时也代表相反意义:可以用来关闭这个开口,封住洞口,阻止同行。……你或许认为门不是开着的就是关着的,不是有就是没有,不是空的就是实的。错了。其实门同时具备了这些特征,绝无例外。它结合的空与实并不是不兼容的两个对立面,而是一体的两面。……既空亦实的门是一件双面事物,既能划定界限也能破除界限,既能保护也能排斥,既能接受也能拒绝。它是里外并存。没有一条心灵之路是与门无关的。新海诚将门作为了两个独立空间的隔断点,门这头是现世,彼岸则是时间永恒轮回的常世,常世的蚓厄便通过打开的一扇又一扇门冲入现世,酝酿灾难。在这层意义上,“门”正是一种封闭,一种阻碍的象征,是保证两个世界互不侵犯的物件。

作为来自其他世界威胁的入口,除了铃芽之旅中的门外,比较典型的有《环太平洋》中海底裂缝,日式恐怖中经常出现的镜子,等等类别。那么为什么要在这里选门作为这种中介或者说意象呢,换句话说,这里为什么非门不可呢?
正面回答这个问题或许稍显繁复,我们可以看看为什么不选择其他两种途径来作为表达。首先是镜子,镜子(或者类似的反光晶体物品)基本和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亡魂”挂钩,纵观其出现的众多场景,可以发现镜子被应用时都是小体量的“揭露”,即只体现了彼岸众多亡魂中的一缕,这样的处理方便了叙述,不用开辟宏大的世界观而专注于这一亡魂引发的事件,同时又引起观者未尽的恐惧——即使这个亡魂的故事结束,彼岸是否或者是肯定还有数不胜数的亡魂,而镜子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这样就营造了一种意犹未尽的恐怖。如此看镜子适合塑造一个小而精巧的故事,一个充满未完待续的故事(龙骑除外)。在铃芽中,来自异世的威胁并不是一两缕亡魂,而是硕大的蚓厄,这样庞大的身躯若是从如此小的镜面汹涌而出,显得违和自不必说,主角带着椅子进入其中又出来似乎也需要通过扭曲自身才能达到。总的来看镜子这个载体各方面过于小了,在如此的主题下其特性似乎并不符合。
再来看看裂缝。总体而言,裂缝似乎过于“大”了。比较经典的裂缝是环太平洋中克隆体怪兽从中涌出的海底裂缝。这样的裂缝自然能更有异世感,毕竟闪烁着光芒的诺大裂缝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闻所未闻的。而这样的特点代表着裂缝缺少“现世”的感觉,它更强调异世的物体,人们很清楚这样的裂缝意味着什么,而这种代表威胁和不详的裂缝好像是必须被摧毁的存在。因此从灾难的角度来讲,若是蚓厄从裂缝中涌出似乎是合理,但考虑到电影需要铃芽和常世的联系来完成自己的补完这一角度来看,似乎裂缝又是一个过于凶狠的存在,它足够大而凶狠,但是离人们的生活太远,离铃芽需要的成长太远,所以也不合适。
说到这里应该能稍微回答为什么要选择门作为这样的分割号和中间点。门作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用于分隔两个空间的物体,我想每一个人都有面对过一扇非常重要的门(或许这和电影中提到的人一生唯一能进常世的那扇门有关联),面对那扇对我们特别重要的门时自己是什么心情呢?会不会想象着门后是怎样的世界,会不会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进入门后自己应该怎么办,这些或许也是铃芽面对门会有的心情,如果我们有心将自己平常的经历移情于此心跳也会自然地加快,这就是选择如此日常意象的好处。同时,诺大的废墟当中矗立着一扇光秃秃的门,没有任何的墙壁,身后本应没有任何空间,但它就矗立在这片荒废中。这本身就带来一种诡异感,常识提醒着我们——门后应当有一个世界,可是理智告诉我们门后好像什么都没有。这样的冲突在铃芽打开门时提升到顶点,那个充满星星的美丽常世就在门后,但是想要进入的尝试却会将人拉回现实,因为现世的门后面是原来空间的延续。门连接两个空间的特性,以及常世所独有的特性在此强烈互斥——穿过门应当可以进入另一个空间,但常世却又不能在此进入。种种矛盾深化了这个意象的含义,同时也成为了推动故事前进的力量。
门还有一层关于“成长”的意义,试着回想一下,我们每天都要打开无数扇门,许多门以及门后的空间都早已烂熟于心,这些门象征着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不同地点。但在整个的生命进程当中,又有极少数的门,象征着重要的意义,无论是第一次入学进班时的那扇木门,第一次面试时面对的玻璃门,抑或是在医院检查后等待结果时面对的双开门。我们在经历生命中许许多多重要的场景时都要打开或者关上一扇有一扇门,有时我们要关上一扇门,代表着上一段旅程的结束;有时我们要开启一扇门,代表着一段新的旅程开始。一扇又一扇门之间是我们逐渐成长的旅程。我们自身仿佛就是伴随着“我出门了”的开门声和“我回来了”的关门声而不断成长完善,门和门之间,始终之间,夹杂着我们生命的进程,我们的心酸、欣喜等种种情绪。当我们鼓起勇气打开出发的大门,当我们如释重负关上到达的大门,这段旅程所有的付出,收获,都是属于自身的成长与“补完”。这就是“门”对于成长的意义。而电影本身,讲述的正是一位16岁的少女的成长故事。对于铃芽来说,她的心中也有着一扇门。从电影最后她在常世中遇见小铃芽来看,小小的铃芽心中知道自己的妈妈或许再也不能找到她,但是她并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事实而是不断寻找着自己的妈妈并且安慰自己“妈妈也在找铃芽”。随着年岁的增长,铃芽将这份未结的心结埋藏起来,这个悬而未决的心结一直影响着她,无论是她和姨妈的相处亦或是对于感情的热烈追逐。而随着旅程的进行,铃芽关上了一扇又一扇的灾祸之门,同时也逐渐有了勇气去打开心中尘封的门,即使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但仍然勇敢地面对着过去这份沉重痛苦的心结。安慰着幼小的铃芽,同时也正式完完全全接纳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与姨妈和好、和草太相识、一路上收获的众多情谊,此间种种,都源于当时开门那一举措,尽管打开了一扇灾祸之门,但同时何尝不是推开了沉重的心门呢。

一些题外话:新海诚在电影中使用了许多种类的门,从最常见的单开门到学校的推拉门再到摩天轮上的防护门以及有日本特色的鸟居,这些不同的门细节地带来了多样的视觉体验。也让人联想到但丁神曲中地狱入口那扇沉重的双开门。潜意识里还是觉得,灾难与痛苦似乎与双开门更加契合,当面对沉重的双开门时心底的恐惧和怯意似乎会更加强大。不过这些都是题外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