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遴选——每日晨读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三大现实动力
郭威
回顾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实践,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施“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出口导向战略以来,通过大力引进外资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使得国内工业部门得以对接世界市场,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工业化进程,有效地推动了本国经济的长期增长。辩证地看,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也会由于外贸依存度提升而导致关键和核心技术不足、产业结构失衡、内需不振以及对国外市场依赖严重等问题。特别是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后逆全球化趋势的显现,以上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有所加剧。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日前召开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强调:“今年以来,我多次讲,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个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这一重要论断再次阐明,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仅是针对全球疫情冲击的短期应对之策,更是基于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将更好地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从而长期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性调整。
今年上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我们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稳步恢复,复工复产逐月好转,二季度经济增长全面企稳回升,同比增长3.2%,明显好于预期和同期世界经济增长速度。能够在相对短时间内促使经济重新回到稳步复苏的轨道,实属不易。一方面,疫情防控阻击战所取得的重大战略成果为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前提和条件,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具有强大的经济发展韧性,具有加快形成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良好基础和能力。
一是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完备产业体系优势持续释放,为新发展格局构筑了重要支撑。从需求看,2019年,我国商品零售额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并具有继续稳步增长的空间。从供给看,我国基于大市场规模所形成的强大的产出能力,能够促进全球资源整合创新,将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最大化发挥。2019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无论是从国际发展实践经验还是发展经济学理论看,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是中等以上人口规模经济体发展的重要节点,意味着居民消费能力进一步提升,巨大的市场潜力正在形成,也表明经济的抗压能力与稳定性得到进一步增强。
二是经济增长动能和要素红利加快转换,为新发展格局形成提供了强大动力。从经济增长理论看,一国经济增长要么来源于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要么来源于生产要素投入效率的提升。经济增长更多地依靠效率的提升才是可持续的、集约型的和内涵式的。其中,科技创新是提升效率的关键因素。近年来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新能源、共享经济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人口红利”加速向“人才红利”转变,产业发展加快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型升级,为加快形成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强大动力来源。
三是新一轮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为新发展格局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取得40多年历史性成就的宝贵经验,也是今后面对各类风险挑战、破解发展难题的长期国策。我国通过不断加强各项改革力度,加快对外开放步伐调整生产关系,持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得到更好发挥,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重要开放平台加快建设,金融服务业等领域重大开放措施落地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为我国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会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一方面,我们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通过解除供给约束,释放生产要素的活力和潜力,促使要素实现优化配置,不断调整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另一方面,我们要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持续提高国民收入分配中居民收入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以及居民收入中财产性收入比重“三个比重”,将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推动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形成投资和消费的良性互动,切实扩大有效投资和有效消费,勇于开顶风船,善于化危为机。
来源:光明日报
概述:
经济发展类文章,在写对策时可以用到这三个动力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三大现实动力
一是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完备产业体系优势持续释放,为新发展格局构筑了重要支撑。
二是经济增长动能和要素红利加快转换,为新发展格局形成提供了强大动力。
三是新一轮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为新发展格局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做好西藏工作的根本遵循
叶晓楠
8月28日至29日,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生深刻变化,我们深化对西藏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总结党领导人民治藏稳藏兴藏的成功经验,形成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何为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习近平总书记用“十个必须”概括:做好西藏工作,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坚持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必须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必须坚持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必须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必须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必须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必须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政治建设。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是做好西藏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全面落实。
党的治藏方略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5年前,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六个必须”阐述了党的治藏方略。与之相比,在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中,有的表述继续保留,有的新增或完善。例如,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明确提出“必须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在过去表述基础上,把“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单列一条;进一步提出“必须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更加鲜明地提出“必须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政治建设”;提出“必须坚持生态保护第一”……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如何落到实处?
要把握好着眼点和着力点,那就是西藏工作必须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今天的西藏,不断取得民族团结进步各项事业新成就。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强大生命力,进一步坚定了西藏各族人民的制度自信,推动了西藏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要把握好切入点,那就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优化发展格局为切入点,以要素和设施建设为支撑,以制度机制为保障,统筹谋划、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今天的西藏,处处迎来前所未有、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要把握好最大贡献,那就是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这里山川秀美,河流清澈,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全区45%的区域列入最严格保护范围。
还要发扬好“老西藏精神”,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在工作中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增强能力、锤炼作风。西藏一代又一代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争做祖国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不断为“老西藏精神”注入新时代内涵。
格桑花向着红太阳,雅江水唱着幸福曲。西藏工作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西藏工作。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55周年,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召开意义重大,雪域高原的明天必将更美好。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概述:
何为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习近平总书记用“十个必须”概括:做好西藏工作,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坚持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必须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必须坚持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必须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必须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必须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必须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政治建设。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是做好西藏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全面落实。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如何落到实处?
西藏工作必须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
要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优化发展格局为切入点,以要素和设施建设为支撑,以制度机制为保障,统筹谋划、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
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
发扬好“老西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