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央视一哥张宏民街头吃雪糕被批“人生失败”?
网友这样评论不奇怪,社会道德回潮也并不奇怪,但“向来如此,便对吗?”
事实上,重男轻女者更多为女性。当受压迫者习惯压迫后会开始享受它,并且将这种观念强加在别人身上。

《肖申克的救赎》中罪犯出狱后习惯了监狱的生活,爱上了监狱,无法融入普通的社会生活。
张宏民、杨丽萍等在各自领域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士被网友们批评无子无女,浪费基因,晚年悲凉。这是可以理解的,这些批评者在生活中也受到了这些封建礼教的压迫。他们评判人的标准是单一的,生儿育女是他们生而为人的第一要务。
这件事说是回潮其实是不完全贴切的。早期网络的话语权往往是掌握在社会中“能发声者”的手中,他们可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同时乐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的人能够构建良好的社区氛围,具体大家可以比较一下14年左右的知乎和现在的知乎。他们的思想会趋于开化和先进。
而现在网络的准入门槛变低,用户群体扩大,上述以生儿育女为第一要务的批评者可能并未受过良好教育,也有可能本身就是来自农村,抑或是年龄太小尚未形成正确的三观。这些人的涌入会导致社区环境的变坏,因为所有人都同样拥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
所以这一事件可以说是网络话语权的变化而不是社会道德的回潮。以生儿育女为第一要务的单一价值观一直存在。接受多元化,能够从多角度评判一个人的价值观也同样一直存在。只是过去前者并没有在网上说话的权利,而现在他们有了。
我的母亲也是持有相同的观念,一旦不生儿育女,人生便是不完整、失败的。事实上,老一辈人很多都是如此的观念。每当我与我的母亲针对此进行争执时,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我发现这种讨论是没有意义的。
从她的角度出发:她是传统父母的形象。年纪大了、膝下无子过着悲凉生活的大有人在。也有希望我成家立业,娶妻生子,过上稳定生活的意思。
从我的角度出发:我是新时代青年的形象。人的价值不是生孩子,而是劳动与奉献。我们有很多的事情可以做,生孩子与否只是个人的选择,并不能因此就来评判功过。
我们两人出发的角度是不一样的,再加以教育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对立的立场。
总结一下:这些批评张宏民者很有可能是原来无法在网络上发声的老一辈人,现在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了。但是我们和他们站在了对立的立场,所以我们互相无法理解对方。而且这种对立是不可调和的。我们目前的所谓口诛笔伐是无效的,因为他们并不在意我们的观点。
但是好消息是:未来掌握在年轻人手中。
存在并未合理,从古至今的文化糟粕,并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