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利机长》何以优秀?

东木的叙事手法一大特点是润物细无声,堆积许多看起来和剧情脉络无必要联系的画面。或是让中心人物从高高在上的光辉下来、扁平化,插入更多人物生活的画面。而萨利机长依然秉持着这一大特点。
一场紧张的水上迫降,在中国机长那可以被无线拉长,增添许多虚构的情节和机组的勾心斗角,爆了玻璃还得来场暴风雨,迫降还得有消防车挡道等紧张情节。而萨利机长这,迫降情节只有十分钟不到的笔墨,还重复了一次(第二次增添了许多画面,两次重复的侧重点不一样)。在IMAX全画幅和杜比音效下,迫降戏自然也是影片的“值回票价段”。机长与副机长的相互配合、乘务人员的专一负责、乘客效率下的配合。这些无不被东木老练的叙述手法烹饪得高超。理性、严谨便是这场迫降戏给观众带来的震撼。
可电影的其他时间呢?当萨利开始遭到质疑时,我们看到他在凌晨的大街跑步,在酒吧里解愁,听着新闻上自己从英雄变成险些害死乘客的“罪犯”;与妻子吵架、与唯一能信赖的副机长同事诉苦、反思着自己的抉择正确与否、应对着媒体和审查……这些占了电影百分之六十的“琐碎”情节,让观众眼中的萨利从一个英勇的空中英雄,变成了一个稍显老态、陷入中年危机的大叔。他从一个戏剧舞台上夺目的、在观众眼外的光环变成了身边随处可见的陌生人。平凡而外大,便是这么来的。而不是像中国机长那样,塑造一个好莱坞式、比东木这个美国人还美式的刻板英雄,用商业堆积的紧张情节与特效、主角坚如磐石的肌肉和看腻的铁血柔肠亲情绑架观众。二者高下立判。
正是萨利机长全片传达的平凡与琐碎,使得情感的宣泄水到渠成,我们会因妻子电话中的那句“我才想到你也在飞机上”而感受到情感危机的化解,被电影最后那句笑话逗笑。就像《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里的那句“都结束了”一样,心结、矛盾被这些朴实的话冲散,如暖流流进冰河。许多佳片可能在刚结束观影时使你震撼,可第二天便不会留下太多印象。东木的电影恰好相反,时间越久,让人记忆更深刻。
(这篇影评是观影后许久才写的,目的是为了联系写作和文章逻辑性,情节可能会有错漏,随便骂,骂得越仔细越好。这样我才能从中得到锻炼。
这篇影评的观点大多也是受知乎、豆瓣上的影评、问答影响的,没太多有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