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作品《希望与梦想的土地》感想的补充专栏

2022-09-09 10:36 作者:FFFanwen  | 我要投稿

前言


我确实没想到能看到这样的一个作品,八月下旬,如平地惊雷,横空出世。我也确实真的很喜欢这个作品,以至于此作刚发出去的前三天,无论闲暇还是手头有工作,我都几乎全天候的在循环;更以至于不留下点认真的评论,我都会为自己感到愧疚。因此当时我选择了不再缄默,在评论区里写了点东西,也自认为心满意足了。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其他的讨论声也大起来了,左一个右一个的,像在挑逗着我的心。现在再看自己当时写的东西,貌似也不能入眼了。因此我想好好的写一篇专栏来聊聊这个作品。话说今年Snaur也决定在国内办  音mad作者选  了,那时我应该也会选出今年我心目中10个最喜欢的作品来好好说道说道。今天的这篇专栏就算是个序,就拿我自己今年最喜欢的这个作品来为后面的言说开个头,某种程度上也算是谈谈我个人是怎么看音mad的吧。


挺有意思,没想到我的第一次长文分析竟会是用电影来给音mad拉片,这真是让我感觉畏缩又有些兴奋。当然,我也看到了评论区很多zz向的思考与解说,我本人自然不会多从这方面入手,但我也并不想因此舍弃掉某些根基或立场性的思考,把这次感想变成某种浮在空中的东西。总之,我会尽我所能的从  使用素材本身  与  音mad技法  这两个方面去讲讲我的感受。里面自然也会有我自己的详略,不会面面俱到;也更因为仅是直觉感受,文字会显得啰嗦和肤浅。音mad这种形式的表达自然也并不能说有多集中,若是用文字去结构,势必会造成很多的“过度解读”,甚至可能会出现作者都不知道自己是这个意思的情况吧(笑)。但话到如此,我也不想继续潇洒地沉默,或用某种后现代解构的思维填充自己的大脑,调笑地去看作品。我宁愿当个可能会被说三道四的,滔滔不绝的讲经人。当然这篇专栏也并不是为了去猜作者的解,而是我在用我自己的方式梳理这个作品。因此发出去的作品就是泼出去的水也别管作者怎么想了,看我用自己的想法给你丫的盖过去(小不敬


正文

所谓的“社会派音mad”这个概念,貌似近期也得以固定了下来,类似的音mad也接二连三的出来了。我自己似乎也参与了其中的言说,但这也让我自己有些后悔。有时候过惯了互联网上浮空的生活,我确实想着若是能在音mad作品里加点和自己生活跟相关点的要素,会不会更能引起共鸣一些。但到后面我也发现,越是如此去做,越需要细微的去把控自己作品的表达,要让这类作品的情感真切的发源于自己生活的体验,且要更为费劲的去编排才行。若是想着去做这样专注于表达的作品的,还让自己的情感浮在空中,其作品的悲剧与尴尬程度,肯定会完全数倍于那些拿着常规素材做着玩的作品。

因此对于《希望与梦想的土地》这种试图探究大主题的作品来说,直接的表达难免就肤浅了。可以说,我喜欢这个作品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它的表达很克制与多义。前者是它如同平铺展示般的陈述,后者是因为它也需要你回溯到素材的本篇中去,才能看到其某些段落情感的反转。

这恰如作品的第一幕:

作品的开幕

其中尤为瞩目的,恐怕要数背景音中来自《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呼喊台词了吧。在我原本的评论中,我将其称之为“呼唤般叫醒我”。的确,这一遍遍的呼喊“站起来啊”似乎也贴合这个的开幕,就像是关键词一样,贯穿于这个作品的主题。“这片土地”的种种也无不围绕着“站起来啊”这句呼喊展开,这确实是让人有些咬牙切齿的激愤。我在之前和别人讨论这个作品的过程中,也有兄弟因此激动,想对此高呼:“我们站起来了”之类的。但想到这段素材的出处,一种更复杂的情感便涌上了心头。因为这段台词是出自电影《牯》的结尾,主人公“小四”杀死了自己心仪的女生“小明”,因为接受不了自己所做,一遍遍呼喊着她重新站起来的场景。

真相

在《牯》中,杨德昌导演用了将近4个小时的时间来讲述那个时期台湾的第一桩未成年人杀人案的故事,这似乎显得有些杀鸡用牛刀。但恰恰也是因为这般漫长的讲述,我们才真正的看清这桩事件一切的一切,如同走入那个时期的台湾,看到一位台北少年生活的喜怒哀乐与对世界的不解。父辈们千里迢迢的来到岛上,听着自己“回去”无望的消息,直面只得在岛上寻找自己出路的迷茫。戒严的气息就如街上的战车与面对小四父亲的“审查”一般挥之不去。而主人公小四游离在青年人的帮派间,以着自己少年的理想探寻自己的未来。就在他自己认为这个世界应该有对与错,想如自己父亲般将这种正确贯彻到女主身上时。他却发现女主这一直面生活苦涩的穷苦人家,却对这种幼稚的理想不为所动,那一刻的崩溃化作男主刺向女主的刀刃。

你怎么跟别人一样啊?我看错你了,你原来跟那些人都一样,对我好,就是要跟我交换我对你的感情,这样你就心安了,是不是?你太自私了,要改变我?我就跟这个世界一样,这个世界是不会变的,你以为你是谁啊?

是的,这个世界是不会变的。因这句话,少年的理想死去,这是《希望与梦想的土地》这部作品沉重的开幕。它告诉着我们,在希望与梦想的背后,那并不免费的条件,深重的代价。这“站起来啊”的呼唤,是少年面对自己死去的理想,无助的哀嚎。

我之前有幸得到作者lhdw的解释,似乎这一part音频的失真是故意做出来了,目的就是为了让观众觉得不舒服,这一点确实也恰到好处,这一开场似乎并没有一种理想化的完美。而作品在在这种不完美中将要继续。前边埋下的种子,后边似乎得解决才行。


大王,快将宝剑赐予妾身

以一声“仓”音作为转场,作品便来到下一段落。我确实很喜欢这个转场,就如画面所示,青冷的光打在两位戏角儿程蝶衣与段小楼的身上,让我想起了《霸王别姬》的开场。(虽说这段其实是影片的结尾啦)。也正是开场这丝清冷的光照向两人,时间才倒回遥远的以前,所有人的故事才正式上演。

好戏上演


第一段

在前面两段,作者似乎并没有将我们拉到更为现实的那一领域。在这一画面,背景的水帘洞,诸葛丞相与林黛玉的乐器素材更引人注意。而我在看到这些的时候,确实也有了一种遥远而温暖的感觉。这些都是这片土地很早时候的故事,或是通过长辈的口耳相传,才进入到我的脑海里。以至于现在,其实很多人对这些素材也都习以为常了。水帘洞中心的嘉靖隔着半透的帘击皿,这一切显得有些模糊,整体看上去又有些真实。

第一段 part2

包括这一幕也是一样,古早的监视器上播放着水浒的画面,有些形式的美感又有些让人怀念。

第二段(舌尖上的中国的鱼乐器不错,在这么一群“庞然大物”面前显得很小巧)

伴随着下一声“仓”音,紧接着的这一段,才让我有些步入正题的感觉,画面也变得稍稍复杂了起来。我之前的评论貌似说过,我喜欢左上角素材的入场方式,犹如枝叶徐徐伸展,这确实是我私人的体验,我不知道其他人get不get的到,但我也确实也为此小小的感动了一下。与之相对应的是背景中《霸王别姬》,菊仙自缢的画面。这一幕的象征感实在是强烈,整部电影的悲剧似乎都被浓缩进了这一画面中。在我看来,这仿佛是某种“衰朽”的集合,和前镜左上角如枝叶般伸展的素材结合起来,切实的让我感到了某种“新生与衰朽”的对比。同样在我个人看来,“生与朽”的对比与变化也是感受这部音mad作品尤为关键的一环。

另外,我也很感叹这音轨素材的画面选的真好。无论是这里背景的菊仙以及两边《活着》的皮影戏乐器,还是前面嘉靖的素材,以及后边《上甘岭》、《海阔天空》等素材,几乎都在电影的形式美感上拉满了。毕竟既然各位导演先辈拍出来了这么美的画面,那作为二创创作者哪有不随手拿来用的道理(小不敬x2


第三段

接着的下一段算是一个小转折,也算是一个小高潮点了吧。从前面晦涩复杂的画面转到《城南旧事》的开场,画面也变得干净明亮了起来,加上音频中堪称绝配的快板乐器,整体真的是有种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的感觉。也可以说,这段是对“土地”这个主题,最为直接的展现。似乎有些轻快,有些祥和。但在镜头转到秀贞脸上时,我心里又泛起了其他的情愫。

秀贞

正如她在等待着自己丢失的孩子归来一般,镜头一聚焦到具体的人身上,这其中的情感便复杂了起来。恰如我开头所说的,只有回溯到素材的本篇中去,才能看到其某些段落情感的反转。这种反转的情感与作品画面单纯展示的情感糅合在一起,让本身单纯的情绪变得更为复杂。而这种复杂的情感体验,我想才是这部作品能带来的更深层次的东西。


第三段 part2

而和前边《城南旧事》一样,抛弃掉对素材乐器的展现,单纯叙事剪辑的还有后边《西游记》这段。评论区的朋友貌似也谈到了自己对为何有这样一段的看法与感动,但最终是得到了作者无情的解答(笑)

辂子哥亲临现场

但确实某种程度上,这段像是前边《城南旧事》段的互补。如果前面那段算是对“土地”最直白的展示的话,这段似乎为“这片土地”加上了一抹奇幻色彩。他们的冒险,也同那些生活中的琐事一起,老早地扎根在了我记忆的深处。而大圣在我眼中,也确实有某种童年里英雄的角色。在小孩遭遇危难的时候,心里会不会也如同呼唤奥特曼或者超人一般,呼唤着大圣呢。

弹幕兄贵貌似也有自己的看法
第四段,两个版本的对比

这一段蒙上了黑白的滤镜,配合后边由黑白变为彩色的转场,让我对前边黑白的段落有种“旧土地”的感觉。背景的《茶馆》《芙蓉镇》《鬼子来了》的乐器,也如魑魅魍魉一般惹人生厌。但看到中间前景的《上甘岭》乐器后,背景的丑恶似乎被遮蔽了,产生的不快也因此一扫而空,让人安心了起来。毕竟无论何时,听到“一条大河”这样的开场,我心里不免得总会有一丝悸动。不过在看到完整版之前,因为b站审核规制的修改,前景的乐器似乎也被抹去了,这倒也算是另一番的体验。

其实对比这段本身,我更在意的反而是这段到下一段的转场部分。画面从黑白变为彩色。也与正下方《鬼子来了》素材的结尾情节相对应。

素材死去,色彩回归

画面整体从黑白变为彩色,就像从老朽的事物中孕育出新的生命一般,似乎是某种循环,但也似乎是某种前进。旧时代变为历史,新时代即将到来。希望和梦想,我想也就在这之中孕育而生。只是同样的,当具体的情节回溯到素材本身中时,另一方面的情感也随之而来。《鬼子来了》里马大三的世界确实也从黑白变为了彩色。但这是在他被处决之后,头颅在地上滚了又滚,最终他向上望着,笑着看清了这个世界究竟如何。希望与梦想,不会是无根与免费的。

ai上色的《上甘岭》

同时我也十分感动,即使原本是黑白片的《上甘岭》,作者也并没落下,而是同样的找了上色的版本,让它也能同其他素材一样,一起进入到彩色。

乌鸦乌鸦在树上

在这个转场中,同样得到转变的意象还有这只风筝。原本挂在枝头残破的风筝也同歌声一起,在下个画面重新飞了起来,这似乎也是与原片《蓝风筝》的情节相反。


第五段

转折过后,便来到了情绪最为高昂的这段。可以说这段的画面真的是绝美,伴随着风筝重新飞起,素材如同历史的点点滴滴,绘卷般徐徐铺展开来,恰有一种“历史的天空”的感觉。明明是并未特别有关的素材,在被拼凑在同一个场景中后便有了情感。这倒是让我想起来建筑设计中所谓的蒙太奇,通过所谓拼贴的方式来构成自己的作品,让各个零散的素材也能被统一起来为整体的作品服务。音mad的视频设计中,似乎也有这样的影子在里面。各个区隔的演奏素材,是否也可以通过某种方式,产生更为有机的关联呢?

第五段 part2

回到这个画面,这一段第二引起我注意的便是音频的合唱与童谣和后边的相声语段。在我看来这样的配合真是相得益彰。事实上声乐与语段的配合在音mad中的应用也并不少见,前者往往是承载情绪,旋律的部分,而后者承载叙事、信息,以及节奏的部分。当然,这样的二分肯定是比较粗浅的。就如在这一部分中,无论是背景的高歌还是童谣相声,都也蕴含着自己的情绪与信息。再回溯到素材本身,在我看来,这里的“情绪反转”是我认为设置的最残忍,最让人痛心的。

高歌的部分左右两边分别出自《蓝风筝》和《悲情城市》,倒恰好的把海峡两岸都给囊括进来了,而这两段高歌也都出自各自电影的前半段,前者是在结婚中对之后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后者是在听说抗战胜利光复后,台湾的进步青年们期待着明天,高唱《松花江上》。单看本作的画面,似乎一种激昂愉快的情绪油然而生。只不过后面他们所经历的并不如他们所想。《蓝风筝》算是我看过在同为第五代导演的同时期电影中,对那十年以及之前的种种伤痛表现的最为纯粹的一作。而《悲情城市》所相关联的,也是台湾的228事件以及那让人由喜转悲的一系列事情。

背景的童谣出自《红高粱》的结尾。说来惭愧,在此之前我并未看过《红高粱》这部电影。因此我只是把它当做普通的童谣看待了。但当我看完红高粱,了解到这段童谣的出处后,我真真的为这段设计感到震撼不已。

切片BV11K4y1K7M2,如果条件允许,我自然是推荐看全片

这是豆官在自己母亲九儿被鬼子所杀后,为自己母亲所唱的送行歌。其中的深重,也只化作音mad作品中的一两句童谣,远远的传唱着,再转到《万吨水压机》的语段。我们似乎送别的死去的母亲,工人们在另一边热火朝天的工作着,动作像舞蹈,声音像合唱,“朽与生”的主题再次出现在了这里。

自力更生  奋发图强
第五段 part2
《太阳照常升起》结尾段
第五段 part3

第三引起我注意的是这直白的画面。无论是背景的天空,前景人物奔跑的剪影,还是后边太阳升起的画面,都是出自姜文先辈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这倒是没什么可说的了,毕竟某种程度上这部电影同《让子弹飞》一起也足够火热了。相关的解读自然也琳琅满目,甚至都有点所谓的翰林文学的意思。但抛开这些不谈,《让子弹飞》和《太阳照常升起》也依旧是十分浪漫的电影。本作中选取的在土地上向前奔去,而太阳照常升起的意象,也依旧让人振奋,言语无力,具体的就请直接在电影中感受吧。

插句话,我个人也确实十分喜欢那种由小到大,由点及面的电影,恰如最前头的《牯岭街》,《霸王别姬》,《悲情城市》等等,这类国内第五代导演与台湾新浪潮运动导演在八九十年代的作品。似乎两岸同时在那个时期放开了某种思想,开始总结历史与过去。这些电影所展示的是事件,也是事件背后的历史。这种电影的模式自然也并不局限于国内,正如韩国的《杀人回忆》也是同样的表达方式。这些电影也确实如历史的敲门砖,通过它们,总能看到那些被总结了的尘封往事;看到处在历史交叉路口的人们,承载着过去与未来的迷茫,但最终还是下定了某种决心。

《一一》开幕的婚礼

紧接着下一个转场,这个作品边来到了最后一幕。这段包括前面一段转场的音效是出自《一一》中婚礼吹气球的音效,感觉很自然又有些有趣。


第六段

最后一段,画面又转回了黑白,前面的种种彩色貌似只是个遥远的梦。左边的《海阔天空》算是我这样的小广东仔从小听到大的歌曲,在我心里这首歌总代表一种失意时的不屈。而右边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就像《鬼子来了》的对照,前者用死将黑白变为彩色,而后者将过去的日子涂装成彩色,而将真正的现实又变回黑白。我们也恰似这背景中《活着》台词所说的一般,坐火车,坐飞机。背景叽叽喳喳的雏鸡叫声点缀这这段语音,我在这里又何尝没想到我的长辈。恰如懵懂之时依偎在他们的怀里,听着他们对我未来的展望与无限期待一样,这话语竟同那富贵一家所说的并没有多少差异。

我看向右边的素材,《阳光灿烂的日子》的乐器依旧萦绕着,我自然也同他们一样,拥有着自己的回忆。只是,住在大院里,在豪车上回味着那些日子的他们,貌似是找到了自己的未来。

在他们的说笑中,某种问题尖锐地被抛回的给我——这是有关于“你我自身未来”的问题。我还在迷茫着,并未像坐在轿车上的他们一样有那般余裕。这个画面,就像一瓢醒酒的水浇在我身上,将我拉回到现实里,让我思考着“我该怎么办”。而看到此处我也才发觉灯光昏暗,刚刚的自己貌似也只是在闭灯的房间内痴痴地看着电脑屏幕而已。

富贵说日子会越来越好,但背景的报幕却依旧尺余着,不见结束。即使乐曲已经播放完毕,姓名被缓缓的念出时,一种离场感还是油然而生,好戏的确已经演完了。这是电影《牯岭街》的结尾,汇报录取名单的广播。这个作品以《牯岭街》小四的呼喊开幕又以《牯岭街》结尾也正合适。只是犯下了杀人案的小四,他的名字永远也不会出现在这上面了。

这似乎是以理想主义者的死为落幕了,虽然遗憾,但已是事实。正当我以为视频就将要这么结束的时候,细细的提琴声响起,渐强,直到结尾突然的抽离,让我一怔,等两三秒我才回过神来。可以说,之前的种种加起来带给我的激动,甚至不如结尾音的这两三秒。因为我知道,这声提琴出自万能青年旅店乐队,《冀西南林路行》这张专辑的最后一首曲子《郊眠寺》的结尾。并且我也感谢,即便结束也并不是空留惆怅,前面埋下的疑问得到了解决,到此为止作者也还是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或者是暗示。在此我十分建议有时间的朋友能自行去听这首《郊眠寺》以至于《冀》这整首专辑去得到自己的体会。因为我认为这张专确实在述说着囿于现实中的你我的故事。

《郊眠寺》歌词

“西郊有密林,助君出重围。”是啊,正如周王发迹。西郊上空,密云不雨,只待乌云汇合,高空踏步,再生泥河,投身激流。或许某天,时代将会召唤,所以在此之前,请不要放弃自己。这声鼓励对理想主义者们来说,确实是一针强心剂。

说回到这让人一怔的结尾,也确实如同唤醒一般让我不能安稳地走入结束,倒不如说反而有了种未完待续的感觉。事实上《郊》原曲的这声结尾是能与《冀》这张专辑的第一首曲子有一个衔接的。而叙事也回到专辑的开始,新一天的清晨——《早》。又或者,这里作者同样的也在呼唤着观众,请回到这个作品的开头,再再地看一遍吧。但总之,请不要轻易的结束这一切。

《冀西南林路行》

我缓缓站起身,拉开窗帘,历史的天空,漫天的星河投下,虽已临近半夜,屋外街边依旧人头攒动,这让我想起了那句歌词,这一切的一切是答案,亦是续集。

新语言 旧语言

该怎样回答 不眠的时间

星河下 电子荒原

亿万场冷暖 亿万泥污人

——《郊眠寺》

杂记

本来说是从使用素材本身与音mad技法两方面谈谈这个作品的,但回头一看我貌似还是太过沉浸于前者了,后者并没怎么提到,所以就在这里临时补充一些东西吧。

其实我对这个作品比较感兴趣的点是其中素材乐器的处理方式。现在的主流果然更多还是用“音乐化”的方式来做音mad吧。换句话来说这之中存在着“素材→乐理→音频”这样的逻辑方式。但如果暴力一点其实是可以直接绕过“乐理”这个步骤的。这样就不是“音乐化”的处理方式了,而是“音效化”的处理方式,即通过素材的音色和效果直接带来情感体验。其实这并非是什么很难想到的新颖点,在其他有关声音设计的领域应该很早就有这方面的说法了才对,很多现代音乐给我带来的也差不多是这种感觉。而这种方式其实也已经在音mad制作上有所应用了,举个最近的例子:帝国兄的作品伪炁的00:17那一幕电话铃声的点缀音在我看来就有这么一回事。事实上我自己在单品青年战末旅行的开幕放弃演奏转而添加环境音也有这个原因。而本作中那些快板,京剧鼓,合唱的音色素材也有这方面的感觉在。

伪炁

但从“音乐化”到“音效化”这条路还没到终点,即使是音效也还是停留在听感的这个层面。其实素材是可以直接绕过听觉直接短路到情感体验的,最直接的就如本作中,看到素材就能想起素材的出处,从而唤起情感。所以我认为即使是同样的乐器或者同样音色的素材,用动物乐队之类的素材和用电影素材带给人的观感也绝对是不同的。

这对于像我这种不太懂乐理和混音的人,似乎可以直接绕过这些复杂的东西来做作品,真的是再合适不过,可能也算是给不擅长这方面的人的一种出路吧。这么想想这套方法还真是有些暴力。但另一方面我也确实不认为这是什么摒弃掉学习基础理论制作音mad的廉价捷径,毕竟越是暴力的方法越需要更加精巧的把控才行,如果玩砸了,其糟糕程度是数倍于那些扎实的作品的。所以果然要做好作品,还是得把基本的那些东西先处理好才行啊······


说回《希望与梦想的土地》这个作品,之前和lhdw交流时,lhdw提到了这段高歌的素材音:

第五段

他提到过合唱的那部分本来是有和声的,但因为合唱的效果实在是太好了就直接去掉了和声,单单的用合唱来演奏了。从这方面来说,作者确实是以保留原素材的质感为优先,也并没有过多的修音了。毕竟如果走的是“情感短路”这一路的话,让观众更能与素材本身连接确实会比本分地还原原曲,让观众以感受原曲的方式与作品建立连接更好一点。不过这也并不是非黑即白只能二者取其一的。就像评论区的朋友们说的,这个作品或许也有余裕更好的平衡这两点吧,这点就仁者见仁了吧。

最后我想说,我很敬佩这作对于音mad表达上的探索。我也切实的希望音mad不再是逃避现实或者抱团取暖的手段。就像我原本那条评论所说的一样,它有本事承载更多的内容。而在这样的创作方式下,每个作品都好像与观众建立连接的情感纽带,作者可以想方设法在这之中传达自己的思考,表现自己的生活。而在这种作者与观众的交互之中,观众也是能真切的感受到作品背后那活生生的作者的。在这样的交流中我们既能看到作者的生活本身,也能看到自己的生活。我想这样的作品才真正有魅力。

作品《希望与梦想的土地》感想的补充专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