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杂文】《运途,逢遇与辶巛》(三、静品禅味)
2021.10.15 周五 晴

边吃边放的橘子终究还是见底了……
生活愈发感觉像在吃柑橘,酸中带甜,千回百转,个中滋味,好坏自知……
只有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觉当下之美。

《色》
叶脉蕴含金光,
一路蔓延下来,
渐渐入了秋,
说它成熟了,
归根究底,
它熟的不过浅表……

《受》
手指扣开的瞬间,
似有无数香花迸射!
莲花伸展花瓣,
把一个团团簇簇展示!
且慢!
智者并不急于,
它是酸还是甜的。

《想》
暂时离开一会儿
橘林里远足,
暗处有一些薄薄的雾,
明处有水声的,但不见水……
这样正好,
一粒橘,一句偈,
悄落入,布袋里……

《行》
舌尖裹住一瓣
被甜轻易掳住,
凉丝的滑,温柔握住咽喉,
愉悦轻柔的振动,
从生数到灭……

《识》
如果直奔主题,
我将错失所有橘香,
错过果林、薄雾与水,
错过不可思议的静谧须弥。
此时之果非彼刻之因,
与橘共度的每一刹那,
轮转成空……


小时候听爷爷讲过一个故事:
在佛陀通过吃橘子向几个孩童进行教导,“孩子们,吃橘子的时候,要与橘子接触与沟通,你的心不要思念着昨天或明天,只是全神贯注地投入当下这一刻。因为这时,橘子才真正存在的……”
长大后才明白——生命的完美与圆满,体现在在时刻与当下完整地融入。
“我”与“它”之间,没有沟壑,没有屏障,没有一个“我”和“你”的分别存在。
这个完全的投入就是对生命的完整体验,将“缘”在当下那一刻消融。
但往往让当下“悬空”,使过去、现在、未来粘黏于在一起,留下一个长长的迷线,纠结着自己……
在没有深刻地将生命融入当下时,这个“我”必定会成为一个孤立的个体,断开了与对象的链接,这样是不会对生命有一个完整的、清晰的体验,便会让这个“我”活在低浅的、片面的感觉之中,失去了对真相的体验……

那真相到底又是什么呢?
真相即是我在体验着对方的体验,感受对方的感受,我跟对方之间是平等无差别的。
而那个叫“偏见”的,将“我”与“对方”隔开,形成各自孤立的存在。
这个清觉的体验,加上对智慧的观察,迎来的是生命的觉醒,是明朗的“月在青天水在瓶”,是没有夹杂,没有造作,没有缠绕,没有尘埃的“明镜亦非台”。
我常因梦魇惊醒,醒来却只纠结于对今日与明天的恐惧,这无疑完全放弃了对当下的清觉体验。
“明天”,终究只是一厢情愿的意象,对时间的划分,也不过是人类的一种工具,却成为执着的缘故,是何等的悲恸……
日本禅僧宗哲,在火车上见一青年,将公文包放在膝上当桌,一边喝酒吃便当,一边娱乐看杂志,他称此为“机器人进食”——不过是机械地咀嚼食物,满足口馋之欲,并储存于胃袋。
越南的一行禅师,倡导“橘禅”,专心剥开橘子的皮,感受散发于空气的清香,取一瓣橘肉,缓慢地嚼,体验牙齿与舌头的每个动作,直到橘肉几近液化,再吞咽而下。
我国的虚云禅师身体力行,以百年事迹向我们阐述,“善用心者,心田不长无明草,处处常开智慧花。”
这便是佛家哲学追求的“正念”,即专注地活在当下。
然而许多人正成为“进食机器人”,连吃饭都无法专心,而当你专心对待眼前的食物,即便一瓣普通的橘子,也会有惊叹的感受。
愿你我之生命在乐观与坚持中不断清晰、鲜活、完整、圆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