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养育孩子||《安全基地:依恋关系的起源》阅读笔记1

2022-10-19 11:47 作者:暗界之炛  | 我要投稿

1照顾孩子的巨大付出

照看孩子是一份每周7天、没填4小时的工作,且时刻不能放松。虽然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养育者的担子会减轻一些,但依然要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付出很多时间、给予很多的关注。为孩子付出时间并给予关注的代价就是放弃自己的某些活动和兴趣

照顾婴儿和小孩并不是某一个人的工作,因为如果孩子的主要照顾者要把孩子顾好,就需要大量的帮助,比如配偶的帮助,祖母、外祖母的帮助,年轻女性的帮助。敏感的父母能够创造良好的亲子互动,而这的前提是父母要有充足的时间和放松的环境

然而,社会却并未将家庭中养育孩子的投入纳入到经济指数中,只将物质商品的生产纳入经济指数。一个养育者长期得不到帮助的社会,也会将缺乏帮助视为常态。

2养育的行为

Bowlby认为,孩子与母亲之间的关系模式在生命的头几个月得到发展,促使孩子靠近母性形象,接近1岁时,行为变得有规律:当令人痛苦、疲倦和害怕的刺激出现、母亲不可接近时,儿童表现出依恋行为

1)低强度的依恋下,孩子看到母亲或听到母亲的声音就能够终止依恋行为;

2)高强度下,孩子需要母亲触碰孩子才终止依恋行为;

3)最高强度下,孩子需要母亲长时间的搂抱才能终止依恋行为。

个体表现依恋行为后,会随着依恋需要的满足情况而产生情绪

1)依恋需求得到满足,个体会感到快乐和安全;

2)依恋联结受到威胁,个体会感到嫉妒、焦虑和危险;

3)依恋联结破裂,个体会感到悲伤和抑郁。

人类的养育行为不是某些固定的养育本能,也不是简单学习的产物。一方面,养育行为有生物学根源,表现为伴随着的强烈情绪体验;另一方面,养育行为的个体差异取决于各自的经历——儿童期、青春期的经历,结婚前和结婚后的经历及和小孩在一起的经历。恰当的养育并非是自然就形成的行为模式,养育行为的细节大部分是通过观察其他父母的行为习得的,一些则是他们在同婴儿的互动中习得的

3母婴互动

孩子出生后,母亲在接下来的几天会花大量的时间注视自己的这个所有物,抱着他,尝试理解他。婴儿倾向于按照自身的节律调整自己的行为,敏感的母亲则会根据婴儿的节律调整自己的行为。分享经验的产生,始于婴儿对环境的自发关注,随后在母亲匹配婴儿的步调中建立。最能够预测母婴关系质量的因素是母亲在孩子出生后几小时和几天内离开孩子的时间长度。

敏感的母亲能够很快地适应孩子的寄走,发现什么是他能够接受的反应并做出相应的反应。Ainsworth等发现,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年,如果母亲对其发出的信号是敏感的,那么他们不仅在第一年的下半年会哭得更少,而且更愿意去满足父母的愿望。也就是说,孩子能够以一种社会合作性的方式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受到了父母怎样的对待

4父亲的作用

婴儿对父亲的依恋模式和对母亲的依恋模式非常相似。但孩子对父亲和对母亲的依恋模式之间不存在相关。相对于母亲而言,父亲更可能和孩子一起进行身体上的活动和玩新奇的游戏。

5安全基地

父母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基地,让孩子可以安心地探索外面的世界。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可以朝着离安全基地更远的地方冒险。他们的基地越安全,对他们需求的反应越及时,他们会越发的自信。情绪稳定、能够把握机会的个体的父母总是会在自主性上给予鼓励并及时回应他们的需求。

6父母童年经历的影响

个体帮助和安抚他人的行为模式早在生命的第二年就已经出现,且会受到母亲对待他的方式的影响。母亲如果对孩子发出的信号做出及时的回应且提供身体上的安抚,孩子则更有可能以恰当的方式对其他人的困难做出回应。在11岁之前因故离开自己的父母一方或双方的母亲,很有可能在自己的孩子出生后出现婚姻和心理问题,同时可能在婴儿的喂食和睡眠方面遇到问题。

相比于拥有快乐童年的母亲,童年受到困扰的母亲更少与孩子进行互动。所有希望被子女照顾的父母在小时候受到的养育都是匮乏的。那些施虐的母亲会希望孩子来照顾和关注她们,让关系逆转。这种颠倒的亲子关系是学校恐惧症、广场恐惧症和抑郁症的根源。

要帮助年轻人成为成功的父母,重要的是重例子、轻训诫,重讨论、轻命令。给年轻人越多的机会去直接观察敏感、细心的父母如何对待孩子,他们就越有可能模仿这种行为。让年轻人从其他父母遇到的困难和解决之道中获取经验,与他们讨论这些父母犯的错和成功之处,胜过千万条说明。

 

来源:

《安全基地:依恋关系的起源》

作者:[]约翰•鲍尔比

译者:余萍 / 刘若楠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养育孩子||《安全基地:依恋关系的起源》阅读笔记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