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甘懷真,〈拓跋國家與天可汗——唐代中國概念的再考察〉讀書筆札


〈拓跋國家與天可汗——唐代中國概念的再考察〉[1]
本文主要討論漢唐間受到胡族建國運動影響的中國概念變化,聚焦在內陸亞洲與東亞交界的塞北地帶的政權演變,並在重新檢討唐帝國的中國性的脈絡下,以「拓跋國家」的構想討論唐帝國的性質。首先以華北地域為起點討論「天下-中國-四夷」觀念發軔與演變。從西周初年華北政團認為自己居天下之中,諸政團的政治關係為中國同盟,到戰國建國運動下舊秩序崩塌,奉周王權為正統的新政治理論,產生名為天下的諸國同盟,即諸子百家學說所描述的「天下國家」政體;再從秦漢政權運用郡縣制將征服之地納入統治,並將新治理區看作天下的論述,到西漢中期因郡縣制擴張較難執行,因此在儒家經典詮釋下,又建構「中國—四夷」的新制度,將郡縣之外的政權視為四夷封國。然而在新制度下靜態的中國與四夷關係,卻無法阻止大量胡人入華,為此則需透過冊封胡人進入各郡縣的地域社會並形成自治團體。同時,由於塞北地帶的變貌,此地將出現威脅中國政權的新政權,將導致日後五胡亂華。
接著討論春秋以來塞北的崛起與代國成立,代地約在山西北部以至內蒙古南部地區,代地能夠成為內亞與東亞交界處的政治區域,源自於春秋時期趙氏政團對代和戰兼行的征服,透過婚姻、戰爭、設立郡縣等方式,在此處形成農業人群;同時此地也包括其他游牧人群,由於地處中國與胡的交界帶,人群單位常是軍事化的小群,因此有機會和其他大型政團相結合,另一方面透過小群互相結盟、通婚又能形成一定地域自立性的政治社會關係。從西元前三世紀以來,代地北方受匈奴,南方則是漢支配,因此成為匈奴與漢激烈衝突的地帶。
其次拓跋政權的崛起與北魏帝國及其遺緒。前者拓跋政權崛起,源自於鮮卑聯盟與漢邊郡互動與聯盟內部諸政團自立的結果。西元二世紀鮮卑在塞北取代匈奴,並統合塞北遼、代、涼等地域社會,形成部落軍事同盟,鮮卑採用匈奴式政治組織,宣稱繼承自匈奴王權且不願臣屬於漢。然而到了三世紀因為漢邊郡實力增長,如邊境之州儼然一國,以及鮮卑內部強大集團自行建國,如後來拓跋、慕容、宇文等鮮卑政權,鮮卑聯盟勢力一時中挫,並形成多個地域社會,其中即包括拓跋政權。拓跋建國初期也是從部落聯盟逐漸壯大,接受中國的冊封其匈奴封號,並在內爵原則下受封類似郡公的代王稱號。而後者討論北魏型帝國及其遺緒,則是在五胡亂華終結漢魏晉體制後,華北地區政權在胡人建國浪潮下形成「漢—匈奴」雙聯王權的背景下,討論拓跋政權對於自身政體性質的爭議,如國號採用代或魏的爭議;或是北魏孝文帝中國化政策中,具有內亞性的代人集團與主張中國化洛陽公卿,兩者對於北魏路線之爭。此爭議之後導致北魏分裂的六鎮之亂,也促使北周宇文氏反省北魏缺失,開展參照《周禮》的新政體摸索。
再次討論作為拓跋帝國的唐與作為雙聯王權的天可汗制度,前者關於作為洛陽集團奪權勝利的隋朝政權,在治理政策上傾向漢魏體制與南朝,卻導致內部政矛盾,並讓代人為首的軍閥,如在塞北活耀的中國人李氏,透過鎮守太原後得以掌權,唐朝由此肇建。雖然繼承自隋朝的唐,自稱其為中國,但在當時唐朝從塞北控制塞外內的國際局勢下,卻不能以漢代天下觀與漢魏晉冊封體制解釋;而是得從後者,作為唐前期的雙聯王權的天可汗制度談起,由於後世學者帶有民族主義觀念,將天可汗尊號視作「中國-蠻夷」秩序的體現,認為中國天子得以支配內亞游牧國家,但實際上天可汗應該被視作與內亞諸政團首長君臣關係的稱號,亦即與皇帝並行的雙聯王權,是為「皇帝.天可汗」制度。不過伴隨唐官方透過武力征服「皇帝.天可汗」下的諸蕃,將之置郡縣,天可汗體制也因此崩潰。另外,唐透過羈縻體制轉試圖將內亞地域社會為郡縣,則以失敗告終。
最後透過突厥碑文中指稱唐朝的文字(Tabgach),討論從內亞視野所觀看唐朝。雖然在突厥等內亞王權眼中,唐朝是繼承自拓跋氏王權的塞北型政權,並被稱為拓跋,但該名號無法反映唐對於華北以南的統治,並且作為歷史中國的唐,應看作經歷漢代與胡族國家時期,以及內陸亞洲新國際局勢影響下的結果。
[1] 甘懷真,〈拓跋國家與天可汗—唐代中國概念的再考察〉,張崑將編《東亞視域中的「中 華」意識》(臺北: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2017),頁1-44。
後記
學期已經過半啦,現在進入期末報告馬拉松+圍毆時間,目前有待完成,但不限於得有,齊民要術的相關討論、歷史研究與寫作的史料分析、明清小說與社會的研究計畫與框架再討論、中國政治制度史 可能會討論八旗制度建立與諸貝勒的政治鬥爭、近代台灣城市史團體報告+評論、日文(一)這周得背單字+重新溫習用言的變化表。希望能夠熬過這學期 呵呵......11/14 筆
累哇歷史 2022-11-11 台北城南宿舍 無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