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雷与导弹时代的承接者——苏联56型驱逐舰发展简史

对于苏联海军来说,56型“平静”级驱逐舰可谓是一型在其海军发展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的战舰。56型驱逐舰是苏联战后第一型全新设计并大规模量产的大型远洋作战舰艇,是苏联最后一型以火炮和反舰鱼雷为主火力的大型驱逐舰,其改进型也是苏联第一款安装使用反舰导弹的军舰。因此,56型驱逐舰可谓是承接着苏联海军从炮雷时代向导弹时代过渡的存在,她见证了海军炮雷时代的落幕,同时又成为了新的导弹时代的先驱。尽管后世对这型驱逐舰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其在苏联海军历史中起到的里程碑般的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
1.战后的十年计划
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无条件投降,宣布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结束。两周后的5月21日,斯大林召集了苏联军方的相关人士进入克林姆林宫开会,以明确战后苏联军队的建设方针。在会议中,斯大林明确了不会在战后削减陆军坦克部队和海军规模的方针,海军依旧需要以大规模远洋海军的思路发展。按照此指导思想,时任海军总司令库兹涅佐夫制订了一份详尽的战后建造计划,这份计划包括144艘大型驱逐舰和222艘舰队驱逐舰,不过建造优先级低于主力舰和巡洋舰。如若这份计划获得通过,这些驱逐舰最早也不会早于1950年开工。然而,饱受战争摧残的苏联造船工业在这个时间点上,产能连战前的一半都不到,因此这份庞大的计划直接被苏联国防特设委员会驳回。
1945年9月27日,斯大林召集了国防部和海军高层,以讨论未来苏联海军的建设计划。负责舰船建造事务的人民委员诺森科提出,鉴于苏联造船厂的现状,不应该新建任何新设计的舰艇型号,也应该减少新造舰的数量,应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完成二战时期的未完成舰和现有舰的改造上。斯大林并未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但是对于驱逐舰计划,斯大林则完全同意诺森科的看法。出于对海军各设计局在战前研发的35型舰队驱逐舰及战时研发的40型大型驱逐舰方案的不满,斯大林认为苏联海军的驱逐舰应利用现有的最新型成熟设计(30型驱逐舰,“火力”级)改进,以满足短时间内大量建造的需求。这项30型驱逐舰的改进方案随后定名为30bis,斯大林计划在未来10年内开工建造250艘30bis型驱逐舰。不过,在1946年,斯大林提出的造舰十年计划实施的时候,出于对本国产能的考虑,斯大林将数量降低至188艘。

斯大林提出的十年计划中,包括3艘24型战列舰和7艘82型重巡洋舰的建造,但是库兹涅佐夫力主建造的航空母舰数量仅有2艘,他所喜爱的使用220mm主炮的重巡洋舰也没有列入计划。库兹涅佐夫同时也是大型驱逐舰的坚定支持者,他认为大型驱逐舰在远洋作战和伴随舰队防空方面更有优势,但即便是这项要求也未能获得斯大林的回应。由于战后东西格局的形成,苏联对于即战力的需求日渐升高,斯大林认为大型驱逐舰不仅会挤占资源,还会令训练舰员的程序变得更为繁琐,所有舰队应统一装备30bis型驱逐舰,这样不仅可以简化生产,也可以简化训练程序,以便迅速大规模成军。斯大林叫停了所有大型驱逐舰方案的设计工作,两艘在战前开建的48型驱逐舰“基辅”号和“耶列万”号也随即被拆除。苏联海军的驱逐舰建造开始以续建战前开工的30型(续建以更换了新型电子系统的30K标准建造)及新建改进的30bis型为主。

2.大型驱逐舰的火种
由于斯大林本人的指令,苏联大型驱逐舰的设计工作在1945年9月被叫停。10月份,30bis型驱逐舰的设计工作正式开始,这似乎预示着苏联大型驱逐舰的命运已经走到了尽头。不过,与斯大林不同,包括库兹涅佐夫在内的一众海军部高层依旧希望苏联海军能够装备一型大型驱逐舰,并且希望在250艘的驱逐舰中能有接近半数的大型驱逐舰。在9月27日的会议接近尾声时,由于海军人民委员会的据理力争,斯大林勉强同意保留40型驱逐舰的设计成果,并在完成十年计划中的30bis型驱逐舰的开建后,建造4艘大型驱逐舰以做观察。
尽管会议为大型驱逐舰留了一线生机,但是斯大林对40型驱逐舰的不满是显而易见的。40型驱逐舰的设计工作源于1942年,不过由于战争的影响,至1944年底苏联海军才明确了40型驱逐舰的技术指标——3200吨的标准排水量、36节航速、6000海里续航里程、使用最新型的雷达、火炮和鱼雷武装。在库兹涅佐夫眼中,40型驱逐舰就应该是苏联海军未来的主力。1944年~1945年期间,苏联海军第17中央设计局(TsKB-17)和科学技术委员会分别展开了对40型驱逐舰的设计工作,两方的设计方案均计划装备3座全新的SM-2-1型双联装130mm主炮,不过布置方式有所不同。TsKB-17还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舰型——平甲板型和艏楼型。不过,尚未等到选型工作开始,40型驱逐舰的设计工作就被斯大林叫停。虽然斯大林叫停40型的设计工作主要是考虑到海军驱逐舰队需要快速形成规模,但他本人对40型的不满则是源于其设计吨位过大,如若真的建造无疑会浪费很多资源。因此,对于苏联大型驱逐舰的这一线生机,显然不能再指望40型驱逐舰去抓住。方案变更势在必行。

1946年初,海军人民委员会将新型大型驱逐舰的设计任务指派给了新成立的第53中央设计局(TsKB-53),总设计师为尼基汀——他此前供职于17局,TsKB-17的40型方案即出自他手(如果大家对我此前专栏有印象的话,此人也负责69工程的设计)。新项目代号为41,海军初期并未制订详细的要求,只是希望41工程的吨位能够比此前的40型驱逐舰小,以求能够过得了斯大林这一关。海军科学技术委员会率先提出,可以在41工程上采用与30bis类似的武装——两座双联装主炮与两座5联装鱼雷发射管的主武备组合。科学技术委员会首先基于他们此前自行研究的40型驱逐舰方案绘制了草图,TsKB-53随后也根据这项提议开始设计。尼基汀计划在平甲板型的40型上做改动,将原本40型上安装的三座SM-2-1型主炮拆除一座,上层建筑也得以缩小,据此可以省出近300吨的吨位——TsKB-17的40型方案标排接近3300吨,而41型只有3000吨。由于采用了与40型相同的两台蒸汽轮机与4座高压锅炉的动力组合,41型的预计航速可以达到36节以上——这与40型驱逐舰基本持平。防空武器方面,41型计划安装4座SM-16型双联装45mm高炮和2座4M-120型四联装25mm高炮。

1947年6月,41工程的草图被提交至苏联国防委员会,TsKB-53的方案被接受以进入下一步的详细设计工作。在武装力量部副部长布尔加宁的支持和游说下,斯大林相信41型是未来取代设计早已过时的30bis型的现代化量产型解决方案,因此并未阻挠这项计划。海军部由此计划,在修改过的十年计划的188艘驱逐舰中,加入108艘41型(剩余为70艘30bis和10艘30K型)。1948年8月,TsKB-53的41型方案详细设计完成,不过由于战后繁重的建设任务,41型的建造计划通过则要等到1949年9月。1950年7月5日,41型首舰正式在列宁格勒的日丹诺夫造船厂动工,并获得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不惧”。同年12月,4艘同型舰也陆续在同一造船厂开工建造。

3.41型的昙花一现与56型的接班
1951年1月29日,“不惧”号驱逐舰下水,同时一系列舰体试验工作也展开。一切看上去十分顺利,但是1951年6月2日的苏联部长会议却给41型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部长会议指出,41型驱逐舰吨位依旧过大,会给苏联造船厂带来严重负担,而且其作战性能相比30bis并无明显优势;41型驱逐舰只有36节的设计航速对于驱逐舰来讲不够用,无法满足苏联为漫长的海岸线提供屏障的需求。部长会议决定变更41型驱逐舰的技术要求,并指定30bis型的总设计师费舍尔来负责整个项目,41工程的全部建造计划则遭到取消,但是已经下水的“不惧”号则获准完成建造,以测试其上应用的新装备的可靠性。

6月2日的部长会议通过了1867-891号决议,该决议对41型驱逐舰的指标变更要求如下:满载排水量从3770吨降低至3150吨;设计航速从36节变更至39节;续航里程从5500海里/14节变更至4000海里/14节;海上自持力从20天变更至10天;45mm高射炮从可靠性较差的双联SM-16型变更为较新的四联SM-20型。此外,该项决议还明确了新型驱逐舰的作战任务:使用鱼雷和火炮打击敌方军舰、为舰艇编队提供防空反潜支援、敌情侦察、布雷和对岸火力支援。这个新项目随后获得了“56”的项目代号。
1951年8月,“不惧”号驱逐舰开始展开一系列系泊试验,次年一月开始了海试。不过,海试结果不甚理想——“不惧”号计划出力66000马力的轮机实际上出力只有64000马力,试航中完全无法达到36节的设计航速。“不惧”号不得不返厂进行检修,但是无论苏联工程师们使用什么办法都无法解决这项顽疾,最终只能将其技术标准修改,标称航速降低至33.5节。1954年8月,“不惧”号交付苏联海军。海军在接舰后的初步测试中发现,其适航性和操控性较差,舰艏上浪严重,舰体摇摆和振动也令高速航行时进行火炮射击极为困难。更有甚者,在主机停机的状态下,舰上的辅机竟不能保证全舰的电力供应。问题重重的“不惧”号只得再度返厂维修,直至1955年9月才正式服役。

尽管41型问题重重,但好在苏联人早已决定放弃其设计,转而去研制更新型的56型驱逐舰。由于部长会议只是修改了41型的一些技术指标,因此费舍尔领导下的TsKB-53马上便在41型的方案基础上开始了56型的设计工作。由于要求是吨位、续航力和自持力降低而航速升高,因此TsKB-53决定将41型的舰体缩小,减少存储空间,同时将41型上装备的25mm高射炮撤除以节省甲板空间。此外,4座45mm高射炮炮塔也按照舰桥前一座、舰舯部两座、舰艉一座的菱形排列布置,而非41型上前2后2的矩形布置。动力系统沿用自41型,但是为了达到更高的速度,锅炉蒸汽压力提升,以使轮机出力能够达到72000马力。由于舰体设计沿用自41型,因此为了在较小的56型舰体上拥有与41型类似的理论适航性,56型使用了一个上扬角度更大的舰艏,并在舰舯部安装了一对可伸缩的减摇鳍。不过,由于缩小的舰身令舰内设备的安置空间变得极为拮据,TsKB-53决定不按比例缩小上层建筑,因此56型驱逐舰上拥有一个与41型大小相似的舰桥,不过这也导致尽管上层建筑使用硬铝合金建造,56型驱逐舰实际上还是有些超重。41型上大规模使用的一些新技术和装备则被保留下来,例如几乎全部使用焊接技术连接的舰体(仅纵梁使用铆接)、三层甲板的内部设计、新型的Pegas舰艏声呐和炮塔内安装的专用测距雷达、全封闭的舰体和空调系统(为了三防能力),等等。


由于56型与41型的高度相似性,TsKB-53直接跳过了草图绘制阶段,进入了详细设计阶段。1952年4月,56型驱逐舰的设计方案被接受,但是由于此时41型驱逐舰已经开始海试并暴露出动力不足的问题,因此56型的定型工作被暂时搁置。不过,苏联海军在进行了一些小改进后,还是决定按照计划开始56工程的建造工作。1953年4月3日,编号701和702的头两艘56型在日丹诺夫造船厂开工,分别获名“平静”、“明亮”。跟原方案相比,开工建造的56型驱逐舰更换了一个更具流线型的舰艉,两个方向舵也被减少为一个,三叶螺旋桨更换为直径更大的四叶螺旋桨。苏联工程师希望这些改进能够多少降低一些轮机出力不足的影响。1954年4月4日,苏联部长会议发布了第1648-592号决议,决定根据现有方案放宽56型的技术指标要求,吨位限制被提升至3230吨,航速要求下降至38.5节,56型驱逐舰设计上存在的超重问题自此也不再是一个问题。

4.56型的后续改进与衍生型号
斯大林在世时,曾经计划将41型的建造计划全部以56型代替,因此56型最少要建造100艘,不过斯大林去世后,库兹涅佐夫重新制定了一份更为现实的造舰计划,预计在1965年以前开工建造46艘56型驱逐舰。不过,库兹涅佐夫的这项计划也未能获得苏联部长会议的通过,最终只有27艘56型和4艘改进的56M/EM型被建造出来。
1955年,56型开始交付海军进行海试。由于使用了和41型几近相同的设计,因此56型也存在着轮机出力不足和振动过大的问题。与此同时,由于锅炉效率远低于预期,56型驱逐舰的续航里程实际上达不到4000海里/14节的要求,而只有3880海里。不过,由于在舰艉造型、方向舵和螺旋桨上实施了改进,56型的航速实际上能够满足要求,而上翘角度较大的舰艏也令其适航性远高于41型“不惧”号,实际测试中完全没有上浪的问题。针对振动过大的问题,苏联人唯一的解决方案便是加固船体与上层建筑——因为没有任何办法能够减轻振动,只得将其影响降至最低。27艘56型均在经过类似改进后,于1956年~1957年相继加入苏联海军服役。
就在56型解决着试航时暴露出来的问题时,苏联海军发现了一个新的威胁——弹道导弹核潜艇。1956年,苏联情报部门获知美国正在研发“北极星”潜射弹道导弹,如若携带这种导弹的潜艇进入苏联周边海域,此前专注于对抗水面舰艇而建设的苏联海军将没有太好的手段去应对。基于此,1957年12月,苏联海军决定强化一批56型驱逐舰的反潜能力,14艘56型被选中进行反潜强化改装,改装方案为:拆除舰艉深水炸弹投射器和后部鱼雷发射管,后部鱼雷发射管位置安装反潜控制中心,前部鱼雷发射管增加发射反潜鱼雷的能力;舰艏安装两座RBU-2500型16管火箭深弹发射器,舰艉安装6座RBU-1000型6管火箭深弹发射器;将舰艏的Pegas声呐更换为性能更好的Pegas-2M型。这14艘强化反潜型的56改进型被称作56-PLO。

不过,尽管56-PLO型驱逐舰强化了56型应对现代威胁的能力,但是只有火炮作为对空武器的56型相比于西方装备防空导弹的同类型舰,在对空能力上又差了一截。彼时,由于舰载喷气机和巡航导弹的发展,水面舰艇面对的空中威胁再也不是几挺高射炮就能应付得了的,因此1959年8月,苏联海军决定在“威武”号上测试安装一套新研制的舰空导弹系统,该套系统使用M-1“波浪”型舰空导弹(北约代号SA-N-1)。为了安装这套系统,“威武”号的二号烟囱后部的所有武备,包括桅杆均被拆除,并新安装了一个塔式桅杆以安放导弹制导雷达天线,舰艉部安装一个双臂导弹发射架以发射M-1型导弹。安装防空导弹系统后的“威武”号被称作56K型。由于“威武”号此前也经历过56-PLO的改造,因此该舰在安装防空导弹后排水量大幅上升,航速和稳定性则大受影响,因此56K的改进并未大规模应用。

吸取了56K的教训后,苏联海军决定在此基础上做出改进,改进的对空强化方案称为56A。针对安装防空导弹系统后带来的稳定性问题,苏联工程师们决定在船底添加压舱物,并在舰体内安装了一个主动稳定器。与此同时,水雷设备也被拆除。在武备方面,56A采用和56K一样的防空导弹系统,但是原本位于舰舯部的45mm高射炮则被拆除以节省重量,舰艏则安装了两具RBU-6000型反潜深弹发射器。共8艘56型驱逐舰接受了56A标准的改造,其中三艘还在1970年安装了两座AK-230近防炮。不过由于成本和舰体潜力问题,尽管苏联随后不断有新型号的舰空导弹问世,但是56A型却一直将M-1用到了退役。


相比于服役后再进行改进的56-PLO、56K和56A型,56M/EM型则是在建造阶段就已经决定的。由于苏联在1953~1955年期间对反舰巡航导弹研究的突破,因此选定了一艘未完工56型驱逐舰——“鲁莽”号,以对新研制的“狗鱼”反舰巡航导弹(正式名称P-1“箭”,北约代号SS-N-1)进行测试,测试项目被称作56E。1957年,“狗鱼”导弹研制完成,随即便安装至“鲁莽”号上。为了发射这款导弹,“鲁莽”号并未安装主炮、反潜武装、鱼雷武装和舰艉高炮,而是在舰艉安装了一座SM-59型滑轨发射架,舰桥前方则为了保持原本的高射炮火力,在原本前主炮位置布置了一座45mm高射炮炮塔。在1957年2月和12月的两轮测试中,“鲁莽”号均成功使用导弹击中了一艘靶船(这两艘靶船分别为48型“耶列万”号驱逐舰和82型“斯大林格勒”号重巡洋舰),令苏联海军十分满意,随即决定建造4艘同型舰。不过由于56E毕竟属于试验舰,因此新舰依旧需要做一些现代化和适应性改进,改进方案主要为增加反潜火箭深弹和反潜鱼雷发射管、将45mm高炮替换为57mm ZIF-75型高炮、将三脚式主桅更换为更稳定的四脚式主桅。改进方案被称作56M型,而试验的“鲁莽”号则成为56EM型。不过,由于更大型的57bis的出世,56M实际上只建了三艘。而作为先导者的56EM“鲁莽”号,则成为世界上第一艘装备反舰导弹的驱逐舰,也自此开创了一个时代。


1972年,三艘56M型进行了现代化改装,拆除了过时的SM-59发射架,不再使用“狗鱼”导弹,而是改为在后烟囱两侧安装了4套向后发射的P-15导弹(北约代号SS-N-2)发射箱,而舰艉原本安装SM-59发射架的位置则安装了两座AK-726型舰炮。这个改进型被称作56U,而56U也是56型驱逐舰最后一个衍生型。
除“公正”号外,全部其余30艘56型驱逐舰及衍生型均在1987~1991年间退役,由于服役在冷战期间,并无太多大事。所有56型均在日常执勤中展现了优良的可靠性,而当30bis型驱逐舰因性能落后不敷使用而退居二线时,也正是众多56型撑起了苏联海军的一线勤务。至于“公正”号则在1970年加入波兰海军服役,彼时她以56A的标准改造过。1986年,改名“华沙”的“公正”号早于她所有的苏联姊妹舰先行退役。

5.56型的孩子们——57bis与051型驱逐舰
1956年,就在苏联决定在56型驱逐舰“鲁莽”号上安装“狗鱼”导弹的进行测试的同时,由于56型吨位较小,海军内同时希望能有更大型的导弹舰使用。TsKB-53于是与56M项目同步进行了项目代号57的方案设计。57项目基本就是在56型的舰体上安装了两套SM-59滑轨发射装置以发射“狗鱼”导弹,但是苏联海军高层认为这样会严重影响舰体的适航性和稳定性,因此决定先行建造比较成熟的56M方案,同时责令设计局改进57型的设计。TsKB-53此后放大了56型的舰体,并使用了更大功率的发电机,高射和反潜武器维持与56M相同的水平,同时将56型上层建筑使用的硬铝合金材料重新换成41型上使用的钢。改进型称为57bis,这个方案获得了海军的认可,随后开建了9艘。不过,由于“狗鱼”导弹的迅速过时,9艘57bis随后进行了防空强化改装,成为了57A型专职防空舰,一直服役至90年代初退役。

1957年,苏联将部分56型驱逐舰的设计资料交给中国,而中国由于极度缺乏制海舰艇,便开始在56型图纸的基础上和苏联专家的支援下展开仿制。不过,60年代初中苏交恶,苏联方面撤走了所有的专家,导致仿制工作一度暂停。然而由于洲际导弹试射任务的需要船队进行远洋测量,而当时中国仅仅拥有4艘“鞍山”级驱逐舰,此型舰并不适用于此项任务,因此研制新型远洋型驱逐舰的任务迫在眉睫。1961年,中国海军组建舰艇研究院,决心根据手中所有的56型驱逐舰的资料,自行研制出一型战舰来。1966年,项目代号051的新驱逐舰项目正式启动,051型的舰型设计与56型如出一辙,动力系统也是以当年苏联专家带来的样机为参考仿制,主炮也是SM-2-1的仿制品。不过051型也有自己的特色,那就是舍弃了56型上安装的反舰鱼雷,其位置改为两座三联装“海鹰”-1型反舰导弹发射箱。1968年,051型驱逐舰正式设计定型,首舰“济南”在年底开工。1971年12月31日,“济南”号服役,从此中国海军开启了051时代。

051型的建造从1968年持续至1991年,期间共17艘各种改型的051建成服役。若不考虑仍在建造中的052D型驱逐舰,051型是中国海军建造数量最多的一型驱逐舰。051还包括051D、051Z、051DT、051S、051G1/G2等多种改型。这型驱逐舰在中国海军中活跃了近50年,而在2020年8月28日,随着“湛江”号与“珠海”号的退役,051型也为自己的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