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敬亭新剧口碑翻车,遭国乒粉怒怼,它到底差在哪里?
最近看剧的大家,CP磕得香吗!
今天我再加点料,咱们来聊一聊这两天播出的新剧《荣耀乒乓》。

《荣耀乒乓》是一部以乒乓球运动为主题的热血青春剧,它讲的是,成长型球员徐坦和天才乒乓球员于克南一起训练、在乒乓赛场上“狭路相逢”的热血故事。
说是热血故事,其实也称得上是围绕两个少年展开的“残酷乒乓成长史”。
由白敬亭饰演的徐坦打了很多年乒乓球,但是在北京队中仍然属于“十八线”的存在,甚至一度被队友认为是“走后门的”。

长期的失败使得徐坦一度想要放弃乒乓球。但孩童时期爷爷常常鼓励他,说他可以成为世界冠军。
这支撑着徐坦坚持了下来,让他遭遇挫折也没有放弃,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不断前进。
其实粉丝们应该了解,白敬亭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电视剧作品上线了,因此大家都很期待这一次的新剧。
剧中白敬亭的表现也确实可圈可点,将徐坦的人物形象刻画得十分自然。

而由许魏洲饰演的于克南虽然同样是一名乒乓球运动员,却和徐坦有着截然不同的经历。
从小于克南便有着超越同龄人的乒乓球天赋,但他在身为乒乓球教练的父亲相当严厉的教育下长大。
父亲对他的极高期待让他深感压力,从而养成了叛逆暴躁的性格。这样的性格使得他虽然身为乒乓天才,冠军之路却走得并不平坦。

踏实努力徐小坦,怼天怼地于克南。不难看出来,两个主角的性格特征简直是两个极端。
但他们对于乒乓都有着同样的执着和热爱,这让他们在球场上下的相爱相杀更像是一种“宿命”。
小时候一起打过比赛,年少时作为队友一起训练,最后成为对手争夺世界冠军,徐坦和于克南之间的友情也在两个少年的成长中变得越来越珍贵。

《荣耀乒乓》作为一部以运动题材为背景展开的电视剧,尤其还是乒乓球这样的国民运动,看过几集后,我觉得还是能够感受到剧方在制作上付出了不少努力。
这部剧的画面呈现就比较有特色——采用了和电影一样的16:9的画幅,提升画面质感;
也没有添加太多的滤镜,而是选择用偏复古的色调展现出年代感。

同时剧方可能考虑到了不同类型观众对剧情的接受度。
在剧情涉及到一些很专业的内容时,剧方插入了解释性动画;
在每一集的最后还有特定的专业内容介绍,普及乒乓球运动的有关知识。

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观众的观看体验,也强调了乒乓这一主题。
然而很可惜的是,尽管主演们表现都不错,剧方也在制作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这部剧却没有收获想象中那么多的好评。

其实问题还是出在这部剧关于运动员故事的呈现上。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不论是乒乓球这项运动,还是乒乓球选手,一直以来的关注度都很高。
就算是不太了解体育赛事的朋友,提到乒乓球运动员,一定也能脱口而出许多名字。
因此对于《荣耀乒乓》角色来源的讨论一直存在——剧中这些人物到底有没有原型?

剧方表示:没有原型。“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但真的是“巧合”吗?看过几集之后,我觉得并不像剧方说得这么简单。
让我们来看看于克南的人设:天才球手、脾气暴躁、父亲是乒乓球教练,是不是觉得能够找到谁的影子?
甚至再深入研究一下你就会发现:于克南的生日都和张继科一模一样。
真就这么巧?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了徐坦身上:1988年生辽宁鞍山人,身体不好所以选择了打乒乓球,这也和马龙的经历完全重合。
甚至剧中还给徐坦贴上了“关系户”标签,这更被认为是对运动员的直接抹黑,让许多粉丝都很气愤。

然而还不止这些,这部剧在剧情上还出现了大量对于其他乒乓球运动员事迹的剪切与编织。
比如第一集一开场的2015年第53届苏州世乒赛决赛,于克南和徐坦成为了对手,争夺世界冠军。但是当年这场男单决赛,真正的参赛者是马龙和方博。

为了拼凑而拼凑,将许多不同运动员的个人事迹集中在主角们身上,完了还要声称:只是借鉴,只是巧合。
怪不得很多运动员粉丝们都觉得有被冒犯到。
同时这部剧在乒乓球运动和乒乓球比赛的呈现上,也出现了低级错误——带着灯牌看乒乓球赛。而真正的乒乓球赛场上是禁止一切闪光灯的。
我明白剧方想要表现粉丝们对于运动员的支持,但是这五颜六色的灯牌出现在严肃紧张的运动赛场上,我只想说,没必要,真没必要。

诸如此类的问题叠加,让很多原本对这部剧有着较高期待的观众们不免觉得遗憾。
更让很多乒乓运动爱好者觉得很失望,毕竟对于他们来说,这应该也不仅仅只是一部电视剧吧。

这两年以某项运动或某些运动员为主题拍摄的影视剧越来越多,一方面是影视剧题材本身在不断丰富发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观众对于一些运动,特别是我们国家的优势运动项目越来越关心。
比如去年上映的《夺冠》就讲述了中国女排的故事,但这部电影也出现了关于人物原型事迹的争议。
同样的,《荣耀乒乓》确实做到了对乒乓运动的聚焦,也努力通过人物的故事来表现热血。

但这并不能抵消剧方拼凑事迹这一行为对运动员的不尊重,也不能掩盖在专业剧中“不专业”的细节造成的观众好感流失。
目前来看,这部剧费了一番功夫反倒弄巧成拙,不过也算给以后这类剧集的拍摄敲了个警钟。
至于之后的口碑能否有所提升,还是得看这部剧接下来的内容呈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