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金庸的一盘大棋,金庸小说影射脉络与《红楼梦》

2023-10-02 09:10 作者:洪升红楼梦  | 我要投稿

继续深入聊金庸—进一步全面深入的研究来了,这绝对是一盘大棋

作者 随风飞舞潇洒 人生 上一篇文章,我详细对比了《鹿鼎记》与《红楼梦》两部书之间的大量细节。出乎意料地发现,两者在人物和情节等的设计上,相似度竟非常高,甚至连“

运使做医—莫愁无盐

”这种灯谜,虽然不着痕迹,但都不约而同地被融入在影射之中。看起来,金庸竟象是特意为了复制《红楼梦》的影射,而创作了《鹿鼎记》。 是不是觉得很不可思议?如果说,这只是一些简单的文字性模仿,那还可能是因金庸早就熟读红楼,写作之时,自觉不自觉地让心中之经典流于笔端。但以《鹿鼎记》来看,显然并非如此。这完全就是针对《红楼梦》里那些最核心的影射元素,进行全方位的复制。从篇章结构,到人物,再到故事情节和时间线,从各个角度,把《红楼梦》的那些秘密又再影射了一回。 我相信这个结论,真的很难让人一下子完全接受。早已脍炙人口,纯属通俗娱乐小说的金庸武侠,竟然会如同“风月宝鉴”那样,也有着正反两面?在精彩热闹的武侠世界的背后,竟还影射着另外的故事?金庸这样做到底是为了什么?还有,他的另外十几本小说,是不是也象《鹿鼎记》这样,也融进了很多深度关联《红楼梦》的影射秘密? 这些问题看来都不容易回答。不过有一点,我们倒是可以先基本确定——金庸与《红楼梦》,应该是有很深的渊源的。因为,他与陈之遴所在的查、陈两家,同是海宁一地自清代以来的诗书仕宦之世家名族。两大家族之间,就如同《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一样,关系必定极深。 陈之遴就是《红楼梦》的原创者(注:不同意陈之遴是红楼梦作者,红楼梦也应是一人之作并没有大的修改,但并不影响这篇文的论述),在他去世了二十多年之后,又有一帮全国最顶级的文人集合起来,对他的初稿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改润色。其中,江浙文人就是这个集团的核心成员(例如朱彝尊就是其中的领袖人物,他甚至还为此创立了浙西词派。这个我以后再详细说)。海宁查家应该也是在这个圈子里面的,所以金庸能够获知当年陈之遴和顺治朝的那些秘事,知道《红楼梦》一书的来龙去脉,完全有可能。 但现在的问题是,事情已经过去了几百年,时代早已改变,价值观也完全不一样了。康熙就算真的不是顺治亲生的,就算真的是汉人的血脉,董鄂妃也就算真的就是董小宛,恐怕也只有过去那个时代的文人,才会把这种事情拿来精神自嗨,自我陶醉一下所谓的“反清复明”终于成功。这些事情放到现在,就是颇为无聊的宫廷狗血剧。金庸在几百年后,重新再来影射或者说揭秘这样的宫廷剧,又有什么意思? 更何况,他小说的影射写得是如此之隐晦,恐怕必须是早就深谙《红楼梦》秘密的人,才能看懂,而不是反过来。普罗大众很难光从他的作品,就能看出其与《红楼梦》之间的关系,更别说以此了解《红楼梦》的秘密了。 所以,上面这些问题,非常值得探讨。故此我这段时间以来,把他的作品又大致都做了一番研究。结果,也总算是没白费功夫。除了读懂了他作品中更多、更有意思的影射外,我在一次无意之中,还有了更加重大的发现。 正是由这些发现入手,让我逐渐豁然开朗,对上面的问题有了很清晰的答案,也彻底明白了金庸以及他创作的武侠世界。那这个答案到底是什么呢?从本篇开始,我就来详细地说一说我的发现。 下面,先从一个大家都意想不到的地方说起。 不知诸位有没有想过,金庸对他的整个小说写作生涯,是否做过整体的规划?比如,总共打算写多少部书?打算写多少年?每部书要写什么内容?计划在哪年写哪一部?每部又打算从哪天开始写?写到哪天结束?等等。 大家是不是觉得,这也未免太夸张了吧!?正常来说,哪可能计划地那么详细?哪有这个必要?写书赚钱而已,写一部算一部,先把当前的写好再说,下一部到时再慢慢想,或者根据读者反馈随时调整内容。这才是正常的人的行为,对吧? 我们知道,他十五部小说的连载,是从1955年开始,一直写到1972年结束,时间长达17年。他几乎每天肯定都要赶稿,有时还是同时赶写多部。要维持销量,小说就必须写得精彩,能把每天的章节写好就不错了。对于未来那么多年分别写些什么小说,他还能想得那么长远?再说了,他写作时不应该是天马行空,尽情发挥想象力,然后边想边写的吗?所以他小说的情节才那么的曲折奇幻。可能到后来故事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他在一开始都未必预计得到。至于说要写多长时间,写到哪天就要结束,怎么可能计划得那么精确? 但是接下来,我要告诉大家的是,金庸还真的偏偏就是这么“不正常”。 他真的就是这样一早都计划好的。虽然我不太确定这些计划在开始时能细致到什么程度,也可能后来还会有补充调整,但是我很肯定,金庸一定在还没开始写书之前,就有一个总体的规划,而且是对每部小说的主要内容、发表年份和日期,都有很具体的规划设计。 很多人一直有个疑问,金庸写完十五部小说时才48岁,明明正当壮年,精力仍然旺盛,小说也越来越受欢迎。他为何突然就此封笔不写了?于是大家为此想象出各种原因来进行解析。其实这些原因都不对,他之所以要在他48岁这一年封笔,这根本就是他一开始就计划好的。 他就是打算只写到1972年为止。甚至在写完后,还将会作两次修订,其中的第一次要修订十年,这些统统都在他的计划之内。 我为什么能这么肯定?这就是基于我上面所说的那些重要发现。它们是金庸专门为读者留下的、足以表明他写书真实意图的线索,也是最确凿的证据。 就如同电影里特意布置的彩蛋,它们往往能够补充电影正片之不足,对于电影里面没有正面交代或者不便明说的地方,观众看到彩蛋后,马上就能确认自己对电影的理解和猜测,甚至可以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金庸留下的就正是这样的彩蛋。它们让我理解了金庸小说创作的全盘构思,明白了他内心的真正想法,从而也确定了他一定是早就做好了所有的计划。 好了,说了那么多,相信大家也越来越好奇,我发现的到底是什么?下面,我就还是先从《鹿鼎记》说起。 这部小说,是金庸最后一部完结的作品(虽然《越女剑》后写,但是比其早完结)。写完这部后,金庸就封笔了。那么这部小说在报纸上连载结束,是在1972年的9月23日。大家看得出来这天有什么特别吗? 其实说出来了就很简单。只要熟悉董鄂妃的历史,肯定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日子。这一天,原来就是董鄂妃去世的公历的忌日。董鄂妃于顺治十七年(1660)农历八月十九日去世,公历正好就是9月23日。 是不是没想到?我们才发现《鹿鼎记》的故事很可能是在影射与董鄂妃相关的秘密,而现在又发现,它连载的结束日期,竟也刚好就是董鄂妃的忌日。怎么会这么凑巧?《鹿鼎记》正文中虽然也有提到董鄂妃,但那只是非常简单地一笔带过,不可能成为金庸特意把她的忌日作为小说结束日期的理由。 这样的巧合不止一个。我们再来查验《鹿鼎记》的上一部《笑傲江湖》。它连载完结的时间,是1969年的10月12日。这天又有什么特别呢?一查之下,果然,又是凑巧得很。它赫然就是董鄂妃的另一个重要的日子——顺治十三年农历八月二十五日,即公元1656年10月12日,董鄂妃就在这天被正式册封为贤妃。 《笑傲江湖》的故事内容跟顺治朝、跟董鄂妃毫无关系,金庸更加没有理由因书中的故事而作出这样的设计。 那么这两个日子对董鄂妃来说,可谓是她在历史舞台上出现的起、止日期,具有很特别的意义。而它们刚好也是金庸最后两部长篇的连载结束日期。纯属巧合的概率是多少呢?很容易算,最多就是1/365的平方,不足十万分之一。 更何况,另外还有十三部小说呢,如果它们也都不同程度存在这样的巧合(事实也的确如此),那巧合的概率更接近于零了。所以,这肯定不会是巧合,就是金庸算好了的,就是他特意为我们留下的彩蛋。 再对照着小说的故事内容看,就更清楚金庸的用意了。《笑傲江湖》的结局,是任盈盈和令狐冲有情人终成眷属,自此开始一段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生活。那么用董鄂妃封妃、开始走向她人生巅峰的日子来作为结束,自然是非常合适;而《鹿鼎记》的结局是韦小宝装死,然后全家归隐,一段精彩传奇的故事,也就此全部结束。所以用董鄂妃去世、结束了她传奇的一生的日子来作为完结,也很恰当。 也就是说,金庸设下的这些彩蛋,不仅直接告诉了读者他的小说果然是另有乾坤,而且,也是为小说的影射含义点了题,也是在画龙点睛。 另外,这些彩蛋不可能是他写到最后这两部书时,才一时心血来潮作出的设计。一定是一早就想好的。因为早在他的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他就已经开始在布设这样的彩蛋了,后面我说到相关的内容时,大家就能看得佷清楚。 所以很显然,他写书不是纯粹为了赚钱那么简单的。那么我们继续来抽丝剥茧,看看他的这个宏大计划的全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下面来研究《神雕侠侣》。关于这部小说,不知大家有没觉得,书中的“

活死人墓

”的设定很是怪异?哪有大活人住在墓洞里的?而且住的还都是大美女。洞里阴暗潮湿不通风,怎么适合住人?虽说小说情节可以天马行空,不必较真,但作者既然作出这样怪异的设计,必定有他想表达的东西。 我其实很快就猜想到,既然以“

”命名,全书的结局又是杨过小龙女归隐活死人墓,这会不会就是影射顺治与董鄂妃合葬于清孝陵呢?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这部书连载结束的日期,会不会用的就是他们两人当年合葬的那个日子呢? 这个猜测应该说很合乎逻辑,我们马上来验证一下。先看顺治与董鄂妃合葬的日期,这一天是在康熙二年的农历六月六日,对应的公历是1663年7月10日。接着再看《神雕侠侣》连载的结束日期,却是在1961年7月8日。 竟然差了一点,有点意外对不对?后者比前者早了两天。如果说差得再多一点,那倒是不用多想了,另找头绪算了。可是现在这两个日期这么接近,我猜的似乎没完全错,那这个误差又怎么解释? 这一度让我非常挠头,几乎都要怀疑金庸先生是不是算错日子了。我也对过农历,差得更远,更加不用看。一直到后来,当我查阅到下面这段《康熙朝实录》的记载时,受到启发,这才终于恍然大悟:

(康熙二年六月)壬寅。恭奉世祖章皇帝、孝康皇后、端敬皇后、宝宫、送至地宫。至戌时、安奉石床毕。掩地宫石门

粗看起来,这段记录很平常,我一开始也没有多想。但是过了不久之后,我突然感觉到,我可能发现问题所在了。 《实录》中用的是干支日期来记录时间,这是古代这类典籍的惯用做法。难道金庸竟也是用这种干支日期来对应的吗?我们马上再来查一查。 康熙二年农历六月六日这天,以干支日期算,是未月壬寅日。再来看《神雕侠侣》结束的1961年7月8日这天,是什么日子呢?果然,这天恰好也是未月壬寅日。 原来是这样,终于搞明白了。这肯定这就是金庸设计的本意了,他精心埋下的彩蛋,肯定算得准准的,不会搞错的。而这样带月份的干支日期,一年之中不会重复,巧合的概率同样极低(作为呼应,金庸在小说故事中也埋下了跟这个设计几乎一模一样的暗线,我后文再细说)。 那么,金庸为什么不直接用公历或者农历对应,而要用现代人已经很少用的干支日期呢?这个问题,我倒是很快就想明白了。不过在回答这问题之前,我还要把金庸在此处所做的设计先说完。我相信他为了佐证他的这个设计,在《神雕侠侣》完结的前后,还故意做了一件很奇怪的事。 《神雕侠侣》的结束日期是在7月8日,按理说,下一部小说应该是在这之后才开始。但是,他下一部的《倚天屠龙记》,却很奇怪地提早了两天,在7月6日就开始连载了。这两部小说又都是在《明报》上连载的,所以那两天的报纸上,就很异常地同时在刊载两部小说。 又是早了两天,对吧? 《明报》同时刊载两篇小说也不是说没有,但一般是一部长篇一部中短篇,两部的故事也相对独立。像这样两部长篇,而且还是在情节上相承接的、同系列的两部长篇同时刊载,就显得异常了。作为对比,我们看《射雕英雄传》是写完后紧接着第二天开写《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也是写完后紧接着第二天开写《天龙八部》。偏偏就是《倚天》提早了两天开始,这就是奇怪的地方。 所以对此最合理解析,就是金庸要为他的那个不容易被发现的干支日期对应法,多留下一点提示的信息。因此他故意让后一篇小说提早两天开始连载,来呼应上述的那个也是“早了两天”的特征。这样,既能提供更多的异常之处吸引读者深入研究,也可以让发现了端倪的读者,通过两相对照更加确认他埋设下的密码。这种手法,其实跟《红楼梦》处处设谜的手法很相似。 好了,那么我们现在就来研究一下,金庸为何要用干支日期来作这个对应,要把这个线索搞得更复杂、更难发现? 可能有人会觉得,使用干支日期,是不是会更加符合中国的古代文化传统(例如我就是从《康熙朝实录》中以干支日期记载两人合葬,得到启发)?这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如果以更难以被发现为代价,显然是不值得的。所以这不会是主因。 主因是什么呢?不知大家注意到上述日期是个“寅日”没有?没错,这才是最关键之处。金庸主要为的就是这个“寅日”,或者说他为的是跟《红楼梦》中关于“

”的影射相呼应。 大家对《红楼梦》中的“

寅时

”还有印象吧?书中影射董小宛的几个女子中,在前八十回就死去的,有秦可卿、晴雯、尤二姐三人。而这三个人的得病或者死亡,就全都跟是“

寅时

”相关。如秦可卿死时“

云牌连叩四下

”,晴雯病倒时“

自鸣钟已敲了四下

”,批语有提示“

‘四下’乃

寅正初刻

”。还有尤二姐是“

寅时入殓大吉

”,凤姐去给可卿哭灵也是“

寅正

”起身等。 《红楼梦》里的这些设计,我们到现在应该就能明白了。因为董鄂妃与顺治合葬这天,就是个“

壬寅

”日。而非常巧合的是,她去世的那天(即1660年农历八月十九日、公历9月23日),也同样是个“

壬寅

”日。“

”这个日子,对董鄂妃来说相当特别。 这还跟“

运使作医,莫愁无盐

”的灯谜有关。吃盐太多就会患咳喘病,咳喘就跟寅时相关。寅时经脉血气流注至肺经,肺病症状尤其严重。所以《红楼梦》中,秦可卿的病症就是“

肺经气分太虚者,头目不时眩晕,寅卯间必然自汗

”。林黛玉也因前世喝了太多的“

灌愁海水

”,导致患有先天带来的咳喘肺病。所以她也有“寅时病”。 《红楼梦》第45回,宝钗派婆子给黛玉送燕窝。“

黛玉自在枕上感念宝钗,一时又羡他有母兄;一面又想宝玉虽素习和睦,终有嫌疑。又听见窗外竹梢蕉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幕,不觉又滴下泪来。直到四更将阑,方渐渐的睡了。

”四更是丑时,“

四更将阑

”就是即将到寅时了,而寅时就是董鄂妃的大限。所以黛玉此时“

渐渐的睡了

”,其实就是暗示她的大限也渐渐地到了。 这就是《红楼梦》拿“

”做文章的原因。批语中说的要对“

”避讳,不是什么避曹寅的讳,而恐怕是要避董鄂妃的忌日和下葬日的讳。 所以金庸是一定不会放过拿这个“

壬寅

”日来做文章的。也因此,金庸不仅是这样挑选了结束日期,同时也是这样挑选了开始日期。 我们来看看,《神雕》的连载是开始于1959年5月20日,这一天,果然又是一个“

壬寅

”日。 这样的设计,还有一个更妙的地方。因为这是一前一后的两对“

壬寅

”日分别对应,所以连载开始的这个日子,对应的可就不是顺治与董鄂妃的合葬日了,而应该是前面的董鄂妃去世之日。 这就意味着,《神雕侠侣》的影射是以董鄂妃之死为开始,以她的下葬为结束。所以,一出场就住在古墓中的小龙女,其实是在影射已经死去的董鄂妃。从这个角度说,小龙女一开始就不是活人——所以她才会住在坟墓中。所以金庸为什么要用“

活死人墓

”这个名称?他提示得很清楚了,墓中住的是“

死人

”,只是看起来象“

”的而已。 书中对小龙女的形象描写,也呼应了这个意思。例如她出场这段:

那白衣少女一住来,众人不由自主的都向她望去。但见她脸色苍白,若有病容,虽烛光如霞,照在她脸上仍无半点血色,更显得清雅绝俗,姿容秀丽无比。

与其说小龙女貌若天仙,不如说她更像倩女幽魂。天仙怎么会是“

脸色苍白,若有病容

”、“

无半点血色

”?鬼魂才是这个样子。杨过第一眼看见小龙女,同样是心中打鼓,觉得她不像活人:“

这是水晶做的,还是个雪人儿?到底是人是鬼,还是神道仙女

”。 金庸的这个设定,应该是借鉴了《聊斋》的思路,类似《倩女幽魂》中的聂小倩。而且这个设定,其实早在《书剑恩仇录》中香香公主的出场时,就已经有了。陈家洛看到她的第一眼同样也是心中一惊:“

难道真有山精水怪不成。

” 还有,董鄂妃与顺治合葬这天,农历是六月六日。而这天原来还是个节日,叫做“

姑姑节

”。这就是为何杨过叫小龙女为“

姑姑

”的原因。另外,杨过的性格为何如此冲动?他为什么会那么狂热地爱恋小龙女?为什么取“

”这个名字?显然都是照着顺治来设计的。顺治也是这种偏激冲动的性格,狂热宠爱董鄂妃,以及他死后被下罪己诏,历数自己有“

十四大过

”。 也所以,在下一部《倚天屠龙记》中,郭襄满世界找杨过,为何终其一生都找不到?下葬了的死人当然是找不到了嘛。而《倚天屠龙记》的结束日期,是1963年9月2日。这天果然又是个特别的日子,这就是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也就是鬼节。光看这个就很有关联性,对吧?鬼节鬼门大开,鬼魂又出来人间游荡。书中对此也有伏笔提示——成昆把谢逊全家灭门,就是在七月十五这一天。 关于《倚天屠龙记》和中元节,还有更深一层的用意。现在先不展开,因为它涉及到“射雕三部曲”的整体构思,是个大题目,我以后再详细说。 那么现在,我相信大家已经逐渐感觉到了,金庸创作武侠小说,不但肯定是另有影射,而且还不仅仅是复制《红楼梦》那么简单,构思设计比之更加的宏大和丰富。不同的小说,甚至有着不同的细分影射主题。 例如《鹿鼎记》是比较全面地影射整个历史事件,而《神雕侠侣》显然就是专门聚焦顺治与董鄂妃的两情相悦这个方面,浓墨重彩描写他们的“人鬼情未了”。 还有《笑傲江湖》,其实讲的就是邪教魔女成功钓上了正派中的帅哥嘛,大家应该明白这是影射什么。所以关于《笑傲江湖》的结束日期的含义,既是以董小宛在顺治十三年封妃,来烘托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结局,但更准确地说,其实是要从侧面来影射陈之遴与静妃的结局。 因为董小宛在顺治十三年封妃之际,也就是陈之遴“失宠”被贬盛京、静妃离开皇宫回蒙古草原之时,这三件事都发生在同一年。所以《笑傲江湖》故事的结尾,相对应的就是令狐冲辞了恒山派掌门,任盈盈也辞了日月神教教主,两人相携潇洒行走江湖。这正与陈之遴和静妃在这年同时“流落江湖”相呼应,两人也真可说是从此“笑傲江湖”了。 那么还有其它的十几部小说,又是如何的呢?这样看来,越来越不简单了,很可能金庸构筑的武侠世界有多宏大,里面所隐含的影射架构就有多宏大。而到目前为止,我们应该还只是窥见了其冰山的一角,还有更多有趣的内容,值得我们继续往这个宏大世界的深处去探寻。 下面我们就继续研究另一个主题。现在我们把目光移回到董鄂妃或者说董小宛传奇故事的开始。前面所说的,都是董小宛已经鲤鱼跃龙门,来到她的人生巅峰后的事情。而如果要说她的传奇故事是从何时开始的,那应该要从她被掳上京开始算起。 因为再早之前,无论她的经历有多精彩,都只是个普通老百姓,远远称不上传奇。只有她被送进了皇帝家,这才有了后来的短暂而辉煌的传奇。 从《红楼梦》来看也是如此。甄英莲在元宵节的半夜被拐,就是影射董小宛被掳上京。这是书中几乎在一开篇就发生的首件悲剧事件,为此还专门写有一句箴言“

好防佳节元宵后

”。所以这个事件意义重大,金庸当然不会漏掉拿这个起始事件来做文章。 不仅没漏掉,而且影射这个主题的作品,就是他起始的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这就是我前面说过的,金庸从这第一部小说起,就开始在布设彩蛋了。下面我先简单地说说这部小说影射上的细节,然后再来说这个彩蛋。 现在看来,这部小说几乎就是在直写《红楼梦》里的那些秘密。只不过把事件背景从顺治朝挪到了乾隆朝,把康熙的身世秘密挪到乾隆身上,并把乾隆朝时的一个跟董小宛经历相似、也算是乾隆宠妃的容妃和卓氏,改编成了女主角香香公主。 书中写的直接就是陈之遴陈家的故事,徐灿干脆就是主角陈家洛的母亲。以这个角度而言,陈之遴就是陈家洛的爹。陈之遴写《红楼梦》的助手是“

脂砚斋

”徐灿

而陈家洛也有个书僮就叫“

心砚

”。 陈之遴把董小宛送给顺治,陈家洛也把香香公主让给乾隆。陈家的两代人都是出于政治目的,把大美人送给了皇帝,都是施展美人计。 整部书里,香香公主是最核心的角色。金庸不吝把最美好的文字用在她身上,把她塑造成了所有小说里最完美的女主角,没有之一。她如同至善的观音一般,极为善良,正和“

在止于至善

”(史湘云语)的贤妃董小宛一样。两人也都美貌异常、能歌善舞,被千里迢迢掳到了皇宫,成为皇帝宠妃,等等。书中还专门设计了一段非常奇幻的情节,来为香香公主进行特写: 陈家洛与霍青桐、香香公主两姐妹为躲避狼群和敌人,逃到大漠中神秘的玉山古城、。在这里,不仅陈家洛学到了最高明的武功,他们还在发现了古城惊心动魄的往事。 玛米儿为了使她族人不受古城暴君桑拉巴的欺侮压迫,狠心离开她心爱的人,故意让暴君把自己捉去,成为暴君的宠妃。暴君对他极其宠爱,几乎是千依百顺。跟董鄂妃有一个几个月大就夭折了的孩子相似,玛米儿也有一个几个月大就被她摔死了的婴儿。后来,她帮助自己的族人消灭了暴君,自己也和心爱的人死在一起。 玛米儿显然就是香香公主的翻版,实际上也就是西施的翻版、董小宛的翻版。她们都是以美人计颠覆了敌人朝廷。 在古城中,陈家洛还学到最顶尖的武功,是轻飘飘地以空手对敌,以柔克刚,并像跳舞一样,身法非常好看。最后在余鱼同的《十面埋伏》笛声中,击败劲敌张召重。特别最后一击是“背击”,而非正面硬刚打败强敌。这同样是影射以美人计破敌。 所以陈家洛原本的武功叫做“

百花错拳

”,拳法如百花迷人眼目,这本就含有美人计的意思,早有铺垫了。 小说的最后,香香公主死讯传出来时,陈家洛就正用这种“美人”武功跟无尘道长过招。当他听到香香公主的死讯后,竟然没有停下来,而是要继续跟无尘比试,直到把掌法使完获胜。这个情节,显然就是暗示这种武功跟香香公主在影射含义上的关联。 为什么要为香香公主多设计一个姐姐霍青桐?这又是基于“

运使做医—莫愁无盐

”这个谜语。董小宛等于被掳上京的莫愁女加上贤后钟无艳。而莫愁女的特点是聪明美丽,能歌善舞,正对应了香香公主;钟无艳最有名的传说是能带兵打仗而且打了胜仗,也正对应霍青桐有带兵打胜仗的情节。(所以《红楼梦》也写了姽婳将军林四娘,葵酉本后28回里也有写元春带兵打仗。) 两姐妹在影射上相互补充。霍青桐的出场描写,套用了《红楼梦》中警幻仙子出场的描写(实际上是套用《洛神赋》)。她要抢回的被押送上京的《可兰经》,就是香香公主被掳上京的前奏。 香香公主的出场描写,就又是重点暗示了“

董白

”两个字。陈家洛遇到香香公主之前,为找霍青桐,在大漠中“

每天奔驰三四百里。如此走了四日

”。也就是说至少走了有“

千里

”以上。然后白马嗅到水源后,“

向南奔驰…沙丘间忽然出现了稀稀落落的铁草,再奔一阵,地下青草渐多”。

这段合起来,就是暗示了“

千里草

”,即“

”字

同时也暗示这个“

千里草

”来自南方。 然后看见香香公主后,描写她肤色“

皓如白雪

”,全身衣服也“

白衣如雪

”。接着后来陈家洛能发现玉山,也是因看见“

她的手因为很白,在白衣前面简直分不出什么是手,什么是衣服

”,才联想到玉山与天空一色,所以白天看不见。所有这些都是突出了“

”字。 香香公主死后为何会化为“

碧血

”?这是一个隐喻。“

碧血

”这个词出自《庄子》,是指为正义而死的烈士所流的血。香香公主的“

碧血

”,是为推翻清廷的正义事业而“

”。所以代表强大的清廷的武功高手张召重,他的剑就叫做“

凝碧剑

”(第二部“

碧血剑

”的含义与此相呼应)。也所以陈家洛在古城发现的“秘籍”,就是《庄子》;他学到的“美人”武功,就是前人自《庄子》中创出。 数字上也存在精确的对应关系。修订版中,香香公主的首次出场,是在第十三回。正对应董鄂妃在历史舞台上的出场,亦是在她被封为贤妃的顺治十三年;香香公主被抓入宫,发生在书中第十八回末,同时她这时也刚好是十八岁。对应于董鄂妃,史载她就是在十八岁入的宫。 为何说香香公主被抓入宫,是发生在第十八回末呢? 在第十八回里,先是渲染了一番陈家洛和香香公主的生离死别,然后在最后一段,特意点明了此时的时间,是“

回入玉门关后,天时渐暖,已有春意

”。而根据后文石双英的报告,木卓伦部被破,就是发生在陈家洛等人离开回疆不久之后。兆惠早已知道乾隆要香香公主,他一抓到人,立即就送往京城了。所以香香公主被送入宫的时间,大致就是陈家洛等人回入玉门关后的春初这个时间。 这跟香香公主的历史原型容妃和卓氏的入宫时间也吻合。容妃是在乾隆二十四年底随兆惠大军凯旋而抵达京城,随后在次年二月初四入宫被封和贵人,此时也正是初春时分。 好了,还有很多其它的细节,我后面写到相关的话题再详细说。我们现在已经很明显可以看出,香香公主就是《书剑》这部书最核心的人物,她的被掳入宫也是本书真正核心的主线。而金庸的第一个彩蛋,就是为了这个主线而布设的。 《书剑恩仇录》的连载,始于1955年2月8日。若要说这一年有什么特别之处,那它其实刚好就是董小宛入宫的三百年整。 我之前分析过,《红楼梦》里面对董小宛的入宫日期有很明确的影射,而且精确到月。宝玉的《

芙蓉女儿诔

》中有一句“

相与共处者,仅五年八月有畸

”。这就是说,顺治与董小宛正式在一起的时间,一共五年零八个月。而董小宛又是死于1660年的农历八月,所以她入宫的具体日子,就是在1655年的正月。 按此计算,金庸开始《书剑恩仇录》写作的1955年,正好就是在此之后的三百年整。并且,起始连载的第一天是在2月8日,这一天农历是正月十六,元宵节后的第一天。 甄英莲不就是在元宵节的半夜被拐吗?半夜那就是已经来到正月十六了,这天就是甄英莲或者说董小宛悲惨而传奇的故事的开始。而现实生活中董小宛到底是在哪一天被清兵掳走,我们当然是查不到的。所以,用正月十六作为第一个彩蛋,非常合适。 换句话说,金庸选择了在董小宛入宫的三百周年,并且也是“

佳节元宵后

”的这个日子,来开始他的整个武侠小说写作生涯,来开始书写当年顺治朝的这一整段传奇故事。 所以现在大家明白我为何那么肯定,金庸一定是早就有了全盘的计划了吧?他的写作从一开始,就是在如此有特别意义的日子,至于后面的,当然更不会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了。 所以《书剑》中陈家洛的师傅、“

百花错拳

”的创始者,名叫“

袁士霄

”,这即是谐音“

元宵

”,就是呼应上述的这个含义。 那接着我们再来看看,金庸为什么又会选择在1972年封笔呢? 最后一部《鹿鼎记》,其结局是韦小宝全家归隐。从影射含义上看,对应的就是徐灿回到江南家乡,标志着整段传奇故事的全部结束。 徐灿是于1671年底,康熙东巡时,获得恩准回乡。当时是冬天,天寒地冻,不可能马上动身。必定得等到第二年开春,也就是《红楼梦》中所谓的“

新涨绿添浣葛处

”时,才会起程。所以她回到家应该就是在1672年。 也就是说,金庸封笔的1972年,正好就是徐灿回到家乡的三百周年。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猜到了?这就是金庸的真正的计划。他要把当年整个事件的发生时间线,同步向后平移三百年,然后在平移后的时间线上,在具有标志性的年份和日子,分别创作对应主题的小说。按照顺序,把当年的事件完完整整地全部影射一遍。 这条时间线中,前前后后有很多相关联的事件。例如顺治废后、陈之遴被静妃勾引、他的两次被贬、顺治和董鄂妃之死、康熙继位、陈之遴死于东北、徐灿几乎孤身一人在东北苦熬、最后孤儿寡母得以返回江南老家,等等。甚至还包括了明清更替这个历史背景,陈之遴的降清也涉及在内,还包括了康熙继位之后实现了天下大治。 要把如此之多的事件,分别构思一部或多部小说进行专题影射,同时还要让小说相互之间进行有机地关联,大家想想这是多么宏大的构思和浩瀚的工程? 而且,这还不是金庸的全部计划。按时间线创作的连载版只是他的第一版小说,相当于陈之遴徐灿所写的《红楼梦》初稿。而大家也都知道,《红楼梦》的初稿在之后还经历了什么? 没错,接着就是曹雪芹对《红楼梦》初稿进行“

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

”。而金庸呢?他也从1970年至1980年,对初始的连载版做了第一次修订。用时同样是十年,而且也重新分过了章回。 这仍然还不止。后来程伟元、高鹗将《红楼梦》大幅改动,并狗尾续貂地续上后四十回后出版。金庸也接着做了第二次修订,并且这次的新修版,也加进了很多被认为是狗尾续貂的内容,以致于这个版本被广为诟病。 现在大家明白金庸到底干了一件什么事了吧?他不仅要影射当年的整个事件,而且看起来,还是在完全模仿《红楼梦》从初始创作到被修改出版的全过程。甚至为此不惜在第二次修订中,毁作品、毁人物。我实在不知该如何形容他做的这项巨大的工程,反正他下的,绝对是一盘大棋。 好了,下面我继续把关于董鄂妃的时间线说完。 上面说到,金庸是按照时间线上的标志年份进行相应创作的。那么董鄂妃于1660年去世的三百年后即1960年,金庸创作了哪部作品呢? 在这年的1月11日,金庸在连载《神雕侠侣》之余,又创办了一份新的小说杂志《武侠与历史》,刊载他的《飞狐外传》这部小说。 若要说这部小说与其它的小说有何最大的不同,那就是这一部中的几个女性角色全都没有好下场。 小说的最后,先是袁紫衣坚决不肯还俗(心死,跟《笑傲江湖》的仪琳类似),然后陈家洛等人祭奠香香公主十周年忌辰,把香香公主之死又重新渲染了一遍。然后在同一天,马春花毒发死了,程灵素也中毒死了。 所以《飞狐外传》的影射主题是非常清晰的,就是在三百周年后来重点影射董鄂妃之死。马春花就是承担这个影射主题的主要角色,所以她的几个特征都跟董小宛几乎一样。 例如都是普通民间女子被掳到了帝皇家;都是生了双生子(《红楼梦》中湘云“

头胎生了双生子

”);都是从前任丈夫那里被抢走(董小宛前任是硕塞,马春成前任是徐铮);前任也都因女人被抢而死掉,死因也类似(硕塞被顺治掌殴后死掉,徐铮被商宝震八卦掌打死);虽是被强迫,但都顺从甚至痴心于这个皇帝家的男人;最后都被皇帝家里的老太婆毒死,等等。 作为呼应,程灵素也是死于中毒。马春花中的毒是“

鹤顶红

”,程灵素中的毒是“

碧蚕毒蛊、鹤顶红、孔雀胆

”,中间一味也是鹤顶红。 程灵素和袁紫衣两个角色都是为了辅助主题的影射。袁紫衣可以算是陈家洛的师妹,学的也是“

百花错拳

”,也即是影射以美色杀人的美人计。她姓“

”、法号“

圆性

”,都是谐音元宵的“

”,其实也是“

元春

”的“

”。 程灵素可以理解为“

七心海棠

”的化身,这是书中最厉害的东西,无色无味却能杀人于无形,同样是影射美人计。而海棠花也正是《红楼梦》中影射董小宛的重要意象,“

芳心一点娇无力

”、“

七节攒成雪满盆

”两句诗正对应了“

七心

”两个字。还有,《红楼梦》中史湘云喜欢豪饮,七心海棠也必须用酒来浇灌才能成活。 全书的最后一回,回目是“

恨无常

”,而这也正好是《红楼梦十二曲》中预言元春之死的那首曲的题目。两者相呼应的含义显而易见。 还有倒数第二回的回目是“

相见欢

”。《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是李煜的名词,金庸用此词牌名作回目,是要点题“

林花谢了

”。“

”就是暗指林黛玉,书中程灵素曾化名“

灵姑娘

”,胡斐就特意说这听起来像“

林姑娘

”。“

”还有个“灵魂”的意思,也呼应了“倩女幽魂”这层含义。所以《笑傲江湖》的岳灵珊也有个“

”字,她也是为数不多的死掉的女主角之一。 所以,上述这些设定,就很充分地说明了金庸写这部书的意图。他把《飞狐外传》放在1960年来写,而同样也是重点影射董鄂妃之死的《神雕侠侣》,开始于1959年,结束于1961年,刚好以1960年为中心。并且,《神雕侠侣》前后写了三年时间,董鄂妃从去世到下葬前后也是三年。再加上四个壬寅日几乎完全对应,这就是金庸为此影射主题所作的精心计划。 所以他为连载《飞狐外传》而创设的杂志,叫做《武侠与历史》,这个名字本身已经是一个很明显的暗示了。 好了,接着我就再来详细说说我前面说过的那条暗线。这条暗线就是被埋设在以《飞狐外传》为主的几部书中。并且也被设计成具有“以干支日期相对应,导致按常用历法来计算,后面的日期比前面的日期提前了两天”的这个特征,而且同样也跟“

寅日

”相关。 这,就是关于香香公主去世的准确日期。 香香公主是《书剑恩仇录》的核心角色,但《书剑》中却没有明确写香香公主自杀的日期,只能大致判断当时的季节是秋天。因为周绮在上一年的深秋跟徐天宏成婚,转过年来跟陈家洛一起上京,还未到京城时,说她已经有7、8个月的身孕。据此推算,陈家洛至少六、七月份之后,才到达京城。随后入宫见到乾隆和香香公主,并带香香公主游长城。香香公主游长城时,还可以下湖洗澡,肯定也还未到冬天。她游完长城回来的第二天就自杀了。因此说她的自杀应该是在秋天。 那么因为《书剑》的主题是香香公主入宫,所以这部书不细写她死去的日期,我们也可以理解。但在金庸的心中,到底有没有为香香公主之死设定具体的日期呢?一直到几年之后,在专门影射董鄂妃之死的《飞狐外传》里,我们才知道了这个答案。 我们先来看《书剑》的时间线。故事开始于乾隆十八年六月,接着陆菲青受伤,养了两个多月伤后,时间来到八月份。这时他收了李沅芷为徒。李沅芷学武当功夫,一练就练足了五年。五年后,时间就至少来到了乾隆二十三年的八月份之后。 然后因李可秀调任浙江,陆菲青和李沅芷全家,从甘肃出发去往江南。他们出发时是在秋天,后面木卓伦回部被破,以及香香公主被捉并被送进宫,就发生在这年的年底至第二年年初。 现在关键的问题是,陆菲青他们,到底是在哪一年动身前往江南的? 如果不细看的话,这一年貌似应该在乾隆二十三年。在最早的连载版中,的确也是这样说的。“

那是清乾隆二十三年的秋天,安边将军李可秀在平定伊犁一役中有功,清朝皇帝慰勉有加,调任浙江

”。 明确说陆菲青他们动身是在乾隆二十三年的秋天。按这样算,香香公主最迟应是在乾隆二十四年初被送入宫,她自杀而死也应在这一年的夏秋之际。 但是大家注意,其实后来在修订载版中,金庸把这个年份改了。修订版改成了“

李可秀精明强干,官运亨通,乾隆二十三年在平定伊犁一役中有功,朝旨下来,升任浙江水陆提督

”。 大家仔细理解一下这句话,相比于前一版,乾隆二十三年只是李可秀打仗立功的一年,但可没说朝旨到底是在哪年下来的。完全可能是第二年才下来,他们第二年秋天才动身去往江南。 我们知道,《书剑》这部书的故事,有很明确的历史原型。从历史来看,所谓“

乾隆二十三年平定伊犁一役

”,其实就是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之役,也即书中木卓伦回部抗清的原型。历史上这场叛乱持续了两年,直到乾隆二十四年底,乾隆以平定回部宣谕中外,才论功行赏。所以,按理说这时才应是李可秀“

朝旨下来,升任浙江水陆提督

”的时间。 我们从李可秀的官职改动中也能发现端倪。连载版中他是“

安边将军

”,修订版改成了“

安西镇总兵

”。为什么要特意改成“

安西

”?因为据清史稿记载,“

(乾隆)二十四年,改安西提督为巴里坤提督

”。这说的就是在乾隆二十四年平定了伊犁后,在这年的七月,把原安西镇的驻防移到了巴里坤。安西镇原是对伊犁用兵的前线大本营,平定伊犁后自然不需要了,就把驻兵移到新疆中心地带的巴里坤。李可秀应该就是在这次调动中,因立了功而升任浙江提督,这才合理。 否则的话,乾隆二十三年秋季,正是大小和卓木叛乱,回疆大漠动荡之际,李可秀这样的人才,怎会把他调走?书中也特别说了,“

安西北连哈密,西接大漠,乃关外重镇

”。李可秀两年前被调到这个重镇任总兵,就是为了准备打伊犁。所以这个时候更加不会把他调到江南去。 书中清军的黑水河大败,原型是兆惠黑水营被围之役,这场战役发生在乾隆二十三年底。而香香公主的原型是容妃和卓氏,她随兆惠大军凯旋而到达京城,是在乾隆二十四年底。接着入宫被封和贵人是在乾隆二十五年二月初四。历史上的这两件事,发生时间相隔了一年,但小说中把时间压缩了,让两件事是紧接着发生。所以要不就是前一件事被延后,要不就是后一件事被提前,但不能以此来确定书中的时间到底是哪一年。 其实,金庸为了说清楚这个时间,还在《飞狐》系列的两部书中另外埋下了一条时间线索。 先看《雪山飞狐》的故事发生时间,书中说得很明确,这是发生在乾隆四十五年。然后,又明确提到,苗人凤胡一刀大战之夜,以及胡斐出生,时间是在二十七年前。那么乾隆四十五年往前数二十七年,正好就是《书剑恩仇录》故事开始的乾隆十八年。 然后,在《飞狐外传》的开头中,通过胡斐的年龄(十二、三岁)、阎基的对话以及苗人凤的回忆相互印证,我们明确知道,胡苗大战是发生在十三年前。这样一算,《飞狐》故事开始的这一年,应该就是乾隆十八年加十三年,即乾隆三十一年。 这里顺便说一下,为什么要把《飞狐》的故事开始时间设定在《书剑》故事开始的十三年后呢?原因跟前述的把香香公主出场设定在第十三回完全类似,这也是影射董鄂妃在顺治十三年封妃。因为马春花就是在此时出场嘛。 为此,还特别描写了马行空说的一句话:“

这‘打遍天下无敌手金面佛苗人凤’十三个字一口气说将出来,声音虽低,却是大具威严

”。明确暗示了“十三”这个数字的特别。 其实在涉及到相关的影射时,这个数字是经常出现的。例如令狐冲被田伯光打伤,身上就有十三处伤口;田伯光的绝招是十三式快刀;令狐冲跟田伯光胡说八道时,同样自编什么“

我师娘创的剑法,叫做:‘玉女金针十三剑’

”,等等。 好了,接着看《飞狐》的时间线。马行空在商家堡养了七、八个月的伤,然后就是福康安来到商家堡,和马春花有了私情,以及赵半山为帮人报仇,也来到这里。此时,时间仍然还是在同一年里。因为故事一开始就交代了,马行空回忆他和商剑鸣的比武,是在“

十五年前

”。然后过了七、八月后,商老太告诉她儿子说商剑鸣跟马行空比武受伤,仍是在“

十五年前

”。 这时赵半山出场了,金庸明确交代,“

六年前红花会英雄火烧雍和宫,大闹紫禁城,乃是轰动武林的大事,天下皆知(请参阅拙作《书剑恩仇录》)

”(金庸特意提醒读者,这里有跟《书剑》相关联的时间线索)。 在这里,《书剑》的时间线和《飞狐》的时间线就交汇了。我们就很明确得知,此时的六年前就是《书剑》故事结尾的那一年,也就是香香公主自杀的那一年。而此时是乾隆三十一年,往前数六年,那就是乾隆二十五年。 这就跟我前面对修订版《书剑》中的时间线分析相符了。香香公主自杀而死,不是在乾隆二十四年,而是在乾隆二十五年。这条线索对年份的交代,非常清晰,没有模糊的地方。 那么大家注意,说“

六年前

”的是修订版。而最早的连载版里,金庸说的可是“

七年前

”。也就是说,金庸心里是算得很清楚的,两个版本里的时间线,各自都没有矛盾。金庸只是出于某种原因,在修订版中,把香香公主的死亡年份从最初连载版的乾隆二十四年,改到了乾隆二十五年。他为什么要这样改? 有一点可以肯定,金庸的真实用意,一定是把香香公主之死设计在乾隆二十五年。因为这跟香香公主去世那天的日期计算关系非常大。 我们来看《飞狐外传》故事末尾的时间线。胡斐参加的天下掌门人大会是在中秋节举办。从中秋的中午开始,一直持续到第二天黎明。最后红花会的人闯进来捣乱,胡斐和程灵素乘机大闹帅府。杀出帅府后,天色已经大明。 那么这时就到了中秋的第二天即八月十六日,胡斐这时正遇到了从回疆万里来到此处,祭奠香香公主的陈家洛一行。接着,陈家洛他们是在当晚三更(即子时)进行拜祭的。到了子时,已经是开始下一天了,也即来到了八月十七日。 这里,书中清楚交代了,“

这日是香香公主逝世十年的忌辰,各人要到她墓上一祭

”。“

这日

”就是农历八月十七,就是香香公主的忌日。那么大家还记得吧?董鄂妃的农历忌日,可是在八月十九。这不就又是提前了两天了吗? 金庸又是用这一招?幸好我们有了上面的经验,现在不妨用干支日期来算一下。 我们假设,陈家洛是按照干支日期来确定香香公主每年的忌日的。那么他们祭奠香香公主十年忌辰的那天,即乾隆三十五年八月十七,干支日期是酉月庚寅日。 而十年前即乾隆二十五年的农历八月十九日,干支日期是什么呢?我们来查一查,果然没错了,这天同样就是酉月庚寅日。而且这也是一个“

”日。 所以金庸的设计肯定就是如此,以董鄂妃的农历忌日,来作为香香公主的自杀之日(同时也是马春花、程灵素死去之日),然后精心为此计算好了年份,把这条时间线埋伏在跨越多部的小说之中。 这个时间,是一定要按乾隆二十五年来计算的,这才能刚好满足“干支日期一致,农历日期提前两天”的特征,而且也是寅日。如果改到乾隆二十四年,或者前后几年,是怎么都算不出来这么多特征同时相符的。 不仅如此,这个年份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乾隆二十五年就是公元1760年,这不就刚好是董鄂妃去世的1660年的一百周年吗? 综合一下,也就是说金庸是在董鄂妃去世的三百周年,开始创作《飞狐外传》,然后在这部书中点明了香香公主的去世之日,就是董鄂妃去世一百周年的农历忌日。这是非常完美的对应关系,用来影射董鄂妃之死这个主题,计划地非常精妙。 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雪山飞狐》中有一段描写,说的就是“一百年”后可以公开秘密的这个问题:

平阿四道:“胡苗范田四家上代为什么结仇,苗姑娘已经说了,只是中间另有一个重大秘密,却非外人所知,连苗大侠也至今不知。这秘密起因于李闯王大顺永昌二年,那年是乙酉年,也就是顺治二年,当时胡苗范田四家祖宗言明,若是清朝不亡,须到一百年后的乙丑年,方能泄露这个大秘密。

这里面有关于“一百年”的提示,也有关于“干支日期”的提示,也有关于“大秘密”的提示。金庸是早就设计好了这条“一百年”的时间线了。 至于金庸为何要在最初的连载版中,把香香公主的去世年份设计在乾隆二十四年?我觉得还是前面说过的那个原因。他要通过在修订版中对此的改动,来引起读者的注意。因为把“

七年

”改成“

六年

”,这就很惹眼,大家会好奇为什么要去改在这个年份,这样如果有人研究下去,可能就能发现他的巧妙设计了。 那么这也印证了我上面所作的那个惊人的猜测。金庸早在写连载版的时候,已经计划好将来要出修订版了。不然他不会故意在连载版留一个时间的BUG,等修订版再来改正。而且,他写连载版花了17年的时间,加上修订版花的10年时间,加起来就是27年。正好等于《雪山飞狐》的故事发生在胡苗大战的27年后。《雪山飞狐》中众人在27年后揭开了当年的秘密,金庸也用了27年创作和修订小说,来揭开了当年的秘史。 关于这是金庸故意留的BUG,我还有一个旁证。我们来看看《书剑恩仇录》的故事,为什么要从乾隆十八年写起?这个年份在连载版和修订版中是一样的。甚至修订版中,金庸还把这个时间改成全书的第一句话,非常引入注目。 那么这个年份有什么玄机呢?改用其它任何年份,并不影响上述香香公主的那条时间线的计算,只需要把其它年份和数字相应作改动就行了。金庸从这年写起,其实为的是另外一个“一百年”的时间对应。 乾隆十八年,即公元1753年。陆菲青正式收李沅芷为弟子,是在这年的八月。而在整整一百年前的1653年(顺治十年)的农历八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这就是静妃正式被顺治废了皇后位。 静妃被废,身份降级,也意味着她和陈之遴暧昧关系的开始。对应于《书剑恩仇录》中,李沅芷拜入武当门下,同样标志着她脱离了官家小姐的身份,降级成为了武当派弟子,一个江湖武林人士。所以陆菲青就可以严厉地警告她:

“你拜我为师,就得严守师门戒条,可做得到吗?”李沅芷道:“弟子不敢违背老师的话。”陆菲青道:“你将来要是以我传你的功夫为非作歹,我取你小命易如反掌。”

当然了,这也同时就意味着她和陆菲青的师徒关系升级了,也即对应于静妃和陈之遴关系的升级。 所以大家有没发现,陆菲青和吴六奇一样,其实也是“

贾雨村

”式的人物,在小说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跟贾雨村一样,陆菲青也是一开始在官宦人家做教书先生,教的也是个小女孩。后来也是带着这个小女孩千里迢迢,长途跋涉去另一个地方,从而引出故事正文。 李沅芷出场时,书中明确说了她是十四岁。而《红楼梦》里的宝钗,在进贾府时的年龄也一样是十四岁(因为宝钗进贾府后,过的第一个生日是十五岁生日)。然后,陆菲青在全书结束时是61岁,陈之遴死时也是61岁,也完全对应。 李沅芷的名字中有“

”字,对应衡芜苑的匾额“

蘅芷清芬

”。然后“

”是指沅水,流经湘西武陵蛮地区,进入洞庭湖。而《桃花源记》里面的渔人,就是在洞庭湖溯源而上,发现了桃花源。宝钗的衡芜苑就与“桃花源”含义密切相关,取的就是蛮夷中的“桃花源”中有勾引人的仙女的意思。所以李沅芷的设定就是出身于反派,然后拼了命地追求正派中的余鱼同。前面说过任盈盈就是这样的设定,还有其它小说中的温青青、殷素素、赵敏、建宁公主等,也是这类角色。 陆菲青的名字同样很好理解。陈家洛就曾因跟“

”谐音而化名姓“

”。“

”是坠落的意思,而“

菲青

”就是飞上青云。所以含义就是指陈之遴的仕途就先是青云直上而后坠落。陆菲青一开始化名“

陆高止

”,也是呼应这个意思。 好了,那么既然金庸在全书的一开始就设定了一百年的这个对应关系,他有什么理由不在全书结尾也设定一百年的对应呢?一头一尾都是相隔一百年,《书剑》的故事时间跨度刚好就是当年顺治朝从静妃被废,直到董鄂妃去世的时间跨度,这是多么完美的影射设计? 所以金庸肯定不会让这个完美的设计差了那么一年的。他一定是生怕他这么漂亮的设计没人能看懂,所以故意很奇怪地搞了那些看来毫无必要的年份修改。 最后,我们来看看《飞狐外传》的发表为何开始于1960年的1月11日。这个也颇为简单,因为马春花被从前任那里抢走,前任也因此而死,这是书中的重要情节。而历史上,董鄂妃的前任硕塞,是死于1655年的1月12日,刚好是《飞狐》开始的后一天。 我们可以把这理解为,硕塞是因董小宛在前一天被抢,所以第二天就气死了。我相信这就是金庸这个设计的用意所在。 那么还有《飞狐外传》的结束日期,我却是一直都查不到。如果诸位有谁知道的,不妨在留言分享一下,谢谢大家! 好了,那么本篇就先写到这里,下篇我们再继续来说金庸小说的其它影射主题,下一篇再见。

金庸的一盘大棋,金庸小说影射脉络与《红楼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