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倍成长、成长公式、彼得原理对比,用兵策略的时空维度~
元认知级行为模式
只要调整了认知模式,就能把后面的理解、决策、行动在所有事情上全部调整?感觉这个元认知很超出自己的理解,听听就好
不过我确定了自己调整认知的话,因为不够底层,所以没法在所有事情上调整,只能先调感知事情,慢慢经历去感受和思考,然后发现更多事情上可以用,然后不断的总结调整才行
所以,元认知的确是跨越专业的底层认知,因为七色板上知道了达成元认知的路径是两个专业打到本质才可能打成元认知,所以有了元认知就能跨专业——一通百通了
这里举例是初创企业搞期权激励方案,在突破年薪五十万天花板里面理解了工资、奖金、期权的本质,能力估值、能力估值和业绩之间的差值、初创企业的期权是风险的估值——元认知?
评估员工风险方案,从元认知直接生成认知并做决策
用其他元认知如人性共同优化决策,得出完整的期权方案框架雏形

如何能能力百倍成长
没有人能直接能力100倍成长,但2倍成长多来几次是可以的
2倍认知质地,2倍理解质地,2倍决策格局,2倍行动力,8倍复盘格局,就可以百倍了
一年打认知质地,一年打管理能力
重要提醒:不能沉溺于认知质地本身,目标感才是王道,目标是最重要的,内核和行为改变脱离目标也是没有用的

这一节课是真没想到,搞了四篇。。。想想在课中已经延展很多了,如果纯粹笔记的话
来重头看一下吧
首先这个标题是,《能力百倍成长的行为改变原理》,这个跟《一千小时打破一万小时定律》课的后半部分感觉重合,但这其实是不一样的
掌握技能速度F1赛车,这是跨行业换岗位提升专业能力的加速法,但是行为改变原理是不一样的,这是一种查找工作表现下底层原因的方法,然后指导如何去改变行为真正跨越
那这个跟彼得原理的不同之处,彼得原理也是卡点突破,把卡点的归因分了4类,具体要突破认知、人脉、动力、决策——这是回忆的,实际上是认知、思维(模型方法)、目标感、人脉,回忆差不多对了3个^_^,下次应该就能记住了
彼得原理是在《指数级成长的秘密》里面讲的,是成长公式,思考本质的话,彼得原理的跨越其实靠的也是行为改变了,行为改变就是要调成长内核的每个环节的,现在彼得原理卡点突破也是在调成长内核7个点中的3个,加了个人脉,其实是能力、管理力、影响力中的第三个
所以呢,这个逻辑得重新理一下,想要合并合并。。。。至少彼得原理得的归因分类和突破要被合并掉。。。因为明显他是拼凑的

重新理一下,能力百倍成长是靠行为改变原理——成长内核环节的,但是这个课的核心个人认为讲的是行为改变,百倍成长只是一个串联,本来成长内核就是段位表中见自己的部分,可以理解这节课为,告诉我们内核卡点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见天地和见众生,一卡都卡的,又如何去改变以突破这个卡点
而一千小时学习定律,讲的是如何快速学习掌握一个岗位能力,解决的是快速的见天地,真的能按这种方法去见天地,虽然开始是业务级别,但是其实学的对象至少是驾驭业务小引擎,所以这种岗位能力的掌握可以一直打到四段足够的
然后是成长公式,在有节课里=正确的方向*人脉资源*聪明办法(笨功夫次方),初始公式里没有人脉资源的,正确的发育顺序是笨功夫-聪明的办法-正确的方向,而人脉资源影响力在至少两节课里都强调了,发育顺序是业务能力-管理能力-影响力
笨功夫打的是一千小时定律方法里学来的聪明的办法,变成自己的,这办法用来发育的对象是先业务能力,再管理能力,正确的方向个人认为是行业理解力,而影响力是理解高层和行业里的人?
彼得原理讲的是职场卡点,其实职场卡点的真正分类是段位表,比如这一节行为改变原理里,就讲了成长内核各段会导致职业发展卡在哪里,在段位表的应用里面也讲了段位表去自查自己现在卡在哪里怎么办,而列举的四个点可能是典型归类?但太不好操作了,所以,彼得原理的卡点这里还是干掉好了,还是拿段位表来学习

再总结,百倍成长,一千小时,指数成长,能力发育顺序等等,都是讲的加速成长的方法,或者说节奏顺序,方法算是空间的,节奏算是时间的,避免大家走错路
这一次只能梳理到这个程度,以后看有没有新的大框架覆盖吧

没想到在上一课学习中西方三观比对的时候,感觉自己没能抽出更多逻辑,但听新信息的时候,就会被触发然后想到,国内的教育是给信息,国外的教育给行为改变原理,这本质的思维不同,国内讲究悟性,国外讲的是思维解构——占据一个国家最主要人才分布的,是中层,高层再惊才绝艳,也要有大量中层去带基层的——个人现在的思考而已,也是比较直觉认知了
国内的培养方式和竞争压力之下,个人认为所有公司招聘培养都是筛选制——成年人只筛选不改变,真正的人才始终是稀缺的——业务能力、管理能力、影响力,而不是简单的把研究生/博士生或985/211就定为能力,不过由于互联网的高毛利高薪水,能吸引更多人才过去筛选,所以人才密度高——个人觉得
AI为什么会出现,还是觉得是人类想满足自己无尽的需求——这个主体可以是企业家,一件事机器和人都能做,就还是机器,AI和人都能做,那还是AI好了。。。改变AI的行为模式很简单,改变人实在太难
关于互联网数据对市场调研等的暴力破解,这是软件类的产品的研发生产上线整个方式都和传统企业不同,迭代速度也不同,这种基础上,用简单数据反馈迭代,来代替专业能力要求极高的市场分析,其实是最节省人力、时间成本的,而且还绝对正确直接验证,合并了步骤

关于成长内核的各个环节的具体分类,总体来说就是从资源到目标,分析的是差距、进度、推动方法节奏、背后的本质或底层逻辑,合起来就是成长内核内容了
去审核决策的有效性,王炸维度就是更大的时空维度下,更广的关系角色中——昨晚听《科举之男装大佬》里面到对汴州打算用兵的时候,里面几个人物的策略,以前是听不出设计逻辑的,但是现在就能啦,好开心^_^

将士说直接打过去,角色关系是我们和敌人,时空结果是双方损伤
谋士说水淹法,角色关系相同,时空结果是我方无损敌方全伤,这不妥是更大空间国家层面大家都是大唐子民
或者围而不攻,时空结果是双方无损但我方会胜,陆允明说不妥,长期重兵对峙会引起各势力动荡,导致国家层面风险,这是更长时间影响更大空间
他的战术是几方节度使配合,引敌出城,后方空虚去打,这是缩小对战时间缩小大空间影响,也解决小空间问题,角色关系是敌我双方,但战术决定损失比将士打法小
而陈平的战略是利用对方内部矛盾,从内部削弱对方战斗力,快速取胜,底层考量是让双方损伤都最小,考虑大角色关系下的小角色关系,尽量把负面影响限制到更小的空间——整体影响就会最小

所以我觉得,三十六计我应该也能分析了^_^,不就是时间空间角色关系的各种维度、升维并不是只扩大,看目标,目标是降低影响的话,也缩小啊

来思考学以致用,其实学以致用的底层是这个认知真的变成了自己的认知,自己能用的出来,能记忆,用自己的语言能讲出来,自己真正懂得为什么,并且不断的整合认知结构,挖更底层的东西,在朝着目标前行的过程中,思考决策的时候,把脑中的模型从第一个拉到最后一个——就真的很清晰很简单,感觉这其实也是计算机编程的思维,可执行度高,不会缺漏,很符合西方的解构法,可复制性高,而不是需要依赖玄而又玄的“悟性”等

对同一个现象的不同解读,其实跟此人的专业基础有关,每个专业都有认知逻辑,像我对原生家庭的解读就源自武志红心理学,判断改变真的太难了,自洽逻辑也不要指望他人改变,先试试发现自己的自洽逻辑,并改变自己就知道了,并且,还得用成绩结果去验证新get逻辑的有效性,没有最对的归因,只有更高可重复性的归因

现在希望自己能够学能致用——理解行业,去让钱生钱^_^
还有,当起情绪的时候,可能是唤起了自己的习得恐惧,可能是惯性的全能自恋模式,放松,以目标和角色关系时空维度思考,很快就能平复
最后是关于“循序渐进”和各个成长方法的思考,在总结开始的时候就做了延展

所以可以到此over了~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