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马正:解读一篇文章的突破点在哪里?我希望你能掌握!

2022-07-24 10:12 作者:马正讲阅读理解  | 我要投稿

马老师研究过很多中考真题,也亲自做过很多记叙文阅读,我发现要解读一篇文章,它的突破点在于分析出文章的内容和情感,而要分析出文章的内容和情感,就要看文章的语言。


很多同学面对语文阅读题不知道如何下笔,想分析作者的情感,或者分析文章交代的内容,可是根本不知道怎么分析,只能把自己的想法胡乱写上去,写得像小作文似得,最后只能得一分。不要紧,马老师每天分享学习干货,你可以跟着马老师一起,花最少的时间,学习最有用的中考技巧,快速提升语文分数。

读一篇文章,其实和认识一个人是一样的,认识一个人要从外到内,读文章也是。

认识一个人的第一步是先看这人的外表(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等),通过外表再去认识内在的精神和学识。一个人想要把自己的内心想法传达给别人,也是通过自己的外表来传达。

读文章也一样,由外到内,文章的外表就是作者的语言,作者想把它的观点、情感传递给我们,依靠的就是语言。语言包含词汇和手法两部分。

举个栗子

原句:

傍晚,我打着伞走在路上,突然一位同学跑来说:“咱俩挤挤。”

添上词汇和手法,变为: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傍晚,我一个人打着伞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从身后跑来一位同学,一下子抱住我的肩膀说:“咱俩挤挤”。

一个简单的事件描写,加上词汇和手法部分,一下就变得多姿多彩了,不仅场景丰富起来,而且还加入了情绪感受(风雨交加、一个人),文采立刻就能提升好几个档次。

再看这个经典例子:

她把帽子扭了扭正,躬着背,低着头,眯着眼,双手做出捧东西的样子。这时,她停下脚步,不再东张西望,对着右边的一个地方目不转睛,猛然把手向水中一扎,将一条小鱼捧在手中了。 

注意看里面动词的使用。

这一连串的平铺直叙,看似无味,实则生动活泼,哪个人读了不会觉得好真实好亲切?特别是曾经有过类似经历的读者,效果超级好。所以文章的语言优美与否就在于词汇和手法的使用。

功底深厚的作者,都会挑一些“词语尖子生”,他们能让一段普通的描写变得不再乏味,甚至会用连续性动作,使场景更加有滋有味。其实,文学巨匠们早有经验: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把时间花在佳句的创造上是杜甫的最爱;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让的苦吟劲儿不是一般;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推敲字词近乎痴迷。

一般来说,动词、形容词是最富表现力的。

还可以用修辞手法:

修辞是非常古老的一种写作方法了,常用的修辞手法有: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等。

修辞用得好,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看吧,狂风紧紧地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比喻,把浪花比做“翡翠”)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对比) 
人为什么要读书呢?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读艾青的诗歌,我坚定了不断前行的信念;读史铁生的散文,我鼓起了直面人生的勇气;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我充满了对精神家园的憧憬……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让人欣喜,让人着迷。(排比)

所以,我们答题之前必须知道,作者就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而语言就是我们答题的突破点,通过作者使用的词和手法就能分析出他要描写的人或者事物的特点是什么以及作者的情感是什么。

那要想分析出作者的内容和情感,那就要非常熟悉作者使用的手法,这五大核心概念是必须要掌握的。






马正:解读一篇文章的突破点在哪里?我希望你能掌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