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3.2.8 孟轲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8、孟轲(约公元前372—前289年)
战国中期儒家的主要代表,邹国[1]人。当时,封建制在各诸侯国已经或正在建立,孟轲站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反动立场上,激烈反对主张变革的法家,自称是孔丘的继承人。他为了反对当时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权,毕生周游各国,宣扬复辟奴隶制度,由于违反历史潮流,到处碰壁。
孟轲的“法先王”是他复辟奴隶制的反动理论纲领。他一再叫嚷要“遵先王之制”、“学先王之道”,竭力美化殷周奴隶主头子有“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孟轲美化“先王”是为了否定新兴地主阶级的变革,“复三代之政”,恢复夏、商、周三代的统治秩序,即恢复奴隶制的统治秩序。“法先王”是孔丘“克己复礼”的翻版。
孟轲的“仁政”是他复辟的政治纲领。孟轲鼓吹殷周奴隶社会实行“仁政”,要新兴地主阶级也实行“仁政”。他说“仁政必自经界始”[2],首先是恢复已被废止的奴隶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井田制”,此外还要恢复“世卿世禄”制,也就是恢复奴隶主阶级的特权。总之,从经济到政治要全面复辟奴隶制。孟轲说实行“仁政”就不该讲“利”,反对地主阶级的“耕战”政策,特别是反对地主阶级的暴力革命。他表面上不讲功利,实际上他提出的“仁政”就是专门为了谋取奴隶主阶级的功利。
孟轲还宣扬剥削有理、压迫有理的反动理论。他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3],这是赤裸裸地主张奴隶主贵族应该统治奴隶,奴隶应该服从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奴隶应该供养奴隶主贵族,奴隶主贵族应该由奴隶来供养。他还鼓吹“五百年必有王者兴”[4]的谬论,宣扬反动的英雄史观。
孟轲继承孔丘的“天命”思想,说奴隶主阶级的政权是“天与之”,不可变革。天虽然不讲话,但天的意志“以行与事示之”,通过人的德行与政事显示出来。他根据子思“天命之谓性”的观点,鼓吹性善论。他说人性生来是“善”的,“仁”、“义”、“礼”、“智”这些奴隶主阶级的道德观念是人的天性中所固有的,天生就有的,以此来为奴隶制度辩护。孟轲的性善论是极其反动的理论,它掩盖了奴隶主阶级丑恶的本性,是麻痹劳动人民斗争意志的毒药。
孟轲和孔丘一样,根本不承认认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他提出了一条尽心、知性、知天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他说人有“不虑而知”的“良知”,有“不学而能”的“良能”,知识和才能是先天就具有的。“万物皆备于我”[5],用不着向客观外界寻求。只要发挥自己的本心[6],扩充自己的善性[7],就可以通天[8],达到天人合一的无差别境界。为了贯彻这条主观唯心论的认识路线,他又提出一套内心“反省”的方法,要人们“不动心”,排除外界的影响;“养浩然之气”,保养人性中固有的道义之气。长期来这套神秘主义的修养经流毒很深。
孟轲的思想和孔丘一脉相承,“它们是衰颓的、为社会上衰颓的势力服务的。它们的作用就是阻碍社会发展,阻碍社会前进。”[9]孟轲的反动学说,收集在《孟子》一书中。宋朝以后,《孟子》一书被反动统治者列为儒家经典,孟轲被吹捧成仅次于孔丘的“亚圣”。一切没落阶级的代表包括[-]在内,为了复辟旧制度,总是要宣扬孔孟之道,用它来为反革命复辟制造舆论。
注:
[1] 今山东邹县。
[2] 《孟子·滕文公上》。
[3] 《孟子·滕文公上》。
[4] 《孟子·公孙丑下》。
[5] 《孟子·尽心上》。
[6] “尽心”。
[7] “知性”。
[8] “知天”。
[9] 《列宁主义问题》第6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