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很多人忽略的“查漏补缺”
查漏补缺可以提高成绩,即“寻找并修补知识体系的漏洞可以提高成绩”,我想你不会不同意,不过我认为大部分人并没有意识到查漏补缺对提高成绩的重要性。
初中时考试前的自修课,有位同学很认真地抄书被班主任表扬了——“抄书比你们一个个在漫无目的地翻书效率要高多了”。于是大家都依葫芦画瓢地抄起书来。这种更像是预习而不是复习的行为,居然被老师称赞。虽然抄书的确比没有目的地翻书强,但是如果抄书的内容就是你原本就熟悉的知识点,或者根本不是考点,那不就是一个极其低效的行为吗?拿《植物大战僵尸》来比喻,你不把植物放在你防线的薄弱处,你怎么才能抗住僵尸的下一波进攻呢?
到了高中,班主任说过不少次“复习前要查漏补缺”,不过只是泛泛而谈,因为她没有说怎么去查漏补缺。所以我觉得大部分人要么不知道查漏补缺的重要性,要么不知道怎么查漏补缺。
问题来了,我们玩植物大战僵尸的时候都知道把植物布置在防线的薄弱处,为什么到学习上就没有这种意识了?
如果你遇到这种充满迷雾的关卡,你知道应该把植物布置在哪吗?

在没有路灯花的情况下,我也不知道。

学习也是如此,知识体系的漏洞并不是显而易见地摆在你面前的,这可能就是我们很多人都没有查漏补缺意识的原因。因此,它需要我们去把它找出来,毕竟要先“查漏”才能“补缺”,那要怎么查漏呢?
其实答案就与我们经常做的某件事有关,那就是做题。
“心理学家C.C.罗西与L.K.亨利进行了一个关于学习反馈的实验:他们把一个班级的学习分为三组,每天学习后进行测验。测验后分别给予不同的反馈方式:第一组每天告知学习结果,第二组每周告知一次学习结果;第三组只测验不告知学习结果。八周后将第一组和第三组的反馈方式对调,第二组不变,实验也进行了八周,最后实验结果表明,反馈方式改变后第三组的学习成绩有明显的变化,而第一组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第二组的成绩稳步上升。这说明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成果对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这篇文章我很久之前就在杂志上见过,在中文互联网上也广为传播,不过我用英文查了几天也查不到来源。虽然有杜撰的嫌疑,但是它的结论我非常认同,即“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成果对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换一个说法,之所以学习者的成绩有进步,是因为他们通过测验的错题知道了自己的知识盲区。不过这样还不够,定时复习错题效果会更好,因为不这样做的话一段时间之后你就会忘记做错的原因。
有时候错题反映的只是单一知识点的不足。下面我介绍一种方法——同类扩展,意思是通过类比相似的知识点,发现更多的知识体系漏洞。
比如说做化学题时题目要求写出此仪器的名称。

假如你不知道它叫什么,很明显这就是你知识体系的一个漏洞。那是否有可能,其他的化学仪器名称你也大概率不知道,“化学仪器名称”是你的薄弱之处。
再举一个生物的例子,在实验 “脂肪的鉴定”中,使用苏丹Ⅲ染色后,洗去浮色时要用什么试剂?答案为酒精。而酒精作为高中生物的常用试剂,总结下还有什么实验要用到酒精也是一个扩展方向,而还有什么试剂也是常用试剂呢?这也是一个扩展方向,等等。
那如果在缺少题目的情况下,有什么办法可以查漏补缺呢?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费曼学习法就可以做到,具体理论我就不赘述了。不过在中学阶段,我认为费曼学习法的作用不大,因为中学生的做题机会与大学生多很多。
我认为费曼学习法本质上就是自己创造题目来查漏补缺,最后我再介绍一种学习方法,也是通过自己创造题目来提高英语的表达能力:把英语课本上的文章用翻译软件翻译成中文,过几天后(目的在于遗忘原文)将这段中文翻译成英文,然后再与原文对比,你就能看出你在英语写作上有哪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