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坛书市的消失,看大书市模式何去何从

文/杜辉
曾经伴随我们成长的北京书市,从辉煌到没落
曾几何时,中山公园的报刊宣传日和地坛的书市,是北京文化生活并列的两个盛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的变迁,参加报刊宣传日的出版单位越来越少,最后只能无奈地停办。少量有参会需求的单位则与地坛书市合并,报刊参展商只成为地坛书市非常小的一个元素。地坛书市,从开始的一年举办一次,到一年举办两次。最多时候甚至能举办三、四次。伴随着举办的次数越来越多,且随着纸媒图书销售渠道格局被互联网所打破,人气却是难以维持。
一年几次的书市给承办公园增加了相当可观的场租、门票收益,同时也给读者提供了更多购买物美价廉图书的机会,同时也是各出版机构消化积压库存的理想场所。但随着人们对纸质图书整体消费方式的变迁,以及购买力在不断增加的书市频次中被稀释,参加书市的书店、书商积极性也被大家,参加书市的兴趣也就逐步减小。不菲的摊位费、人力成本、物流成本也让众多参展商对是否需要继续参加书市左右衡量。参展机构从开始的盈利颇丰,到后来的小有盈余,最终只能是以不赔钱为目标。伴随着人气下滑,书市这一出版机构消化积压库存的途径也就越来越显得无关紧要。
地坛书市曾经虽然举办的场次频繁,但是能来逛逛购书的频次,还是会有十之七八。记忆中早期的地坛书市人满为患,摊位都是在过道的两边双排设置,其壮观、喧嚣不亚于春节的庙会,购物都要挤进摊位才能选购。后来一个是基于消防及安全的需要,一个也确实是参展书商的逐年减少,摊位改为过道的单排设置。最近几年,参展商进一步减少,也为了增加书市的综合服务性,一方面图书摊位减少。另一方面增加了文玩、小吃、杂货等摊位。虽然书摊少了,但是方方面面齐全也是好事,做成文化主题的庙会还是很受大众喜爱的。但即便如此,随后几年书市的参展参观摊位和游人还都在逐步减少。究其原因,一个是传统的纸媒阅读被电子阅读所取代一部分,另一个因素则是传统的图书零售渠道被网络书店所取代。在互联网上,正价新书也好,特价旧书也罢,购买起来都十分便利,其价格有时还比书市这类特定集市场所便宜。所以传统的书市模式也就遇到了非常多的困境和问题。
反思与未来,需求与现实的平衡
举办书市本是丰富大家文化生活的一大好事,但经年不变的模式以及竭泽而渔的功利经营,让书市在传统纸媒阅读及零售渠道改变的大环境下,更显疲软。
先说说近来书市的几大缺陷:
1. 物美价廉的图书越来越少。读者来书市核心是希望可以购买到便宜廉价的图书。但新华书店等国营单位,则占据了较好的地段和最大的展位面积。而新华书店等国营等单位很难在图书折扣上有所优势,也就减弱了许多读者的购书兴趣和购买动机。
2. 服务质量、态度参差不齐。国营出版社大量直接参加书市,而国企人员素质、态度、热情都远不如民营,造成了服务质量、态度良莠不齐。最早的书市,都是出版社委托书商把库存图书等产品在书市处理销售。近来随着出版社的企业改革,对于市场也不能被动坐等,所以后来书市新增了很多出版社的面孔。但许多出版社一来产品陈旧,图书质量低下,少人问津。二来就是销售人员大都是编辑、内勤等没有销售经验的人员。站在展位里,对于如何销售图书显得茫然,知所措,这也就无形中丧失了很多销售机会
3. 经营模式长久不变,缺少新的经营和营销手法。书市因早期的成功,所以逐渐形成一套固有的模式。其中少有和读者互动以及其他增值服务,最多就是一些三四五线作者的签名售书、讲座作秀,但这些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大部分消费者的娱乐需求。虽然近来加入了一些文化交流、国际图书等元素,但与消费者的需求与需要有较大差距,所以在娱乐途径多元化的今天,单纯的书市已经很难吸引消费者的兴趣,能来的都是铁杆爱读书的,但是这类群体也在逐步缩小。
4,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功力心态。书市最后的举办频次太高了,一年数次,这已经远大于读者的购买力和消费意愿了。试想一般人一年能阅读多少册图书?按国家统计是人均四册多,实际扣除课本、工具书、功利性阅读,这个数字少得可怜。就算去书市的都是喜爱阅读的消费者,一年能看几十册图书,那一年三、四次的举办频次也是太高了。一般读者每次去书市,购书几册到几十册不等,只要去过一两次,也足够全年的阅读量。这还不说读者在书市以外的渠道也会购书,一半家中都会有大量未读的存书。过于频繁的场次,让再爱看书的人也没有足够的消费力、精力去消费。最后必然是每次的书市收益减少,为了弥补收益就增加频次,最后陷入死胡同。
公司化独立运作才是未来出路
其实书市这一文化项目,大众读者还是很喜欢的,爱看书的人还是足够多的。能够有廉价的购书机会,可以在现场淘换古旧特价图书,这种机会爱书人还是会很珍惜的。
1. 大书市模式完全可以改为一年一到两次的大型文化综合活动,季节选在春秋,这时候的北京气候最适宜户外互动。
2. 让国有民营等多种渠道的人都来参展,甚至个人也可以参展,消化家里的存书。
3. 可以增加很多分散的,每月或者几周一次的小市,参展商不必多,更多的应该倾斜在个人及古旧图书交易。可以让书商来消化库存,也可以古旧图书的淘换捡漏,更多的还是个人把多余闲置图书的交换、漂流、出让。
爱书人需要的是长期的一个交流,交换的平台。大型集市型的模式不可或缺,但不能过滥。小型的活动更会让爱书人,读书人长期的关注。把淘宝的模式转为地面,把书市做成潘家园的模式,降低摊位费,引入个人交换模式。那么公园会有长期的收益,参展商会减少了参展的成本,读者也会长期,定期的关注。把书市建设成一个文化普及,文化休闲的文化地标活动。
这类活动与其让国企、行业协会什么组织,还不如完全公司化运作。或者成立一个公司,或者招标一个公司。文化部门给予一定的场地支持,审批便利。这样才会让书市真正有活力,才会有真正的服务意识,满足读者,服务消费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