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全172讲)

第二讲 江左门阀政治
一、东晋的立国
1、王与马共天下
2、皇帝垂拱·门阀专权·流民御边
三定江南:
303 年石冰破扬州、江州;
305 年广陵相陈敏反晋;
310年吴兴钱瑜反;
都赖周记以乡里及吴姓士族势力配合平定。
徒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会三月上已,帝亲观楔,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瞳、顾荣,皆江南之望,窃龈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导因进计日:“.....颗荣、贺循,此士之望,未若引之以结人心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自此之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1、皇帝垂拱
朝权国命,递归台辅,君道虽存,主威久谢
2、门阀当权
侨姓:琅邪王氏,颍川庾氏,谯郡桓氏,陈郡谢氏;
吴姓:吴郡朱、张、顾、陆(前身是东吴政权的贵族)
3、流民御边:利用流民武装捍卫江淮
东晋时期对待流民的态度:不许过江,集中在江淮一带,如若过江,便居于京口,成为江左政权(江左士族的武装屏障)
“门阀政治”指“门阀与皇权的共治”,是相对于皇权政治而言的,只存在于东晋一朝”士族政治”指门阀的政治社会特权,是相对于官僚政治而言的,存在于整个魏晋南北朝。
文化和政治上:【门阀士族】;军事上:【北府兵】:由最初的流民发展而来
皇权与贵族权利的关系
·梁启超:贵族政治虽平民政治之蟊贼,然亦君主专制之悍敌。试征诸西史,国民议会之制度殆无不由贵族起。——《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论》
·培根:一个完全没有贵族的君主国,总是一个纯粹而极端的专制国。土耳其是也。因为贵族是调剂君权的,贵族把人民的眼光引开,使其多少离开皇室。 ——《培根论说文集》
·孟德斯鸠:在没有贵族的君主国,君主将成为暴君。 ——《论法的精神》
荆扬之争
二、东晋的内乱和北伐
1、东晋的内乱
皇权和士权之间;士族之间:侨姓和吴姓,士族和寒族
(*观察政治的方法:观察势力和集团)
1.1 吴姓士族作乱
吴兴太守周现遭晋元帝猜疑,遂密谋发动政变,以南士执政。其事未成,优愤而死,嘱其子周勰曰“杀我者,诸伦子:能复之,乃吾子也。”周勰后起兵讨王导,事败。王敦之乱,周札开都门迎敦。
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王敦利用沈充杀周札一门。王敦败,沈充被杀。周、沈同归于尽,吴姓士族放弃武装反抗,接受了低于侨姓的地位。
1.2 王敦叛乱:皇帝和朝臣之争;朝臣内部的斗争
1.3 祖约苏峻之乱:成帝时期(元帝、明帝之后,no.3),欲削弱流民武装的势力。
1.4 桓氏内乱:
【恒温】少有豪迈风气。“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桓温败仗之后,欲显示权威,废司马奕。
【桓玄】(桓温之子)常负其才地,以雄豪自处。“父为九州伯,子为五湖长...":父亲在一人之下,为九州伯,而他的孩子仅是五湖长,表示桓玄之心气高。
370年,桓温废司马奕为海西公(废帝),立简文帝司马昱。孝武帝司马曜即位,恒温求加九锡,以图篡位,但不久病死。
孝武帝晚年及安帝时,会稽王司马道子、司马元显及王国宝等擅权,谋削方镇。(表明皇权有所复兴:王室/宗室权力增加)397年,桓玄、殷仲堪、王恭、杨佺期等,以诛司马道子父子为名起兵。桓玄攻入建康,403年篡位,建楚朝,迁晋安帝于寻阳。(门阀士族取代王室,东晋一度灭亡)
北府兵刘裕率兵击败桓玄,东晋得以恢复,但是大权流落刘裕之手。
1.5 孙恩卢循之乱
孙恩起事399-402:下层民众利用宗教起义,孙恩失败后跳海而亡。
卢循、徐道覆402-411:趁刘裕起兵之时北上,后被刘裕击败。
2、东晋的北伐和北防
洛阳沦陷,中原丧于五胡之手时,南方有志之士皆欲北伐。
【祖逖北伐】(元帝时期):居于京口,率兵北上
【桓温北伐】(康帝、穆帝时期):①354年北伐,与前秦军队作战,一直打到长安,然前秦采用坚壁清野的策略,桓温没有及时补给,遂撤兵。②356年,从江陵出发,途径襄阳,进军洛阳,收复洛阳(40年后终于收回)。遂上书,迁都洛阳,并将南迁之北人全部迁徙至洛阳,以表平定五胡之心。③为增加功绩而取代晋朝,桓温再次北上进攻前秦,兵至前秦都城,然遭到慕容垂的阻击,大败而归,桓温的三次北伐也正式结束。
【淝水之战】
① 背景:373年,孝武帝司马曜即位,不久后桓温死;同时北方为前秦统一,苻坚率八十万人南侵。东晋内政虽乱作一团,但还是由谢氏家族承担起了天下安危之责。
② 过程:谢安派其侄谢玄在广陵组建谢府兵,史书号称”百战百胜“。383年,苻坚率兵南下,为谢玄所破。
(谢)玄等既破坚,有驿书至。(谢)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履齿之折。(谢安统筹全局,为淝水之战的胜利奠定基础,也为他本人赢得了崇高的声望和地位。)
周一良:南朝士大夫对于皇室禅代无动于衷,而对南方政权据守江南,与北方胡族政权相对峙,即保存汉族之正朔一事,则极为重视。
三、江左五朝的士族门阀
1、士族的文化性格
·士族的兴起:马克思主义史学重视经济和军事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但是社会和文化的因素也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我们将士族分为三类,即官僚、豪强和门阀世家,三者在一定的条件背景下相互转化。 兴起的原因:①东汉士族的继续发展;②文教破坏造成的学在家族;③政治动荡导致的统治集团封闭化; ④禅让式王朝更迭促进权势传承。
·士族的发展过程:先秦士人—两汉儒生—东汉名士—中古士族
·魏晋以下的士族出现了由儒入玄的过程,如【琅邪王氏】西晋王衍始由儒入玄,属中朝名士;【颖川颜氏】始于西晋庾峻子庾数,属中朝名士;【谯郡桓氏】始于桓,在江左“八达”之列;【陈那谢氏】始于谢舰,在江左“八达”之列。
* 欧洲中世纪的贵族多是拥兵自重式,而魏晋时期的士族往往必须先通过文化产生影响力,而后才在政治上、军事上获得权势。
* 田余庆:两晋时期。儒学家族如果不入玄风,就产生不了为世所知的名士,从而也不能继续维持其尊显的士族地位、东晋执政的门阀士族,其家庭在什么时候、以何人为代表、在多大程度上由儒入玄。史籍都班斑可考。
2、士族的任官特权
魏晋两朝权贵势力一脉相承,统治集团封闭化,身份化。
“周汉之道,以智役愚,台隶参差,用成等级,魏晋以来,以贵役贱,士庶之科,较然有辨。”
3、士族的门第婚
·侨姓士族联姻例
琅邪王导孙王鸡,娶陈郡谢万女
琅邪王瑜弟王瑕,娶陈郡谢安女
琅邪王僧达,娶陈郡谢景仁女
·吴姓士族联姻例
吴郡张隐妹,嫁会稽孔稚珠
吴郡陆慧晓,娶吴郡张岱女
吴郡陆叙,娶同郡张畅女
4、谱学与郡望
谱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大地发展起来了,如《十八州士族谱》、《百家谱》等。
于时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故官有世胄,谱有世官,贾氏、王氏谱学出焉。由是有谱局。史职皆具。——柳芳《氏族论》
5、士庶之辨与文武之辨
时人将士族之别吹嘘到了极限,甚至出现了“士庶之际,实自天隔”。此时士人、士大夫=士族。
第三讲 南朝皇权复兴与政治僵局
·陈寅恪在《东晋门阀政治》中对“门阀政治”与“士族政治”略加区别:
门阀政治,即士族和王权共同统治,这种情况仅在东晋时期发生;
南朝时期,主弱臣强的局面被改变,皇权又重新拥有了对官僚的统治。但此时仍是士族政治时期,士庶之辨、士族的任官特权、士族的婚嫁观念都还是保留着东晋门阀政治的特点。
·政治僵局:南朝时期的政治是逐渐萎靡、堕落的,相较北朝而言则更不堪一击,最后灭亡于北朝。
一、刘裕夺权:皇权的重振
1、刘裕与北府兵
1.1 北府兵
在永嘉南渡之前,流民多留滞在长江以北,即便过江也只是停于京口。
晋成帝时,内乱,北府兵镇压,遂迁驻于京口,成为关键的军事据点,拱卫建康。
徐州(北府)人多劲悍,桓温恒云:京口酒可饮,兵可用。——《晋书·郡超传》
404年刘裕与何无忌等在京口起兵,另一批北府军官刘毅、孟昶、刘道规在广陵起兵。桓玄逃江陵,兵败被杀安帝复位。刘裕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者。
1.2 刘裕的功绩
① 404年,平定桓玄叛乱
② 409年,伐南燕,破广固,擒慕容超,斩于建康。
③ 410年,破卢循
④ 416年,伐前秦,收复洛阳、长安,后秦主姚泓出降
⑤ 412年,朱龄石平蜀,灭成都王谯纵
·此为南朝疆域最大之时。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曹操之后第二功臣。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田余庆:“东晋一朝大事,几乎都与流民群有直接的或间接的关系......而刘裕的成功终归又是靠京口流民的力量。”
1.3 刘裕称帝
2、刘裕代晋
至412年,刘裕称帝已毫无异议,但他暂时并未就任,因为时有谶言:“昌明之后有二帝”。
418年,恭帝禅位,刘裕正式称帝,是为武帝,国号为宋,史称“刘宋”,年号永初。
3、元嘉之治及其终结
3.1 元嘉之治
宋武帝由于出身底层,深知底层百姓的疾苦。于是,自他掌权到称帝,推行了多项改革政策。422年,在位仅三年的宋武帝刘裕死后,长子刘义符即位,两年后,被辅政大臣徐羡之、傅亮、谢晦因“嬉戏失德”杀害,立刘裕三子宜都王刘义隆,史称宋文帝。
宋文帝继续实行宋武帝的治国方略,在位三十年间,励精图治,休养生息,发展生产,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开创东晋南北朝国力最为强盛的历史时期。经过宋武帝父子的努力,晋末以来“治纲大弛,权门并兼,强弱相凌,百姓流离,不得保其产业”的状况有所改善。史称其时:“三十年间,氓底蕃息,奉上供摇,止于岁赋。晨出暮归,自事而已。......民有所系,吏无苟得。家给人足,即事虽难,转死沟渠,于时可免。凡百户之多,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盖宋世之极盛也。”
3.2 元嘉之治的终结
3.2.1 仓皇北伐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顿.....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3.2.2 宋失淮北
二、宋齐的皇权
特点:南朝的皇权复兴
*孝建(宋孝武帝)、泰始(宋明帝),主威独运,官置百司,权不外假。——《宋书》
*田余庆:次等士族的势力业已转化为皇权,中枢和薄镇总是控制在皇室手里,门阀士族虽然还可能兴风浪于一时,形成政局的暂时反复,但是严格意义的门阀政治是确定不移地一去不返了。
1、武将执兵柄
一流门阀掌握大兵,指挥军事全局的情况几乎没有了。
·南朝寒门武将驰骋疆場、捍卫国土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士族重文轻武的风尚,对武将从政依然是沉重的压抑。还有一些武将家族沾染士族风习,转而习文,反而使家族衰落下去。
·南朝将才日益匮乏,竟至以北方降人为将帅,侯景围困台城时,守将羊侃原是北魏将领,羊侃战死,于是台城不守。王僧辨之父王神念是由北魏而降梁者,本姓乌丸氏,盖鲜卑人。
2、寒人掌机要
2.1表现
中书舍人虽地位低寒,但处理中书省中的实际事务,掌握政治实势。高门贵族多任中书郎、中书令,位高而不理事。
2.2原因
高门大族凭身份和门阀便能为大官,因此不屑于兢兢业业为国服务。
其时高门大族,门户已成,令仆三司,可安流平进,不屑竭智尽心,以邀思宠;且风流相尚,罕以物务关怀,人主遂不能箱以集事,于是不得不用寒人。人寒则希荣切而宣力勤,便于驱策,不觉倚之为心皙。——赵翼《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
2.3 问题:有才能而始终不能改变寒人的身份
魏晋以来,以贵役贱,士庶之科,较然有辨。......不然,则戴法兴与徐爱、阮佃夫辈,皆士大夫之选,岂得尚为恩俸耶? ——叶适《习学记言》
3、皇子镇要藩
西晋时期,各地重镇主要由宗王来镇守;
东晋时期,各地重镇由各地门阀来把持;
南朝时期,宗王势力再次回升:
南朝皇子以皇子封王,镇守荆、扬、徐江、雍等要,始自刘裕。刘裕下令:“京口要地,去都邑密迩,自非宗室近成,不得居之”;“荆州上流形胜,地广兵强,遗诏诸子次第诸子居之。”
门阀政治下,微弱的皇权禁生不了那种必须依附于皇权而行专擅的宦官、外威、宗室,孽生了也难于长期起重要作用。动乱的根源却较易来自士族中的权臣。 ——田余庆
东晋时期,各个藩王大乱于中国的各个地区,你得你得把他们全干死,然后你就牛逼了,哈哈哈哈哈哈哈
4、宗王政治与皇室相残
皇权重振后即扶植宗室,诸王再度成为政坛主角,这类似西晋,但很不同于东晋门阀政治,宗室相残,说明皇权仍不稳定。(饮鸩止渴)
赵翼:然则宋武九子、四十余孙、六七十曾孙,死于非命者十之七八,且无一有后于世......诛夷骨肉,惟恐不尽!
三、梁武帝其人
江左政权发展到南朝时,基本达到那个风雨飘摇时期的最盛。而梁武帝在位47年,其统治正好是我们剖析南朝历史,乃至江左政权的一个案例。
1、梁武帝前期政绩
2、梁武帝之宽纵与佞佛
2.1 宽纵官吏
萧宏:性爱钱,百万一聚,黄膀标之,千万一库,悬一紫标,如此三十余间。帝与伦卿屈指计见钱三亿余万,余屋购布绢丝绵漆密绘蜡朱沙黄属杂货,但见满库,不知多少帝始知非仗,大悦、谓日:“阿六,汝生活大可!”方更刷饮,至夜举烛而还。
“陛下为法,急于黎庶,缓于权贵,罔恤民之不存,而忧士之不禄......”
2.2 佞佛
梁武帝最初信道(其小名为练儿,练即练师之意,为道教术语)
2.2.1 舍身入佛:
天监三年(504)宣布由道入佛;
大通元年(527)舍身于同泰寺;
中大通元年(529)金身,公卿以钱一亿万奉赎;
太清元年(549)舍身,公卿以钱一亿万奉赎。
南京鸡鸣寺就是梁武帝舍身入佛之所之一。
2.2.2 以佛为正道
“大经中说道有九十六种,唯佛一道,是于正道;其余九十五种,名为邪道朕舍邪外,以事正内。诸佛如来!”
3、梁武帝北伐
l 天监四年(503)梁武帝北伐,用萧宏为帅,器械精新,军容甚盛,北人以为百年来有。萧宏临敌弃军,导致溃败,魏军追击,折兵 5万。
l 梁武帝相信魏降人之言。作浮山堰拦住淮水以灌寿阳,费时2年,用丁 20万,长9里,高20 丈。后淮水暴涨,浮山堰倒塌,声闻数百里。
l 北魏六镇起义,梁武帝派陈庆之送北魏宗室元颢入洛,欲在北魏扶植傀儡。陈庆之大小四十七战战无不胜,后遭尔朱荣反攻,全军覆灭,孤身逃回。从此梁武帝之北伐正式结束。
4、侯景之乱
萧武帝封侯景为河南王。
太清二年(548年)八月,侯景起兵寿阳,以立为帝,诱平北将军萧正德,正德以大船数十接侯景于采石渡江....次年三月,台城陷落。
侯景围困台城,周围宗王拥兵几十万却作壁上观,至此梁朝外盛内衰的弊病暴露无遗。侯景入建康后,幽闭孝武帝,孝武帝被饿死,时86岁。
梁武帝的统治特点:
·调和内部矛盾,使高门、寒士、旧族等各种势力利益均沾;
·通过玄佛文史、制礼作乐粉饰太平
四、南朝的没落
侯景立简文帝,自任相国(宇宙大将军;都督六合诸军士);
萧绎称帝于江陵,涨王僧讲击灭侯景;
襄阳萧警引西魏之军破江陵,形成后梁;
王僧辨,陈新先拥立梁敬帝萧方智;
陈霸先袭杀王僧辨,557 年自立为帝。
1、土豪酋帅的崛起
陈寅恪:盖此等豪酋,皆非汉末魏晋宋齐梁以来之三吴士族,而是江左土人,即魏伯起所谓巴蜀溪俚诸族,是等族类在此以前除少数例外,大抵为被压迫之下层民族,不得预闻南朝之大政及居社会高等地位者也。
土豪酋帅不似门阀士族,很快就衰落了
2、南朝的没落
及侯景之乱,皆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建康令王复性既儒雅,未尝乘骑,见马嘶喷陆梁,莫不震慑,乃谓人曰:“正是虎,何故为马平?”——《颜氏家训·涉务》
南朝衰落的表现:
士族门阀衰而不僵,其传统权势与文化风尚依然阻碍着政治变革;
寒人与武将被文化士族压抑,难以形成新兴政治力量;
吴姓士族地位上升,酋帅土豪参与政治角逐,但其政治号召力是很有限的
第四讲 民族冲突中的十六国更迭
东晋时期:王权政治的变态——北府兵夺取政权,政治的变态结束,皇权政治回归——北朝时期:中国政治从低谷回升。
南北政治体制和政治结构的变迁,是观察这段历史的重要角度。
一、北方少数族的内徙
1、少数族内徙
竺可桢: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这种寒冷继续下来,直到第三世纪后半叶,特别是公元 280-289 这十年间达到顶点。当时每年阴历四月降雪,估计那时的年平均温度比现在低 1-2℃......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2、徙戎论
邓艾:戎狱兽心,不以义亲。......芜胡与民同处者,宜以渐出之。 ——《三国志》
江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我狄志态不与华同......其怨恨之气毒于骨髓......
(大多数受到汉族官员和地主的压榨和剥削,因此少数民族对中原政权的怨恨之气是很重的。因此其论断也基本属实)
3、“五胡”
l 鲜卑、匈奴、羯、羌等为五胡时期的重要少数民族。
l 十六国也不全是少数民族政权,其中如前梁、北燕、北凉等都为汉人所建。
l 十六国史的三个阶段:
(1)刘汉、前赵和后赵的交替
(2)前秦、前燕的对立,及前秦统一北方
(3)淝水之战后北方的再度分裂,北魏的崛起
l 十六国分别为哪些?
五凉、四燕、三秦、二赵、成汉、夏
二、成汉、刘汉与前后赵
1、成汉建国
成汉:以成都为中心建立的国家,306年李雄(原为由益州起义的农民)称帝,国号“大成”,347年为东晋桓温所灭,凡44年。
成汉建国是十六国历史开始的标志,对西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汉与前赵
西晋陷入八王之乱,匈奴右贤王刘宣召刘渊回左国城,推之为大单于。
刘渊称“鼓行而乱晋,犹拉枯耳”。但为号召汉人,逐利用汉匈和亲“约为兄弟”,匈奴为“汉室之甥”之说,以继蜀为标榜:“兄亡弟绍,不亦可乎?”
304 年刘渊起兵称汉王,追尊汉高祖刘邦、世祖刘秀、昭烈帝刘备为“三祖”。
308年刘渊称帝。迁都平阳。
311年,刘聪即位,攻破西晋政权
汉的建立则彻底颠覆了西晋的政权。
刘渊、刘聪、刘粲相继;
靳准作乱,被刘曜、石勒所灭;
318 年刘曜称帝长安,建前赵;
石勒独立,319 年称赵王,据襄国;
石勒俘杀刘耀,330 年称帝,石虎迁都邺城;
石虎死,350 年再闵作乱,为前燕灭
3、后赵
石勒建立的政权
三、前秦与前燕的对立
1、前燕
鲜卑慕容家族(慕容皝)建立,370年被前秦所灭
2、前秦
氐族建立的政权,351年苻健称帝,370年前秦灭前燕,随后灭前凉、代国,夺得巴蜀、西域,北方再度统一。
3、前凉
汉人所建政权,长期和东晋保持联系,为苻坚所灭
四、淝水之战后的北方再分裂
1、苻坚统一的失败
苻坚时期的前秦基本统一北方,出现了短暂的南北两大统一政权的对抗,即前秦和东晋政权。
1.1 是否征战东晋
苻融和王猛属反对派:
王猛:晋虽僻处江南,然正朔相承,上下安和,臣没之后,愿勿以晋为图。鲜卑、西羌,我之仇敌,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
符融:晋未可灭,昭然甚明今劳师大举,恐无万全之功且臣之所忧,不止于此。陛下宠育鲜卑、羌、羯,布满畿甸,此画皆我之深仇。太子独与弱卒数万留守京师,臣惧有不虞之变生于腹心肘掖!
苻坚和上蹿下跳的好战分子属支持派
2、北方的再分裂
前秦的灭亡使北方再度分裂为后凉、北凉、南凉和西凉
北魏政权建立后东征西伐,最终使北方地区再归统一,十六国史结束(好欸!!!!)
五、十六国的政治动向
北朝是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出口
1、民族冲突与政治变态
1.1 民族冲突和仇视,在国家政策上表现为各司其职等:
后赵号胡人为“国人",汉人为“赵人”或“晋人";
南凉:不如处晋民于城郭,劝课农桑以供资储。帅国人以习战射。
南凉尉肃:殿下不若聚国人守城内,肃等率音人拒战于外
北魏太武帝: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氏羌。.....卿若杀之,无所不利
1.2 政治变态
皇权的衰落
2、君权、法制和文教
2.1皇权:
东晋皇权低落、“王与马共天下”之时,北方汉赵的军事专制,却明显趋于强化。
2.2 法制
北朝的法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成为唐律的来源;而南朝的法律则几乎没有进步
北朝法律的发达是以君主的重视为基础的。同时,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也是始于石勒时期。
l 后赵石勒设律学祭酒,制定《辛亥制度》五千文;
l 前秦王猛明刑峻法,苻坚称“今吾始知天下之有法也,天子之为尊也”
l 后秦姚兴立律学于长安,召郡县散吏以授之,其通明者,还郡县论决刑狱。听断疑欲,于时号无冤滞。
吕思勉:(后秦姚兴)其重视法学,转非中国之主所能逮也。
2.3 文教
前赵刘曜:立学,学生千五百人;
后赵石勒:设太学,教将佐子弟三百人;各郡学校设博士,弟子百五十人;
前燕慕容皝:设东库,学徒至千余人;
前秦苻坚:月临太学考诸生,诸生竞劝;
后秦姚兴:使儒者教授长安,诸生自远方至者万数千人。
南燕慕容德:太学生二百人,亲临策试;
西凉李玄盛:有高门生五百人
李慈铭:或豪临讲试,或建坛宫中,虽旦夕小朝,兵戈云扰,而文教之盛,转胜江东......
思考:中国中世纪和西欧中世纪的区别——基于北朝时期各君主与蛮族王国对文教态度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