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农民工很丢人吗?

任何一个时代,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在宏观名义上给予一个社会底层群体很高荣誉的,其实这个群体的日子不会那么光鲜。
古代社会重农。

自商鞅变法以后,历朝历代,在国家政策上都采取了重农的政策。

每逢春播的时候,皇帝还会带头,在臣民面前表演耕田。
用现在的话来说,也就是摆拍。

那么,皇帝,朝堂上的大臣这些人,真的清楚农民的日子过得如何吗?真的感同身受的理解农民的辛苦吗?
没有,他们只有一个概念,农民种出粮食,所以要重农。至于农民的日子苦不苦,他们并没有太过于在乎。

历史学家常常吹嘘的中国封建时代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据不少人考证,所谓康乾盛世下的中国农民,得益于红薯、土豆等高产农作物的推广,勉强有一口饭吃。
饿不死人,没有大规模的流民,古代的皇帝、大臣都敢弹冠相庆,不断制造祥瑞,迎接盛世的到来。
这才有民间“康熙康熙,吃糠喝稀”说法。

古代农民的日子苦,但他们的社会地位却相对较高。
士农工商,农民排在士的后面。
为了限制商人,古代王朝还会出台政策,限制商人的服饰,甚至不允许他们考科举。
一个单纯的农民和地方首富走在一起,可能会觉得:“虽然我穷,别看对方是首富,但我社会地位比他高。”
这就是得了面子,失了里子。
越是社会底层,日子越是艰难。这种艰难,不会因为上层人士给予荣誉的高帽子,而得到任何改变。
荣誉拿了一大堆,仍然住着破破烂烂的房子,兜里拮据得不行,拿不出三五个铜子,这样的人可能是宣传的好样板。
但在明白人的眼里,却不愿意过这样的日子。
现代社会,特别是中国基建发力,房地产行业大发展的时代,农民工群体付出了他们的青春,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他们的汗水。

农民工作为一个群体,收获了社会荣誉,媒体以优美的文笔报道,晚会的主持人以动情的口吻介绍着他们的事迹。

可作为农民工个体的一员,心里面却不会有任何自豪的感觉。
如果一个农民工嘴里啃着馒头,以自豪的口吻,对着别人讲道:“你们看,这多漂亮的高楼大厦,我参与建设的。”

别人可能有多远走多远,即便认识的人,也会表现得跟这个人不熟。
很多年轻人,也就是社会上常说的农二代们,会在心里面有一个疑惑:父亲是农民工很丢人吗?
其实,大部分的农民工父亲,永远值得子女骄傲。
农民工的日子很苦,可大部分身为农民工的父亲,他们辛苦赚到的钱,花到了谁的身上呢?
大部分都花到了子女的身上。
农民工子女争气一些,读书认真,高考考得好,拿到一所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即便父亲是农民工,也会供孩子读完大学。
农民工作为一个群体,相对于古代来说,或者相对于前些年来说,日子变得好了许多,国家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也严厉打击。
只是农民工作为社会的底层群体,就别想有那么高的社会地位了。
记得有部黑帮电影,里面黑帮老大的一位子女说了一句话,多少有一些启发:“我的父亲经营着的生意,我在道德上觉得羞耻。但我的父亲给了母亲,还有几个子女优渥的生活,我从小到大又觉得很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