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努力就是内卷?一条被误解的道路。双减真的对内卷有效吗?

2022-01-26 22:49 作者:花生虽小  | 我要投稿

在教育竞争日渐激烈的当下,“内卷”一词在教育领域被广泛运用。这本身是一件好事,有助于抵制教育的过度竞争和无意义内耗。但曾几何时,似乎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只要有人努力学习,就会被一些人称为“内卷”。

那么问题来了,难道个人努力=内卷?

很明显不是,关于内卷的含义,很多人都做过解释了,我在这里就不做赘述,仅仅大致解释一下。简单的来说内卷指的是一个人努力变强了之后,其他人为了与其争抢有限的资源,也被迫开始努力变强,倒逼先努力的人更加努力,陷入恶性循环,造成努力的通货膨胀与贬值,进入恶性竞争。是一种非自愿的状态。

而个人努力除了在某些情况之下是出于外来的迫使之外,在很多时候是自愿的行为。

如果一个人的努力是完全自愿的行为,而不是被父母学校等外在压力所迫使的话用内卷来形容似乎不太恰当。

事实上,我们不能为了抵制内卷而剥夺想努力的人努力的权利。

根据我个人的看法,理想状态下的教育状态应该是一种“良性竞争”的状态,简单的来说,就是想努力学的人有努力的权利,不想努力学的人有不努力的权利。

内卷其实就是剥夺了不想努力的人不努力的权利。根据我个人的看法,这就是内卷与良性竞争的区别。

如果剥夺了想努力的人努力的权利,则会造成全体的躺平摆烂,这也是一种不好的状态。

以上的内卷和躺平摆烂都是两个极端,而良性竞争则是处于这两者之间的中庸之道。只是这种道路经常被与内卷混为一谈,就像上文中自愿的个人努力一样。



那么如何实现这种良性竞争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内卷根本上是由教育就业体系的缺陷所造成的,一个衡水中学虽然大大推进了内卷的进程,但不可能起完全决定作用。

根据我个人的理解,造成内卷的原因是

1.相比庞大的考生人数,教育资源显得过少。

2.相比庞大的就业人数,能满足较高生活需求的高收入就业岗位较少

于是全社会普遍发现,相比现在学习上的付出,刻苦学习在以后所能带来的回报更多,于是人们为了以后的生计都开始被迫内卷。

内卷:学习上的付出<以后的回报

而假设一下,如果相比现在学习上的付出,刻苦学习在以后所能带来的回报更少,那么基本上没人会努力,毕竟没人会去做这种亏本事,就会带来一种全体躺平的状态。有点类似于一些发达国家过高福利所带来的普遍懒惰。

躺平:学习上的付出>以后的回报

那么良性竞争作为一种中庸之道,就要让现在学习上的付出等于刻苦学习在以后所带来回报。这么一来,既然付出等于回报,有些人就会选择在学习时代过的辛苦一些,在以后过得更舒服一些;有些人就会选择在学习时代过的舒服一些,在以后过的相对辛苦一些。不管怎样过,付出都等于回报,那样自然就不会产生内卷。

良性竞争:学习上的付出=以后的回报

但问题在于这种良性竞争状态只是一种理想状态,想要达到这种状态,彻底消除内卷,需要整个教育就业体系的优化,而这一切需要长远的过程,可能在几十年内才会得到彻底解决。



至于双减,首先这个政策主要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虽然也有一些措施涉及到了高中,但总体上对作为内卷主体的高中影响力不大。


而且双减是以行政强制力作为保障的,实施效率自然不能达到百分之一百,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人们总会找到偷偷卷的方法。除此之外,监管力度不平衡也是一个大问题。总体上来讲,对大城市的监管力度大于郊区和小城市,导致有些学校积极响应,而有些天高双减远的则依然在卷。同时,虽然培训班大课被取缔了,但有钱人的家教一对一则难以控制。于是就会导致响应政策的学生,被还在继续卷的人在高考上爆杀。

双减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内卷,但无法根治内卷。

以上皆为我个人的一些小想法,理性讨论,不喜勿喷。


努力就是内卷?一条被误解的道路。双减真的对内卷有效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