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高考结束:家长一定要警惕孩子这4种考后状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作者丨宋涵静原创丨心悦如海心理(ID:xinyueruhai)
有一种心情,叫“高考结束了”。
昨天,随着最后一门考试科目的铃声响起,2023年高考落下帷幕。
无论是身边人还是朋友圈,都洋溢着一种喜悦之情。
但孩子的考试虽然结束了,可作为家长,这段陪伴之旅还不能停下来。因为孩子们的考后状态也很关键。
你可能会觉得:都考完,尘埃落定了,什么状态还重要吗?
相当重要!
考生的考后心态,关乎到他们下一个人生阶段是否能顺利衔接。
今天的内容,家有考生的家长都要好好了解。


刚结束考试的孩子,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和感受。
比如有的人觉得自己考得不错,在当下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或者感觉终于考完了,打算好好放松一下,这些都是在考后的正常状态。
可有正常,也自然有反常的状态会出现。
比如有的人一开始还挺开心的,可过不了几天,他就变得焦虑,担心自己的成绩,吃不香睡不好,这就是反常的状态。
一般来说,孩子考后可能会出现4类不良考后状态。
一、放纵无节制的状态。
这类孩子一考完,就会迫不及待地扔下书包,去聚会去通宵上网。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终于解放了,想要好好地放纵一下。
但因为没有了约束,他们很容易“纵欲过度”。
我在咨询曾经遇到过这类孩子。
他们在考后的生活作息颠倒,最终严重影响了自己的身心健康。

二、茫然无聊的状态。
很多人都会计划考完试要庆祝。可到考试结束那一刻,不少人就会突然感到一种空虚和怅然若失。
比如常见的一种情况:他会感到这一切结束了,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干嘛。
这种状态和他们突然失去了高考这个目标有关。
三、紧张焦虑的状态。
有的孩子在考试结束后会变得更加焦虑不安。
比如他们会因为担心自己的表现,担心自己的成绩达不到预期而茶饭不思。而且这种状态一般会持续到成绩公布的那一刻。

四、悲观自责的状态
这类孩子会为自己的表现感到失落沮丧,甚至觉得自己的人生完了。
如果孩子出现这样的状态,家长要特别关注。
在一些咨询案例中,一些孩子可能会因此做出偏激的举动,危害到自己的生命安全。
这4种不同的状态,都是考后容易出现的考后心态。
这些情况如果持续没有得到缓解,很容易引发青少年的心理情绪问题。
比如焦虑症状:在咨询中有的孩子因为考后的持续焦虑不安,会表现出心悸、出汗、恶心,呼吸急促或者手脚发抖这类躯体症状。
更严重的,他们会由于持续沮丧,引发抑郁情绪。

除此之外,茫然无聊的状态一旦持续,会让一些孩子失去生活的意义。
因为不用复习,他不知道自己要干嘛,就沉迷游戏。甚至在游戏里也找不到意义,他也许就会选择轻生。
因此,每年中高考结束之后,都是医院的精神心理科最严阵以待的时候。
因为那段时间里,因为考后出现各种心理情绪困扰前去求助的孩子会几何级增加。
所以,这段时间一定要多留意他们的表现。如果发现孩子在考后的情绪状态和这几种情况对上了号,一定要尽早干预,避免更严重问题的产生。

那具体可以做些什么去干预呢?
首先是应对第一类不良状态——考后放纵无节制。
这类情况在考生群体里占据的比例很大。
他们认为苦日子熬到头了,得狠狠弥补自己这几年来的艰苦。
于是会出现一种报复性放纵的心态。比如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骤增,无节制地聚会,甚至酗酒等等。
其实,这和心理学里“情绪调节”相关。
考后的报复性放纵,是一种情绪调节:通过大量的游戏、聚会来疏解备考过程中积压的负面情绪,从而得到短暂的满足感。
但是,这种调节往往不是基于实际需求的,是一种过度的调整。
因此,家长要引导他们修正恰当合适的情绪调节方式。
比如参与到孩子的减压放松计划,陪他打打球,进行一些户外亲子活动等等。协助他们放松之余,保证他们的作息处于一个相对健康的状态。

第二类状态,当孩子考后感觉茫然,家长一定要注意。
如果孩子考后终日处于一种虚无的,无所适从的状态,那么他们会很容易被空心病盯上。
空心病不是一种医学上存在的心理疾病,而是一种心理学现象。
这类孩子会觉得很孤独,很无望,也变得缺乏对生活的热情和动力。这种状态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的影响,比如抑郁,或者一些自杀念头的产生。
所以,如果你发现孩子在考后无所事事,或者整天昏睡,整个人像泄气了一样,一定要尽快协助他尽快调整过来。
比如,你要协助他确定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
可以让他提前规划一下自己的大学生活。又或者引导他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等等。
启发他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找到自己想要追求的东西,并为之付出努力。
其次,你要协助他培养他自己的爱好。
培养兴趣爱好可以让人更加充实、快乐,从而缓解空虚感。
你可以带着他一起尝试些新的事物,给他一些挑战自己的机会,不断丰富他的生活经验。
亲子双方也能在过程中更了解彼此,亲子关系的连接感也会提高。
最后,是寻求专业帮助。如果你发现以上的方式都做了,但孩子的状态还是很差,那这时你需要的是专业人士的帮助。
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孩子探索空虚感背后的原因,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让他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

第三类情况,当孩子考后紧张焦虑。
这是一种患得患失的状态,容易出现在平时成绩还不错的孩子身上。
他们对自己的期待值往往比较高,所以在等待放榜的日子会由于不确定性变得焦虑。
那对于这类孩子,你要记住一句话:家长是一个家庭的情绪稳定剂。
父母的态度对他们心态的影响非常大,有时甚至远超过成绩本身。无论是考前,考中甚至考后,孩子都需要有你在。
因此,如果孩子太过紧张焦虑了,你一定要充当好他的情绪避风港。
当他感受到你的关怀,你的不焦虑。那他也才更容易缓解这种过度焦虑的状态。
第四种情况,孩子考后悲观自责。
对这类孩子,一定要谨慎谨慎再谨慎。
因为他们会变得比一般情况下敏感,如果家长刺激到他们,那争吵就在所难免了,严重的情况甚至会引起他们轻生的念头。
这时,你的角色是陪伴者。
不要给他批评或者指责,去陪伴他们走出情绪的低谷。


除了这几种心态的调整,即使孩子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也可以让他尝试做2件事。
第一件事,看见初心。
一般孩子在学习的情境里面会有两种成就目标,它们分别是学习目标和表现目标。
前者是为了掌握知识而学习,后者则是为了战胜他人而学习。
这两种目标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在表现目标的支配下,个体战胜了他人就会产生成就感,可一旦失败,他就会否定自身的价值,并且回避接下来的挑战。
而对于学习目标取向的人来说,无论是否遇到困难,他们都会敢于尝试,积极挑战自己,不畏惧失败。
可以让孩子去思考,他们学习是为了什么目标。
帮助他们重新看到自己学习的初心,会让他们对自己下一个阶段的人生更有动力。

第二件事,是你要看见自己的优势。
社会心理学会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比如孩子可能不善于空间想象,但却对艺术有独到的见解。
我们每个人都天然拥有富足的资源与能力,只是缺乏一双发现自己的眼睛。
高考后,孩子将经历一个没有学业压力的假期。我们不妨鼓励他利用好这个假期,尝试发现自己的优势。
能够发现自己的长处,并有意识地运用它,是人生一种宝贵的能力。

今年高考结束了,祝各位考生都能通过努力,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
与此同时,家长不能因为考试结束就掉以轻心,因为考试虽然结束,但不意味着孩子的情绪困扰就此戛然而止。
面对孩子考后的各种情绪,我们一定要妥善处理。
更重要的,是意识到这个假期不只是用来放松,同时还是为下一个人生阶段准备的过渡期。
比如,孩子的独立能力、他们的金钱观、人生规划等等,都需要做好准备。
因为在未来,会有更多的机遇和挑战等待着他们。
只有做好准备,他才能在机会到来的时候抓得更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