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尸世界的序幕
当今热门影视题材中的两大热门一个在天上(星际太空片),一个在地下,在地下的正是丧尸片.
丧尸英文单词为"Zombie"最早记录于1819年,诗人Robert Southey在巴西历史上以“zombi”的形式记录.早期的"Zombie"并不是丧尸而是僵尸(还魂尸)更为准确,《牛津英语词典》给出了这个词的起源是西非,并将其与刚果词nzambi(god)和zumbi或nzumbi(fetish)进行了比较.1903年的一本《Kimbundu-to-Portuguese》词典将相关单词"nzumbi"定义为灵魂,而后来的一本《Kimbundu–Portuguese》词典将其定义为“在地球上游荡来折磨活人的灵魂”. W.B.Seabrook的《魔法岛》(the Magic Island,1929)是西方文化最早展示voodoo(巫毒)僵尸概念的书籍之一.

第一部关于"Zombie"的电影是《白色僵尸(White Zombie)》.《白色僵尸》是一部1932年的美国前代恐怖电影,由Edward Halperin独立制作,Victor Halperin执导.Garnett Weston(故事和对话)根据William Seabrook的《魔法岛》(The Magic Island)改编的剧本,讲述了一名年轻女子在邪恶的巫毒教大师手中变成僵尸的故事.Bela Lugosi饰演僵尸大师“谋杀”Legendre,Madge Bellamy作为他的受害者出现.

《白色僵尸》的大部分都是在环球影城拍摄的,借用了那个时代其他恐怖电影中的许多道具和场景.这部电影在纽约开场,反响不大,评论家批评这部电影的过度故事和软弱的演技.虽然这部电影作为一部独立电影获得了可观的经济利润,但事实证明,它不如当时的其他恐怖电影那么受欢迎.


丧尸与僵尸有本质的不同,丧尸一般是由活人直接转化,而僵尸必须是由死人转化.僵尸怕光,丧尸不怕.丧尸移动较慢(随着改良版丧尸的出现,丧尸也学会了奔跑),僵尸移动快,看到活人血肉时,速度极快,对新鲜血肉有极其的渴望性.丧尸与僵尸的攻击性极强,都针对活着的生物,且在其身上都含有大量致命病毒,会将生物转化为同类.
我是传奇(I Am Legend)
《我是传奇》(I Am Legend)是美国作家Richard Matheson于1954年创作的一部后世界末日恐怖小说,对僵尸和吸血鬼文学的现代发展以及普及世界末日因疾病而引起的概念产生了影响.这部小说大获成功,并被改编成电影《地球上最后一个人》(1964年)、《欧米茄人》(1971年)和《我是传奇》(2007年).这也是George A. Romero的《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1968)的灵感来源.

虽然Richard Matheson在他的小说中称袭击者为“吸血鬼”,尽管他们的病情是通过血液中的细菌传播的,而大蒜可以有效杀死该细菌菌株,但他们与John William Polidori及其继任者开发的吸血鬼之间几乎没有相似之处,他们直接来自哥特式小说传统.在《我是传奇》中,“吸血鬼”与僵尸有更多的相似之处,小说影响了僵尸类型,普及了世界僵尸启示录的概念.虽然这个想法现在已经变得司空见惯,但吸血鬼或僵尸的科学起源在当时写作时是相当原始的.
僵尸三部曲
1968年,George A. Romero的《活死人之夜》横空出世,把丧尸从巫毒教的摆布下解脱,正式开创了丧尸片这个恐怖电影类型.更重要的是,罗梅罗已发掘出丧尸身上的社会批判意义,该片有对国家暴力机器和种族主义的嘲讽.该片讲述了因为各种原因偶然住进一间偏远废弃的农庄的七个男女,为了生存和数不尽的活死人做斗争的故事.

1978年,George A. Romero执导的《活死人黎明》,成为70年代初的经典.同时该片还改变了自二三十年代开始盛行的B级怪物电影的游戏规则,使得丧尸成为了代表近代恐怖电影的新宠儿.

1985年,George A. Romero的《丧尸出笼》,包括前两部曲奠定了日后丧尸电影的固定模式,即“丧尸五大定律”:丧尸因不明原因死而复生,完全依靠本能活动,没有意识和思考能力;丧尸为了找寻活人的人肉而袭击人类;被丧尸咬到的人也会变成丧尸;丧尸不会死亡,只有破坏其大脑或者烧毁它才能消灭它;丧尸成群结队缓慢前进,力量也不强大,但却给人造成恐惧与压迫.
《丧尸出笼》、《活死人之夜》、《活死人黎明》共同构成了George A. Romero的“僵尸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