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为什么得到了自由,却不愿学习了?

2020-02-21 17:35 作者:四夕立日白  | 我要投稿

摘自日记。一个大一同学的学习杂谈。大一正是这样一个拥有“人生中最宝贵的悠闲和最开放的大脑”的时期,但是,“为什么抵达了梦寐以求的自由学习阶段,却效率低下,无法获得追求真理的幸福呢?”

以下原文。

总觉寒假在家,很少有专注的学习,很难集中注意力很长时间,为什么下午,又到了无所事事的阶段了呢?

总的看来,我的寒假似乎并不是一无所获,我学了不少内容,且不论学的好不好,至少是学了这么多:一整本的宏观经济学原理,也许是走马观花地过了一遍,但要问及里面的某个原理或是定义,我想,依其中严密的逻辑性,我是可以复述出来的。本来想着开启经济调研,到了2天后的今天却迟迟未动。——原因大概是不知从何开始。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譬如将问题分解成简单问题、花一定时间想想该如何开始、把经济调研转化成具体问题:模仿书中的某个内容,确定调研的具体项目。然而似乎总会有那么一股力量,慢慢悠悠软软绵绵的,令我失去了继续进行的欲望。我知道,将目标具象化,把问题变简单,对自己进行激励,甚至是站起来活动活动,都可以令继续进行的欲望稍微强烈一点,然而那股什么力量,似乎聪明地掐断了令欲望强烈的方法——没有意义和浪费时间,总能成为拒绝行动的借口。这是多么绝妙的借口啊!如果试图反驳,需要考量做这件事的具体意义,但没有做之前,真的很难确定意义为何;若要反驳浪费时间,则要考虑的是机会成本——如果我做一件别的事情,是不是能够收获更多。这不仅涉及了千千万万“别的事情”,更是涉及了对这么多“别的事情”意义的考量。明明深知自己考虑不清,却又不甘心不假思索地继续进行原来的事情。真的,就连手边已有的几本书,任挑一本,所代表的机会成本,都令人考虑的焦头烂额。更糟糕的是,最近了解了一点点休谟的哲学,开始相信理性是感情的附属——人不就是图个爽么?做什么事情,最终都是要自己开心,无论多么高尚,最终的最终,都指向的是情感与精神,人类的福祉、小家的幸福、自己的兴趣,不仅是实现目标后一定是精神上的舒适,就连在实现目标的途中,尽管人们明白可能会忍受一些痛苦,但由于长远的考虑,目的仍旧是最终的精神欢愉,若是能尽情享受过程,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了。因此在考量是否学习这个内容时,我还不得不考虑精神方面:我学它是否能获得快乐,现在是否想要学它。可人的精神又受到各种环境的影响,受到各种各样思想的暗示,因此在学习之前,思想所提供的“我学这个会觉得快乐还是痛苦”这样的预设,是极不准确的。可又有个什么墨菲定律,假如有一件坏事可能发生,那它肯定会发生,当我的预设的确感到学这个不快乐时,真的进行下去时,多半是不快乐的。因为——若预设是快乐,诚然不会有任何问题,直接去学便是,问题乃是碰到不快乐的预设,此时唯唯诺诺的纠结心境,加之很可能导致不快乐预设的糟糕环境,就真的促成了预设的不快乐。从这个角度看,预设似乎还是挺有参考价值。因此想要学习的时候,常常会先考虑快不快乐,很容易的,预设是不那么快乐,既然不快乐,我干嘛要学呢?是不是因为它可以带来巨大的长远利益和价值?接着便陷入了一系列考虑的迷宫中,想着想着,思维便觉出阻力,学习的欲望进一步降低,预设的不快乐进一步增强,逐渐陷入恶性循环,最终,可能最初所考虑的,学这个东西的宏大意义,便也消失不见。众所周知,宏大的意义通常虚无缥缈,它很少有具体的量化目标,譬如拯救人理,如何拯救?怎样消除特异点?需要打几个boss?实力对比?记得一次藤丸立香不听医生,采取了一次孤注一掷的行动后,医生说,尽管结果是好的,但不按照迦勒底的严格指示,是非常冒险的行为。我实在不明白,迦勒底能给出多么靠谱的指导,多么量化的目标,分析敌我实力,判断能否战斗胜利?迦勒底连后续的发展都无从得知,仅凭一腔热血,一个虚无缥缈的目标,我要拯救人理!的藤丸立香,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竟然完成了如此壮举。(语出fate grand order,动画党孤陋寡闻,若有不对,烦请指正)局限于人的感性,宏大的意义也很容易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像“拯救人理”这般至高的宏大意义,我想是可以帮助他们克服战斗的痛苦,然而一些高不成低不就的宏大意义,例如学一学经济学,以便自己能够了解世界是如何运转的,现在我就是不爽了,我才不管你世界是如何运转呢!首先,在深度和广度都没有保证的前提下,简单了解了世界如何运转,没有任何作用,不能用来挣钱,不能拿它换取考试分数,就连向同伴吹嘘时,也很有可能忘记定义。这个宏大意义,瞬间分崩离析。我想了想,为什么高考时,能够专注学习那么久,重复一遍又一遍无趣的知识点,却甚至感觉充实,明白了一个遗漏的知识点,竟然感到非常高兴?首先,我们的目的十分单纯:考一个好分数,上一个好大学。这个效率太高了,只要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学习上,就能实现效率最大化,因为此时根本不用考虑什么机会成本,学习的效率最高,高考多几分,大学就能上一个档次,今后的人生便也名义上要前景更为远大。因此没有什么迟疑,没有什么纠结,学习便是。当给你很少的选择时,甚至做起事来比有众多选择时更快乐。至少没有那么多繁复的思考,减少学习的欲望。而复习高考本身,又很容易激起学习的欲望,复习是一个反馈极快的过程,考一次试、搞明白一个知识点,很容易就形成了正反馈——我变强了!我高考能考更高的分数了!我的前途更加光明了!这近乎迷信的正反馈,令人在高考体系中享受而又浑然不知。(当然,许多同学可能不同意,考到低分会感到受挫,但那么多调整心态的办法,还是很容易克服短期失利的。班主任曾言,“高考是人生中最简单的事”,高考结束后不出一年,我便有所体会(算不上深有体会),毕竟在高考阶段,还用高考的单纯性和简单性鼓励自己,只用学习便是)第三,则是环境。班主任再次曾言:“你们一生中,这么多人,在同一间教室,为了同一个目标不顾一切的努力,只有这一次了,以后这样的机会,很难很难……”周围不仅仅是紧绷的环境让你不得不快马加鞭注重效率地一个劲学习,人们对高考的认可,对成绩的认可,让你也不得不认同成绩的价值,就像人们赋予不值钱纸片价值以创造货币一样,高考分数就是衡量高三学生的标准,人人都相信,它就有价值。这样的价值,进一步增强了正反馈,增加了学习的欲望。“功利”是可以提升学习欲望的。利用好“功利”干想要做的事情,也许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但高考必然是你不情我不愿的单程票,既不能回去,也不想回去。我本以为自己是不受“功利”、“肤浅目标”、“环境”影响的天才少年,然而我果然还是拥有人类共有的本性,这些东西必然会对我产生影响。又到了艰难抉择的时刻,我究竟是利用这些本能,让自己得以专心学习,还是做可能失败的尝试,克服这些本能?世界这么大,我终究不会返回应试时代,终究也不愿回到应试时代,然而当自己终于抵达梦寐以求的自由之时,自由其宏大与错综复杂,令我迷失方向。


为什么得到了自由,却不愿学习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