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风暴:德国军队和1941-1943年的苏德战争——1 风暴前传
1.风暴前传 重建德国军队:从凡尔赛条约到法国沦陷,1919年到1940年6月。
尽管普鲁士战略家擅长主动进攻和伟大胜利,但他们不知道交通线的重要性。他们是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没有在混乱前线和后方之间及时建立生命线。
- Ferenc Vlasits 1864年第二次石勒苏益格战争期间的奥地利观察家。
与普遍认识相反,苏德战争并不是德国军队补充人员和装备困难的原因,1941到1945年的战争只是加剧了德军后勤摇摇欲坠的情况。德国军队早期取得的巨大胜利往往会掩盖这样一个事实,德国战争机器是通过各个互相竞争,甚至互相冲突的个人,组织重新武装起来的。实际上,由于军队部门和工业部门之间互相争夺资源,德国军队人力和装备短缺的弱点在1939年早期军事行动中已经显示出来了。这些竞争贯穿整个战争,但通过德国早期的快速胜利,人员和装备损失维持在了可控范围内。
一战失败后,凡尔赛条约的条款限制了战后德国军队的规模和能力。1921年1月,新的国防军人数被限制在十万人,其中军官人数为四千。为了防止(德国军队)通过交替服役储备人力,军队只能由服役12年的志愿军人,和服役25年的军官组成。普鲁士军事改革的精华,伟大的总参谋部和普鲁士军事学院被关闭了,后备军也被完全禁止。战后的德国军队禁止拥有坦克,飞机,化学武器,高射炮和重型野战炮。胜利者们组建了军控委员会,确保德国军队只包括七个步兵师和三个骑兵师,装备不超过十万两千支步枪和卡宾枪,1926挺机枪,204门77mm和84门105mm野战炮,252门迫击炮。为了维护德国的安全和稳定,新的国防军允许拥有105辆武装车辆,德国警察则被允许拥有150辆。为了防止德国军队在未来提高装备水平,发展现代武器,德国的军工企业(如克虏伯和莱茵金属)的规模和产量,特别是在航空器方面得到了严格限制。
从一开始,德国政府,工业和国防军的领导人们就尽可能的绕过这些限制条款。在1926年到1932年间,为了给未来空军再武装建立基础,德国交通部门为各个德国航空企业提供了三点二亿RM的补助。更隐秘的是,从1925年起,德国国防军每年花费一千万RM训练机组人员和发展飞行器。通过1922年和苏联秘密签订的拉帕洛条约,国防军得以通过在俄国境内建立的一系列训练设施来维持一定的专业水平,实验诸如坦克和飞机这样的现代武器。德国政治领导人通过在国会伪装拨款来支持这些项目。官方数据显示,德国国防预算从1924年的4.09亿RM增长到了1928-1929年的8.27亿RM。
1.风暴前传 重建德国军队:从凡尔赛条约到法国沦陷,1919到1940年6月。
尽管普鲁士战略家擅长主动,突然进攻和伟大胜利,但他们不知道交通线的重要性。他们是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没有在混乱前线和后方之间及时建立生命线。
- Ferenc Vlasits
1864年第二次石勒苏益格战争期间的奥地利观察家。
与普遍认识相反,苏德战争并不是德国军队补充人员和装备困难的原因,1941到1945年的战争只是加剧了德军后勤摇摇欲坠的情况。德国军队早期取得的巨大胜利往往会掩盖这样一个事实,德国战争机器是通过各个互相竞争,甚至互相冲突的个人,组织重新武装起来的。实际上,由于军队部门和工业部门之间互相争夺资源,德国军队人力和装备短缺的弱点在1939年早期军事行动中已经显示出来了。这些竞争贯穿整个战争,但通过德国早期的快速胜利,人员和装备损失维持在了可控范围内。
一战失败后,凡尔赛条约的条款限制了战后德国军队的规模和能力。1921年1月,新的国防军人数被限制在十万人,其中军官人数为四千。为了防止(德国军队)通过交替服役储备人力,军队只能由服役12年的志愿军人,和服役25年的军官组成。普鲁士军事改革的精华,伟大的总参谋部和普鲁士军事学院被关闭了,后备军也被完全禁止。战后的德国军队禁止拥有坦克,飞机,化学武器,高射炮和重型野战炮。胜利者们组建了军控委员会,确保德国军队只包括七个步兵师和三个骑兵师,装备不超过十万两千支步枪和卡宾枪,1926挺机枪,204门77mm和84门105mm野战炮,252门迫击炮。为了维护德国的安全和稳定,新的国防军允许拥有105辆武装车辆,德国警察则被允许拥有150辆。为了防止德国军队在未来提高装备水平,发展现代武器,德国的军工企业(如克虏伯和莱茵金属)的规模和产量,特别是在航空器方面得到了严格限制。
从一开始,德国政府,工业和国防军的领导人们就尽可能的绕过这些限制条款。在1926年到1932年间,为了给未来空军再武装建立基础,德国交通部门为各个德国航空企业提供了三点二亿RM的补助。更隐秘的是,从1925年起,德国国防军每年花费一千万RM训练机组人员和发展飞行器。通过1922年和苏联秘密签订的拉帕洛条约,国防军得以通过在俄国境内建立的一系列训练设施来维持一定的专业水平,实验诸如坦克和飞机这样的现代武器。德国政治领导人通过在国会伪装拨款来支持这些项目。官方数据显示,德国国防预算从1924年的4.09亿RM增长到了1928-1929年的8.27亿RM。
鉴于大量但未知的额外融资是秘密通过私人和商业企业进行的,因此很难量化这些资金的规模。无论如何,1927年2月,国防军司令威廉姆 海耶在一次内阁会议中报告已经秘密储备了350000把步枪,12000挺轻重机枪,400门迫击炮,以及600门轻型野战炮,75门重型野战炮。同样,到1933年,俄罗斯利佩茨克的训练设施为德国国防军提供了120名战斗机飞行员和100名观察员,另有300名机组人员在德国接受了训练。估计在德国空军再武装过程中,在1925到1933年间在人员训练和飞行器发展上花费了1亿RM(相当于两千四百万美元),另外在工业基础设施上花费了七千万RM(相当于1650万美元),作为对比,在这段时间里法国人在军事,民用和殖民地航空业上大约花费了一亿两千万FFr(相当于四千九百万美元)。这些数据清楚的显示德国不可能拥有真正的空军,德国国防军也没有为大战做好准备。尽管如此,未来德国空军的基础已经奠定,德国军队拥有大量的装备储备,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上台后)德国的重整努力肯定不是从零开始的。没有储备足量的受训后备军事人员对德国未来军事力量意义重大。凡尔赛条约规定的长期军事服役是一个重大障碍,这项规定使得受过军事训练的人数在德国不可逆转的下降,战后对魏玛国防军的作用和性质的决定同样重要。这个决定是由第一任军队司令部司令,汉斯 冯 西克特建立的。他决定定魏玛国防军应该成为一个理论上侧重战役操演的,小而精的力量。这个决定部分源于西克特的理念,即现代战争的复杂性超出了训练程度低,规模大的军队的能力,只有高纪律的职业军队能成功实施现代战术。他不久后写道:大规模(的军队)意味着机动困难,大规模的军队不能进行战役操作,因此不能赢得战役,它在战场上只能冲击。因为德国军队在参与大规模,长时间战争时,由于战略资源和工业生产带来的缺陷,德国军队只能通过进行短期的,决定性的战役来对付任何潜在对手。西克特总结道:现代化战略的目标是在敌人的大规模征召军队动员起来前,通过高机动性的高素质军队赢得战争。大规模的动员兵系统效率低下,只能徒劳的分散宝贵的军事装备。1918年后在德国出现的各种准军事组织证明了这一点,例如臭名昭著的无法控制的自由军团。西克特还担心由动员兵组成的军事力量缺少纪律,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不可靠。任何后备人员应该受到德国军队,而不是国防部以外的地方组织或政府机构的严格控制,西克特关于准军事组织和大规模领土部队的观点本身反映了德国军队内部一个更古老的信条,即警惕任何此类武装部队,并彻底拒绝任何形式的人民战争。
西克特在1926年10月离任后,他的继任者忠实执行了这种制度上对大规模动员兵系统的轻视,但这并不意味着魏玛国防军的高层忽视了德国对受过军事训练的人力资源的需求。尽管凡尔赛条约规定了军事服务条款,到1926年魏玛国防军的遣散率增加到了25%,同时军官们被鼓励离开正规军加入后备军,1923年开始,在国家劳动局的掩护下,军队能够为年轻志愿者提供军事训练。在实行这些措施之前,1921年成立了格伦茨舒茨委员会。这些准军事边防卫队主要部署在德国东部边境,接受陆军教官的军事训练,并配备轻武器和机关枪。然而,在可用的各种后备部队中,最有效的是由以前的军队士官和军官领导的,受过基本军事训练的国家安全警察,他们装备有轻武器和武装车辆,机动性好,纪律严明。当危机来临时,他们将为魏玛国防军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补充。例如,如果发生战争,不来梅安全警察可以在8小时内动员起来,承担负责西部边防的任务。
最终,这些储备军事人员的措施造成了好坏参半的结果。通过建立国家劳工局或提前退役军人而产生的预备役人数可能只有数万人,他们被统称为黑色国防军。同样地,对20世纪20年代格伦茨舒茨的有效力量最可靠的估计的是40000人,同时可能有70000名安全警察。在20世纪20年代,这些努力确实为魏玛国防军提供了在战争来临时补充其正规人员数量的少量能力。它还提供了一小部分国防军在后来30年代的扩军中得以利用的半训练的人员。然而,这些数据不代表(德国拥有)大量训练有素的人力资源。相反,它说明魏玛共和国没有建立一个能够为大规模军队或长期冲突提供大量训练有素的预备役人员的相关计划。结果当国防军于1939年开战时,训练有素的人力严重短缺,因为在1933年后,它只能培养出四种经过训练的预备役军人(由年龄和训练程度划分的四种,个人感觉后半句很牵强,或许指的是前四批组建的国防军步兵师?)。相比之下,一战德国军队在1914年开战时,拥有不少于40种的预备役人员。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1919年对德国施加限制的结果,因此(限制德国预备役人数)可能是《凡尔赛条约》裁军条款最成功的方面。然而,这也与德国内部军事文化有关,即通过把精力放在战争的战斗和战术层面,作为解决德国更大战略困境的手段。西克特的用小型军队进行机动作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最终,长期规划往往被忽视,而(德国的)令人不安的战略和后勤环境往往在一厢情愿的气氛中被边缘化。
1933年2月9日,距阿道夫·希特勒被任命为总理刚过去几天,在一次内阁会议上,他表示德国小规模重新武装的时代已经结束。希特勒在概述其优先任务时宣称:“德国的未来完全且仅取决于国防军的重建。重新武装的事项大于所有其他事项。” 6月8日,德意志银行(Reichsbank)行长哈贾马尔·沙赫特(Hjalmar Schacht)向内阁公布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计划在未来8年内斥资350亿RM用于重新武装,明确了军队重建的规模(梅福卷)。平均每年约45亿RM,约占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至10%
但是德国军队的重新武装有几个明显的障碍。最大的障碍是大萧条带来的外国投资短缺,德国国际声誉的持续恶化赶走了外国买家,用于维持国内消费的资源和工业品阻碍了德国通过出口增加外汇储备。如表1.1所示,鉴于必须在全球市场上购买大量战略资源,外汇储备短缺是限制德国重整军备速度和规模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重新武装德国军队,需要扩大很多工厂的生产规模,并建设很多新工厂,这就需要大量的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了实现自给自足并减轻德国对外国进口的依赖,必须投入大量资源来建立用于生产合成燃料和橡胶的工业设施。除了上述经济困难外,重整军备还使德国陆军、海军和新成立的空军在人力,军事装备到原材料和工厂的各个方面相互竞争。这种竞争只会随着德国向战争进军的步伐而加剧,另外除希特勒本人外,缺乏任何能够根据战略优先级分配资源的中央部门。最后,考虑到1933年德国军队的规模(弱小),重整军备也必须保密,以避免惊动欧洲其他大国,特别是英国和法国。公开宣布废除凡尔赛条约和建立德国空军要一直等到1935年3月。
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建立的脆弱基础上,新上台的德国的政治和军事领导人立刻致力于重新武装的任务。1933年12月,德国军队最终确定了其初步计划,预计将分两个四年计划进行扩张。第一个计划持续到1937年,基本上是防御性质的,需要将国防军的十个师拆解,在拆解部队的基础上建立21个步兵师和3个骑兵师.。如果发生战争,通过增加志愿者和预备役人员,将增加到63个师。第二阶段设想到1941年建立一支有能力进行进攻性战争的军队。规划人员认为,只有在两年内重新引入征兵制度,才能达到这一兵力水平,在1934年,军队的规模已经增加到24万人,其中大多数是志愿服役者。为了监督装甲编队的训练和发展,1934年6月成立了奥斯瓦尔德·卢茨将军领导的机械化部队监管局。接下来的一个月,克虏伯交付了第一批150辆I型(Pz I)坦克,这些坦克在10月份组成了第一批装甲训练单位。计划在次年再生产650辆Ⅰ型坦克,以及用于实战的三款车型(Pz II-IV)中的第一款(即Ⅱ型坦克)。
1935年3月16日,由于希特勒对德国的军事建设不够快感到不满,他公开宣布废除《凡尔赛条约》,恢复义务兵役,并打算将其和平时期的军队扩大到36个师,组成12个军。此后不久,他于5月21日颁布了《国防法》,国防部更名为帝国战争部,陆军参谋长办公室更名为陆军总参谋部(OKH),陆军总参谋部正式重新成立。6月1日,魏玛国防军(Reichswehr)正式更名为国防军(Wehrmacht.)。
在军队最初扩张的两年内,扩大部队规模加剧了军官短缺。在最初的4000名魏玛国防军的军官中,450人是兽医或医务人员,另有500人于1933年被调往德国空军。除了参谋军官和行政军官以及军级和集团军级军官外,仅目前的36个师标就需要19224名军官(军官指尉级以上军衔,士官通常为普通士兵的军衔终点)。由于陆军学院于1935年10月15日重新开放,采用了各种权宜之计来达到所需的教师数量。其中包括雇佣1500名无军衔军官,从司法部选派300名法律官员,从州警察中调任2500名警察。这些新补充的人一般是1918年被解职的军官,但现在他们又重新服役。那些不再适合一线军队,但仍能在培训和行政机构中发挥作用的人员也得到了征召。1938年,吞并奥地利后,又增加了1800名奥地利军官。虽然这些应急措施缓解了最严重的短缺,但仍然缺少训练有素的参谋人员,并且这种急速扩张也降低了德军军官团的高素质。
尽管存在这些问题,德国军队仍在继续扩张。到1935年8月,国防军已经扩大到大约350000人,装备有353辆坦克。在上个月举行的演习中编组了一个临时装甲师。这些演习的成功导致9月27日成立了装甲部队司令部,它负责将装甲部队建设为德国陆军的一个独立部分。10月15日组建了首批三个装甲师。12月,陆军总参谋长路德维希·贝克将军增加了三个摩托化师,并计划再组建44个装甲营,以增强陆军进攻能力。第一扩张阶段的最终计划于1936年6月完成,将和平时期陆军的目标兵力定为43个现役师,包括3个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由21个后备师提供支持。将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军事装备的生产,以便到1940年10月能够动员102个师,总人数到360万人。到那时,陆军规划人员预计,除轻型坦克外,装甲师还可以装备1812辆Pz III和Pz IV(实际上一直到法国战役也只有300辆3号和100辆4号)。
在努力实现其雄心勃勃的扩张计划的同时,德国陆军还需要在工业和原材料的分配上与其他兵种竞争。1934年3月,思维传统的德国海军总司令埃里克 雷德尔上将向希特勒提交了一份雄心勃勃的计划,计划要求建立一支大型远洋水面舰队,包括到1949年建造8艘战列舰、3艘航空母舰、8艘巡洋舰、48艘驱逐舰和72艘U型潜艇。希特勒于1935年3月批准建造一艘32000吨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一艘海军上将西佩伯爵级重型巡洋舰和13艘驱逐舰。6月28日,德国第一艘U艇投入使用,还有11艘将在今年剩下的时间内服役。1936年,42000吨级战列舰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以及第一艘航空母舰齐柏林伯爵号开始建造。在1936年至1939年间,还将下水13艘驱逐舰和15艘鱼雷艇。1938年12月,随着德国海军的初步建设,雷德尔制定了一项更宏伟的计划。该计划被称为Z计划,要求建造一支规模宏大的船队,包括797艘船只,其中包括6艘重型战列舰、8艘巡洋舰和249艘U艇。该计划计划于1948年完成,支出总额为330亿RM。希特勒几乎没有考虑Z计划对其他军种的影响,于1939年1月27日批准了该计划,给了该计划最高优先级。
归根结底,鉴于德国的战略形势,建立一支能够挑战英国和美国海军的舰队的计划既不现实,也是一种严重的资源错配。为了有效运作这支舰队,到1948年每年需要600万吨石油和200万吨柴油。对德国国内产量来说这是一个完全虚幻的数字,1948年最乐观的估计产量是200万吨石油和134万吨柴油。此外,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些已经完工的德国主力舰对战争的影响微乎其微。总的来说,1939年9月至1941年3月期间,德国水面舰艇和辅助巡洋舰击沉了897971吨商船吨位,水雷干沉了827256吨,U艇击沉了3453394吨。在水面舰队击沉的商船吨位中,很大一部分归功于9艘辅助巡洋舰,在1940年4月至1943年10月期间,他们共击沉或捕获了138艘857533吨商船。也许最大的问题是,生产这些军舰所需的资源阻碍了战前U型潜艇舰队的发展,它们占用了稀缺的造船厂船坞和原材料份额。因此,到1939年9月,德国海军只有57艘U型潜艇,其中只有32艘在公海上作战(潜艇需要倒班和维修,因此不能同时作战)。作为对比,仅建造俾斯麦号战列舰就花费了2亿RM,德国海军本可以拥有额外的30-50艘U艇。,每艘成本在600万至400万RM之间。考虑到德国潜艇舰队在战争的头几年对盟军航道造成的巨大破坏,这些额外的U型潜艇很可能造成非常显著的影响。德国海军的钢铁需求量并不很大,但因为铁矿石日益短缺,钢铁厂达到了最大生产能力,(钢铁短缺使)德国军队获得进攻能力的计划面临脱轨,1939年1月对各方面的资源优先级进行了重新分配。就像在1938年11月已经通知过的,分配给整个国防军的每月钢铁配额将从530000吨减少到仅300000吨,军队不能要求更多的的钢铁份额——在国防军的扩张和战争准备达到顶峰的时候。到1939年7月,陆军被迫缩减其1939-1940年计划:MG 34机枪的预期产量必须从61000挺减少到13000挺,生产840门10.5厘米野战榴弹炮的目标降低到460门。对陆军的进攻能力而言更糟糕的是,1939年10月至1940年10月期间,计划生产的1200辆 Pz III和Pz IV不得不减半。尽管Z计划最终并未生产任何水面战舰,但海军的反复无常的决定在1939年严重影响了陆军及其军备计划。
对于德国陆军的高层来说,将资源转移到海军事务上可能令人恼火,但在整个战前时期,他们最大的竞争对手一直是德国空军。从一开始,建立一支庞大的空军就是希特勒及其政府的首要任务,因为它是大国地位、工业和经济现代化的有力象征,并在重新武装完成前成为吓唬德国邻国的威慑力量。在1933年2月9日的内阁会议上——早在沙赫特6月份提交重整军备预算之前——希特勒命令立即拨出初步的4000万RM,以加快建立一支空军。从最初的拨款中,分配给空军的部分将始终平均占整个1934-1939年期间国防预算的30-40%,远远超过了后来的对手在空军上花费的比例。为了协调空军的发展、军备和扩张,1933年3月在国务秘书埃尔哈德·米尔契的领导下成立了帝国航空部(Reich Air Ministrium,简称RLM)。赫尔曼·戈林(Hermann Göring)是一战期间的战斗机飞行员,老纳粹党员,他负责监督德国境内的航空业,并最终担任了德国空军总司令,而米尔契(Milch)则是空军在形成时期发展和壮大的驱动力。1933年9月,米尔契公布了两年内建立拥有2000架飞机的空军的计划,希望通过快速注入资金迅速加速国内飞机制造。不到一个月,第一批空军单位就成立了,到1934年5月,德国空军拥有两个轰炸机联队和一个战斗机联队,共有34个空军中队(联队,大队,中队,小队)。1935年3月1日,当公开德国拥有空军时,已经有大约800架飞机在空军服役。尽管这些飞机都是质量不可靠的第一代飞机,但第一阶段已经实现了两个重要目标。首先是建立了一支空军,建立了空军未来发展需要的必要基础设施和飞行员培训机构。第二个是为德国飞机工业发展研发设施和扩大生产能力注入了足够的资金。结果是戏剧性的。1933年5月,德国航空业只有八个工厂,3200名工人。到1933年底,已经扩大到11000名工厂工人,另有在发动机厂的5700人。截至1934年12月,德国航空工业每月生产160架飞机,已经为德国空军提供了1900架飞机,其中包括1300架训练用和通信飞机。一年后,月产量增加到300架,并顺利开展了第二代飞机的开发和测试,例如Bf 109战斗机、Ju 87俯冲轰炸机、He 111和Do 17轰炸机。1935年期间,航空业的工人数量增至61000人,第二年人数又翻了一番。到战争爆发时,有大约23.5亿RM投资在航空工业上,其中不到一半是由德国政府提供的。最终,这一大规模投资生产了表1.3中详述的飞机,并创造了一个到1939年,雇用了至少250000名工人,每年能够生产10000架世界一流飞机的航空工业。至此,每月飞机生产平均近700架,其中近400架是战斗机。
毫不奇怪,德国空军的实力和基础建设是同步增长的。为了培训自己的参谋军官,1935年空军创办了空军战争学院并建立了七所军官培训学校,到20世纪30年代末,这些学校每年能够培养2500名上尉军官(空军飞行员军衔普遍较高,即使轰炸机投弹手等也至少是士官)。计划1936年底组建第一批伞兵部队,最后推迟到了第二年年中。与此同时,1935年3月18日,现有12个高射炮兵营的归属从陆军转移到了空军。高射炮营完全摩托化,拥有最新的装备,包括著名的88毫米高射炮。在一年内,高射炮部队发展到7个团,包括32个混合高射炮营和9个轻高射炮营。为了提高空军支援陆军的能力,在军级和师级设立了飞行联络官小组。为了使空军飞机跟上快速推进的陆军,建立了117个机动补给纵队。尽管面临着与陆军相同的原材料短缺,飞机的数量在继续增加。截至1936年4月1日,德国空军拥有2680架飞机,其中包括1000架轰炸机和700架战斗机,组成了114个空军中队。截至1938年10月1日,空军中队总数增至272个。空军人员总数也从1937年的178000人增加到1939年4月的370000人。1938年苏台德危机爆发后,希特勒和戈林下令在1942年1月前将德国空军的飞机数扩大到21750架。尽管这个数字从来没有实现,到1939年德国开战时,以172亿RM为代价,德国空军实现了极其快速的增长和发展,成为了欧洲大陆上最现代化的空军。
尽管德国空军在1939-1941年的胜利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空军的优先地位确实对陆军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建立一支空军需要大量的投资、工业厂房、原材料和劳动力资源,这些资源本应分配给陆军。陆军装甲师和摩托化师所需的机动车辆被分配给了德国空军的地面单位。数以千计本可以显著提高陆军火力的防空炮在国内执行意义不大的防空任务。由于在空军服役需要技术,空军占用了远超比例的聪明、受过高等教育或技术娴熟的新兵,而空军浪漫化的理念吸引了大批年轻热情的志愿者。尽管陆军的技术人员需求大得多,但在空军占用了大量份额后,陆军不得不用剩下的技术人员勉强度日。
由于两个负责重新武装的管理机构(国防军经济与武器办公室和沙赫特领导的帝国经济部)有不同的关注点、优先级和目标,各军种之间对人力和资源的竞争加剧了。1935年,戈林负责完成四年计划,一个新的机构也加入了竞争。最后,在弗里茨·托德博士的领导下,军备和弹药部于1940年成立。这些部门表面上有各自负责的部分,但各个部门的权责相互重叠,以至于部门之间存在相当大的恶性竞争,在再武装过程中制造了完全不必要的压力和混乱。
尽管如此,当德国空军炫耀其实力和威望中时,当德国海军努力建立一支强大的水面舰队时,德国陆军的扩张仍在紧张地进行。到1938年苏台德危机时,已经建立了包含55万人的42个现役师,另外两个新的装甲师的组建工作已经开始。虽然Pz I和Pz II坦克占绝大部分,德国装甲部队已经拥有包含各种类型的2608辆坦克。尽管这场危机暴露了国防军实际上对重大冲突毫无准备,但也在更大程度上刺激了德国的战争准备。 10月14日,戈林宣布了包括大幅增加空军力量的进一步扩大国防军规模的计划。就陆军而言,将加快自己的生产计划,特别是有关坦克和重炮的计划,并开始储备战略原材料。尽管1939年钢材和其他材料的短缺使格林提出的生产目标无法实现,但1938年吞并奥地利和1939年占领捷克斯洛伐克让德国获得了这些国家的黄金和外汇储备。再加上其他权宜之计,新资金的注入让短期内德国的军备生产得以继续。尽管面临严峻的经济问题和不乐观的未来,截至1939年6月,陆军已发展到拥有73万人员的51个现役师。
20世纪30年代德国军队的快速增长并不意味着1939年开战时它不存在严重的缺陷。1939年9月1日,在现有33个装甲营的3195辆坦克中,只有98辆Pz III和211辆Pz IV。其余的是能力有限的脆弱的轻型坦克,这意味着装甲部队在整个战争期间都被迫玩一个努力追赶装甲师,为其配备现代坦克的游戏。虽然产量不足肯定是原因之一,但重型坦克的作用未经证实,陆军在装备上的犹豫也是部分原因。在陆军1937-1941年扩张计划的356亿RM预算中,只有4.7%用于坦克和机动车辆的生产,而枪支、火炮和弹药的分配比例为32%。修建防御工事也占了8.7%。尽管装甲部队在战后成为德国军队的标志性象征,但在20世纪30年代,大多数高级军官仍然对装甲部队的重要性、装甲部队在战场上的作用以及德国应为其发展投入多少投资抱有疑问。对于德国最终将打哪种类型的战争-进攻还是防御?有限战争还是全面战争?装甲师应该扮演什么角色等问题也存在着疑惑。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在1939年,51个现役师中有46个不是装甲师,这些师需要除坦克外的大量装备。(直接说德国陆军主体仍然是普通步兵师不就得了,这么多废话。)
西克特在1926年10月离任后,他的继任者忠实执行了这种制度上对大规模动员兵系统的轻视,但这并不意味着魏玛国防军的高层忽视了德国对受过军事训练的人力资源的需求。尽管凡尔赛条约规定了军事服务条款,到1926年魏玛国防军的遣散率增加到了25%,同时军官们被鼓励离开正规军加入后备军,1923年开始,在国家劳动局的掩护下,军队能够为年轻志愿者提供军事训练。在实行这些措施之前,1921年成立了格伦茨舒茨委员会。这些准军事边防卫队主要部署在德国东部边境,接受陆军教官的军事训练,并配备轻武器和机关枪。然而,在可用的各种后备部队中,最有效的是由以前的军队士官和军官领导的,受过基本军事训练的国家安全警察,他们装备有轻武器和武装车辆,机动性好,纪律严明。当危机来临时,他们将为魏玛国防军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补充。例如,如果发生战争,不来梅安全警察可以在8小时内动员起来,承担负责西部边防的任务。
最终,这些储备军事人员的措施造成了好坏参半的结果。通过建立国家劳工局或提前退役军人而产生的预备役人数可能只有数万人,他们被统称为黑色国防军。同样地,对20世纪20年代格伦茨舒茨的有效力量最可靠的估计的是40000人,同时可能有70000名安全警察。在20世纪20年代,这些努力确实为魏玛国防军提供了在战争来临时补充其正规人员数量的少量能力。它还提供了一小部分国防军在后来30年代的扩军中得以利用的半训练的人员。然而,这些数据不代表(德国拥有)大量训练有素的人力资源。相反,它说明魏玛共和国没有建立一个能够为大规模军队或长期冲突提供大量训练有素的预备役人员的相关计划。结果当国防军于1939年开战时,训练有素的人力严重短缺,因为在1933年后,它只能培养出四种经过训练的预备役军人(由年龄和训练程度划分的四种,个人感觉后半句很牵强,或许指的是前四批组建的国防军步兵师?)。相比之下,一战德国军队在1914年开战时,拥有不少于40种的预备役人员。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1919年对德国施加限制的结果,因此(限制德国预备役人数)可能是《凡尔赛条约》裁军条款最成功的方面。然而,这也与德国内部军事文化有关,即通过把精力放在战争的战斗和战术层面,作为解决德国更大战略困境的手段。西克特的用小型军队进行机动作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最终,长期规划往往被忽视,而(德国的)令人不安的战略和后勤环境往往在一厢情愿的气氛中被边缘化。
1933年2月9日,距阿道夫·希特勒被任命为总理刚过去几天,在一次内阁会议上,他表示德国小规模重新武装的时代已经结束。希特勒在概述其优先任务时宣称:“德国的未来完全且仅取决于国防军的重建。重新武装的事项大于所有其他事项。” 6月8日,德意志银行(Reichsbank)行长哈贾马尔·沙赫特(Hjalmar Schacht)向内阁公布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计划在未来8年内斥资350亿RM用于重新武装,明确了军队重建的规模(梅福卷)。平均每年约45亿RM,约占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至10%
但是德国军队的重新武装有几个明显的障碍。最大的障碍是大萧条带来的外国投资短缺,德国国际声誉的持续恶化赶走了外国买家,用于维持国内消费的资源和工业品阻碍了德国通过出口增加外汇储备。如表1.1所示,鉴于必须在全球市场上购买大量战略资源,外汇储备短缺是限制德国重整军备速度和规模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重新武装德国军队,需要扩大很多工厂的生产规模,并建设很多新工厂,这就需要大量的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了实现自给自足并减轻德国对外国进口的依赖,必须投入大量资源来建立用于生产合成燃料和橡胶的工业设施。除了上述经济困难外,重整军备还使德国陆军、海军和新成立的空军在人力,军事装备到原材料和工厂的各个方面相互竞争。这种竞争只会随着德国向战争进军的步伐而加剧,另外除希特勒本人外,缺乏任何能够根据战略优先级分配资源的中央部门。最后,考虑到1933年德国军队的规模(弱小),重整军备也必须保密,以避免惊动欧洲其他大国,特别是英国和法国。公开宣布废除凡尔赛条约和建立德国空军要一直等到1935年3月。
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建立的脆弱基础上,新上台的德国的政治和军事领导人立刻致力于重新武装的任务。1933年12月,德国军队最终确定了其初步计划,预计将分两个四年计划进行扩张。第一个计划持续到1937年,基本上是防御性质的,需要将国防军的十个师拆解,在拆解部队的基础上建立21个步兵师和3个骑兵师.。如果发生战争,通过增加志愿者和预备役人员,将增加到63个师。第二阶段设想到1941年建立一支有能力进行进攻性战争的军队。规划人员认为,只有在两年内重新引入征兵制度,才能达到这一兵力水平,在1934年,军队的规模已经增加到24万人,其中大多数是志愿服役者。为了监督装甲编队的训练和发展,1934年6月成立了奥斯瓦尔德·卢茨将军领导的机械化部队监管局。接下来的一个月,克虏伯交付了第一批150辆I型(Pz I)坦克,这些坦克在10月份组成了第一批装甲训练单位。计划在次年再生产650辆Ⅰ型坦克,以及用于实战的三款车型(Pz II-IV)中的第一款(即Ⅱ型坦克)。
1935年3月16日,由于希特勒对德国的军事建设不够快感到不满,他公开宣布废除《凡尔赛条约》,恢复义务兵役,并打算将其和平时期的军队扩大到36个师,组成12个军。此后不久,他于5月21日颁布了《国防法》,国防部更名为帝国战争部,陆军参谋长办公室更名为陆军总参谋部(OKH),陆军总参谋部正式重新成立。6月1日,魏玛国防军(Reichswehr)正式更名为国防军(Wehrmacht.)。
在军队最初扩张的两年内,扩大部队规模加剧了军官短缺。在最初的4000名魏玛国防军的军官中,450人是兽医或医务人员,另有500人于1933年被调往德国空军。除了参谋军官和行政军官以及军级和集团军级军官外,仅目前的36个师标就需要19224名军官(军官指尉级以上军衔,士官通常为普通士兵的军衔终点)。由于陆军学院于1935年10月15日重新开放,采用了各种权宜之计来达到所需的教师数量。其中包括雇佣1500名无军衔军官,从司法部选派300名法律官员,从州警察中调任2500名警察。这些新补充的人一般是1918年被解职的军官,但现在他们又重新服役。那些不再适合一线军队,但仍能在培训和行政机构中发挥作用的人员也得到了征召。1938年,吞并奥地利后,又增加了1800名奥地利军官。虽然这些应急措施缓解了最严重的短缺,但仍然缺少训练有素的参谋人员,并且这种急速扩张也降低了德军军官团的高素质。
尽管存在这些问题,德国军队仍在继续扩张。到1935年8月,国防军已经扩大到大约350000人,装备有353辆坦克。在上个月举行的演习中编组了一个临时装甲师。这些演习的成功导致9月27日成立了装甲部队司令部,它负责将装甲部队建设为德国陆军的一个独立部分。10月15日组建了首批三个装甲师。12月,陆军总参谋长路德维希·贝克将军增加了三个摩托化师,并计划再组建44个装甲营,以增强陆军进攻能力。第一扩张阶段的最终计划于1936年6月完成,将和平时期陆军的目标兵力定为43个现役师,包括3个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由21个后备师提供支持。将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军事装备的生产,以便到1940年10月能够动员102个师,总人数到360万人。到那时,陆军规划人员预计,除轻型坦克外,装甲师还可以装备1812辆Pz III和Pz IV(实际上一直到法国战役也只有300辆3号和100辆4号)。
在努力实现其雄心勃勃的扩张计划的同时,德国陆军还需要在工业和原材料的分配上与其他兵种竞争。1934年3月,思维传统的德国海军总司令埃里克 雷德尔上将向希特勒提交了一份雄心勃勃的计划,计划要求建立一支大型远洋水面舰队,包括到1949年建造8艘战列舰、3艘航空母舰、8艘巡洋舰、48艘驱逐舰和72艘U型潜艇。希特勒于1935年3月批准建造一艘32000吨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一艘海军上将西佩伯爵级重型巡洋舰和13艘驱逐舰。6月28日,德国第一艘U艇投入使用,还有11艘将在今年剩下的时间内服役。1936年,42000吨级战列舰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以及第一艘航空母舰齐柏林伯爵号开始建造。在1936年至1939年间,还将下水13艘驱逐舰和15艘鱼雷艇。1938年12月,随着德国海军的初步建设,雷德尔制定了一项更宏伟的计划。该计划被称为Z计划,要求建造一支规模宏大的船队,包括797艘船只,其中包括6艘重型战列舰、8艘巡洋舰和249艘U艇。该计划计划于1948年完成,支出总额为330亿RM。希特勒几乎没有考虑Z计划对其他军种的影响,于1939年1月27日批准了该计划,给了该计划最高优先级。
归根结底,鉴于德国的战略形势,建立一支能够挑战英国和美国海军的舰队的计划既不现实,也是一种严重的资源错配。为了有效运作这支舰队,到1948年每年需要600万吨石油和200万吨柴油。对德国国内产量来说这是一个完全虚幻的数字,1948年最乐观的估计产量是200万吨石油和134万吨柴油。此外,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些已经完工的德国主力舰对战争的影响微乎其微。总的来说,1939年9月至1941年3月期间,德国水面舰艇和辅助巡洋舰击沉了897971吨商船吨位,水雷干沉了827256吨,U艇击沉了3453394吨。在水面舰队击沉的商船吨位中,很大一部分归功于9艘辅助巡洋舰,在1940年4月至1943年10月期间,他们共击沉或捕获了138艘857533吨商船。也许最大的问题是,生产这些军舰所需的资源阻碍了战前U型潜艇舰队的发展,它们占用了稀缺的造船厂船坞和原材料份额。因此,到1939年9月,德国海军只有57艘U型潜艇,其中只有32艘在公海上作战(潜艇需要倒班和维修,因此不能同时作战)。作为对比,仅建造俾斯麦号战列舰就花费了2亿RM,德国海军本可以拥有额外的30-50艘U艇。,每艘成本在600万至400万RM之间。考虑到德国潜艇舰队在战争的头几年对盟军航道造成的巨大破坏,这些额外的U型潜艇很可能造成非常显著的影响。德国海军的钢铁需求量并不很大,但因为铁矿石日益短缺,钢铁厂达到了最大生产能力,(钢铁短缺使)德国军队获得进攻能力的计划面临脱轨,1939年1月对各方面的资源优先级进行了重新分配。就像在1938年11月已经通知过的,分配给整个国防军的每月钢铁配额将从530000吨减少到仅300000吨,军队不能要求更多的的钢铁份额——在国防军的扩张和战争准备达到顶峰的时候。到1939年7月,陆军被迫缩减其1939-1940年计划:MG 34机枪的预期产量必须从61000挺减少到13000挺,生产840门10.5厘米野战榴弹炮的目标降低到460门。对陆军的进攻能力而言更糟糕的是,1939年10月至1940年10月期间,计划生产的1200辆 Pz III和Pz IV不得不减半。尽管Z计划最终并未生产任何水面战舰,但海军的反复无常的决定在1939年严重影响了陆军及其军备计划。
对于德国陆军的高层来说,将资源转移到海军事务上可能令人恼火,但在整个战前时期,他们最大的竞争对手一直是德国空军。从一开始,建立一支庞大的空军就是希特勒及其政府的首要任务,因为它是大国地位、工业和经济现代化的有力象征,并在重新武装完成前成为吓唬德国邻国的威慑力量。在1933年2月9日的内阁会议上——早在沙赫特6月份提交重整军备预算之前——希特勒命令立即拨出初步的4000万RM,以加快建立一支空军。从最初的拨款中,分配给空军的部分将始终平均占整个1934-1939年期间国防预算的30-40%,远远超过了后来的对手在空军上花费的比例。为了协调空军的发展、军备和扩张,1933年3月在国务秘书埃尔哈德·米尔契的领导下成立了帝国航空部(Reich Air Ministrium,简称RLM)。赫尔曼·戈林(Hermann Göring)是一战期间的战斗机飞行员,老纳粹党员,他负责监督德国境内的航空业,并最终担任了德国空军总司令,而米尔契(Milch)则是空军在形成时期发展和壮大的驱动力。1933年9月,米尔契公布了两年内建立拥有2000架飞机的空军的计划,希望通过快速注入资金迅速加速国内飞机制造。不到一个月,第一批空军单位就成立了,到1934年5月,德国空军拥有两个轰炸机联队和一个战斗机联队,共有34个空军中队(联队,大队,中队,小队)。1935年3月1日,当公开德国拥有空军时,已经有大约800架飞机在空军服役。尽管这些飞机都是质量不可靠的第一代飞机,但第一阶段已经实现了两个重要目标。首先是建立了一支空军,建立了空军未来发展需要的必要基础设施和飞行员培训机构。第二个是为德国飞机工业发展研发设施和扩大生产能力注入了足够的资金。结果是戏剧性的。1933年5月,德国航空业只有八个工厂,3200名工人。到1933年底,已经扩大到11000名工厂工人,另有在发动机厂的5700人。截至1934年12月,德国航空工业每月生产160架飞机,已经为德国空军提供了1900架飞机,其中包括1300架训练用和通信飞机。一年后,月产量增加到300架,并顺利开展了第二代飞机的开发和测试,例如Bf 109战斗机、Ju 87俯冲轰炸机、He 111和Do 17轰炸机。1935年期间,航空业的工人数量增至61000人,第二年人数又翻了一番。到战争爆发时,有大约23.5亿RM投资在航空工业上,其中不到一半是由德国政府提供的。最终,这一大规模投资生产了表1.3中详述的飞机,并创造了一个到1939年,雇用了至少250000名工人,每年能够生产10000架世界一流飞机的航空工业。至此,每月飞机生产平均近700架,其中近400架是战斗机。
毫不奇怪,德国空军的实力和基础建设是同步增长的。为了培训自己的参谋军官,1935年空军创办了空军战争学院并建立了七所军官培训学校,到20世纪30年代末,这些学校每年能够培养2500名上尉军官(空军飞行员军衔普遍较高,即使轰炸机投弹手等也至少是士官)。计划1936年底组建第一批伞兵部队,最后推迟到了第二年年中。与此同时,1935年3月18日,现有12个高射炮兵营的归属从陆军转移到了空军。高射炮营完全摩托化,拥有最新的装备,包括著名的88毫米高射炮。在一年内,高射炮部队发展到7个团,包括32个混合高射炮营和9个轻高射炮营。为了提高空军支援陆军的能力,在军级和师级设立了飞行联络官小组。为了使空军飞机跟上快速推进的陆军,建立了117个机动补给纵队。尽管面临着与陆军相同的原材料短缺,飞机的数量在继续增加。截至1936年4月1日,德国空军拥有2680架飞机,其中包括1000架轰炸机和700架战斗机,组成了114个空军中队。截至1938年10月1日,空军中队总数增至272个。空军人员总数也从1937年的178000人增加到1939年4月的370000人。1938年苏台德危机爆发后,希特勒和戈林下令在1942年1月前将德国空军的飞机数扩大到21750架。尽管这个数字从来没有实现,到1939年德国开战时,以172亿RM为代价,德国空军实现了极其快速的增长和发展,成为了欧洲大陆上最现代化的空军。
尽管德国空军在1939-1941年的胜利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空军的优先地位确实对陆军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建立一支空军需要大量的投资、工业厂房、原材料和劳动力资源,这些资源本应分配给陆军。陆军装甲师和摩托化师所需的机动车辆被分配给了德国空军的地面单位。数以千计本可以显著提高陆军火力的防空炮在国内执行意义不大的防空任务。由于在空军服役需要技术,空军占用了远超比例的聪明、受过高等教育或技术娴熟的新兵,而空军浪漫化的理念吸引了大批年轻热情的志愿者。尽管陆军的技术人员需求大得多,但在空军占用了大量份额后,陆军不得不用剩下的技术人员勉强度日。
由于两个负责重新武装的管理机构(国防军经济与武器办公室和沙赫特领导的帝国经济部)有不同的关注点、优先级和目标,各军种之间对人力和资源的竞争加剧了。1935年,戈林负责完成四年计划,一个新的机构也加入了竞争。最后,在弗里茨·托德博士的领导下,军备和弹药部于1940年成立。这些部门表面上有各自负责的部分,但各个部门的权责相互重叠,以至于部门之间存在相当大的恶性竞争,在再武装过程中制造了完全不必要的压力和混乱。
尽管如此,当德国空军炫耀其实力和威望中时,当德国海军努力建立一支强大的水面舰队时,德国陆军的扩张仍在紧张地进行。到1938年苏台德危机时,已经建立了包含55万人的42个现役师,另外两个新的装甲师的组建工作已经开始。虽然Pz I和Pz II坦克占绝大部分,德国装甲部队已经拥有包含各种类型的2608辆坦克。尽管这场危机暴露了国防军实际上对重大冲突毫无准备,但也在更大程度上刺激了德国的战争准备。 10月14日,戈林宣布了包括大幅增加空军力量的进一步扩大国防军规模的计划。就陆军而言,将加快自己的生产计划,特别是有关坦克和重炮的计划,并开始储备战略原材料。尽管1939年钢材和其他材料的短缺使格林提出的生产目标无法实现,但1938年吞并奥地利和1939年占领捷克斯洛伐克让德国获得了这些国家的黄金和外汇储备。再加上其他权宜之计,新资金的注入让短期内德国的军备生产得以继续。尽管面临严峻的经济问题和不乐观的未来,截至1939年6月,陆军已发展到拥有73万人员的51个现役师。
20世纪30年代德国军队的快速增长并不意味着1939年开战时它不存在严重的缺陷。1939年9月1日,在现有33个装甲营的3195辆坦克中,只有98辆Pz III和211辆Pz IV。其余的是能力有限的脆弱的轻型坦克,这意味着装甲部队在整个战争期间都被迫玩一个努力追赶装甲师,为其配备现代坦克的游戏。虽然产量不足肯定是原因之一,但重型坦克的作用未经证实,陆军在装备上的犹豫也是部分原因。在陆军1937-1941年扩张计划的356亿RM预算中,只有4.7%用于坦克和机动车辆的生产,而枪支、火炮和弹药的分配比例为32%。修建防御工事也占了8.7%。尽管装甲部队在战后成为德国军队的标志性象征,但在20世纪30年代,大多数高级军官仍然对装甲部队的重要性、装甲部队在战场上的作用以及德国应为其发展投入多少投资抱有疑问。对于德国最终将打哪种类型的战争-进攻还是防御?有限战争还是全面战争?装甲师应该扮演什么角色等问题也存在着疑惑。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在1939年,51个现役师中有46个不是装甲师,这些师需要除坦克外的大量装备。(直接说德国陆军主体仍然是普通步兵师不就得了,这么多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