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利兵谁何-湖北荆州出土楚国兵器展(唐山博物馆)

2019-09-06 22:43 作者:大木frame  | 我要投稿

荆州原是楚国之地,楚国从“土不过同”的小国发展成“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的泱泱大国,跻身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这与楚国掌握先进的青铜冶炼技术,锻造各类优质兵器息息相关。楚人尚武,各类兵器出土数量之多,质量之优,种类之繁,世所罕见。(“同”是当时的土地丈量单位,一同相当于如今的27900亩,约为1806平方公里)这次展览是唐博自2012年改造以来为数不多的“有分量”的展览(上一个有分量的是和省博办的满城汉墓展)。

铜复合剑/战国

西周到春秋早期的青铜剑多出土于贵族墓葬,到了战国时期,部分平民墓葬也会随葬青铜剑。

1975年11月,江陵县将台区政府启动龙桥河改道工程,施工开始后不久,工作人员在河道断面上发现了大批墓葬。这批墓葬为东周时期楚国墓葬,下葬时间多为战国时期,由于其位置处于雨台村雨台山,因此被称为雨台山楚墓。经过清点,这处墓地由558座墓葬组成,墓葬中出土大量青铜兵器,其中有172件青铜剑。出土青铜剑的楚墓中,不少都是单棺墓或者无棺无椁墓,在当时,士大夫的墓葬都会使用椁,由此可见,这些墓葬的主人都是平民或者奴隶。这些平民和奴隶的墓葬墓穴狭小,部分墓葬的陪葬品仅有一件青铜剑,或者仅有一件青铜剑和一件青铜戈。此剑即出土于此。

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复合铜剑,铸造时,工匠先用含锡量低的青铜铸造好剑脊,然后再将剑脊放到范中,使用含锡量高的青铜浇铸剑刃。含锡量高的青铜质地坚硬,颜色偏白;含锡量低的青铜质地坚韧,颜色偏黄。这种采用分铸法制成的复合铜剑,剑脊坚韧不易折断,剑刃坚硬锋利,由于剑脊颜色和剑刃颜色有明显区别,因此也被称为两色剑。复合剑的剑脊和剑刃分两次铸成,因此两者无法结合紧密,为了防止脱落,复合剑的剑脊外沿会铸成卡笋状。

铜格铜首铁剑(中)/战国

此剑剑身为铁质整体铸造,剑格及剑首却为青铜,剑首部分也是分铸后组装而成,反映了当时对于不同金属间的铸造一般采取分次铸造的方式(类似于上面的复合剑),而剑把在挥击刺击时会受到较大的力,故而分铸后用榫组合。

巴氏柳叶剑/战国

战国时期,巴蜀地区的武器形制与其他地方存在明显差异,具备鲜明的地域特征。比如巴蜀地区广泛使用柳叶剑。这种短剑呈柳叶状,扁茎斜肩,茎上有孔。器物从诞生到发展成熟之间存在一个演化的过程。巴蜀地区出土的柳叶剑外观均为成熟造型,因此这种剑型应该是由外界传入巴蜀地区的。在中亚、西亚地区都发现过时代更早的柳叶型短剑,现在的主流意见认为,柳叶剑是从中亚、西亚地区传至南亚、东南亚地区,再从南亚和东南亚传入巴蜀地区的。楚国与巴蜀相邻,有此种剑形传入亦不为怪。


双系铜矛/战国

战国时期,各国使用的青铜矛头以棱脊窄叶矛为主,兼有部分柳叶矛和三翼(棱)矛。北方的棱脊窄叶矛一般较为短小,而南方的棱脊窄叶矛普遍较长。另外,北方人喜欢在矛上刻铭文,而南方人习惯在矛的表面铸造出纹饰和鼻钮。关于南方矛(楚式矛)的特点,可以参见下图:

星点纹矛/战国

东周时期矛头收窄的原因我猜测有可能是窄小的矛头更容易破甲,东周的甲胄相比过去有了相当的进步,因此矛的发展必然考虑到这一点。

错金青铜合页/战国

错金是一种金属丝镶嵌工艺,用金银丝在器物的表面上镶嵌成花纹或文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错,金涂也,从金,昔声”。金银错工艺始见于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到春秋中晚期才兴盛起来,盛行于汉代,考古工作中,金银错青铜器大量出现在战国两汉时期的遗址墓葬中。

下面来看四件戈,先发一张图介绍戈的结构。

变形凤鸟纹铜戈/春秋

这是一件圭援弯刃戈,即援的前锋尖削似玉圭头,援的上刃作浅缓弯弧形,援近胡处内凹,前锋斜刃处微大于圭之中段,整个援略呈弯曲状。内的末端半弧形有小刺。这种形制一般认为是由中原地区传入的。关于商周青铜器上的凤鸟纹,都是取凤鸟的侧面形象,凡有勾喙的鸟体都可称之为凤,且绝大部分鸟喙呈闭合的弯钩形。但是这件戈内处的纹饰是一个雷纹啊。。。难道是在背面不成???

“高城冶叔”戈/战国

“高城冶叔”戈记录了戈的制造者、制造材料以及制造地点,有研究认为铭文第一字不是高,而是尚,其国别为战国时期的楚国,而不是战国三晋系的赵国,由出土地点(荆州彭家台)一项看,此器当为楚戈。

浮雕虎纹戈/战国
“廿八年雍丘令”戈/战国

下面来看几件青铜鐏和柲帽。

“鐏”是戈柄(柲)下端的圆锥形金属套,用以保护柲,柲帽是安放在柲的上端的金属套,作用同理。

错银凤纹鐏/战国

这件鐏扁筒形错银,中间的箍我曾与其他几件鐏比较,认为可能与凤鸟纹有关。下面看看其余几件鐏。

扁筒身鸟箍羽状纹铜鐏/战国
扁筒形凤鸟纹铜鐏/战国
铜鐏/战国

这一件是出土于唐山迁西县大黑汀遗址的青铜鐏,两相对比下风格甚是粗犷,燕地特色浓郁,不过也自有其珍贵之处——保留了一部分柲。

下面是柲帽。

铜戈柲帽/战国

楚地的凤鸟崇拜真是随处可见啊。。。不过这凤鸟我看着像斑鸠

柲帽和鐏都是保护柲的青铜器,那么柲长什么样呢?

曾侯乙墓出土柲的结构

曾侯乙墓出土一柲,为积竹柲。其中间是一根质地坚硬的木棍,外围包裹一层或两层长条竹片,竹片的外面紧紧缠绕优质藤条,然后用结实的丝线细密地束缚藤条。最后还要涂漆,用生漆一层又一层地均匀涂抹,使这些材料紧密结合成一体,由此可见一根柲所需人力物力也是颇多,但也正因此才不会在交锋对垒时碰上柲杆折断的尴尬。

戟在本次展览中只有两件,其中一件的内还断裂不知所踪,故我只选取了另外一件。

青铜戟/战国

此戟为狭刺钩援长胡刃内式,刺短而狭作三棱状,援作弧形向下勾曲,胡有一小刺突,内长,后端斜尖成锋刃。

这些戈戟的体量其实都很小,没有影视剧里描述的那么大,毕竟这些是要安装在长达三米上下的柲上挥舞作战的。

扁扉棱茎宽格隆脊铜铍/战国

铍是一种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的刺杀兵器。《说文》载:“铍,大针也。一曰,剑如刀装者。”意思不太明确,以至于早期很多铍被误认为铜剑。直到秦兵马俑一号坑出土十六件形似短剑而带有扁铤的青铜兵器,其后还连接着带有铜墩的柲,这才确认其为铍。联系《说文》后方得知,所谓“剑如刀装”乃“剑如矛装”之误。我之后会发一个视频,拍摄的是另外一件金光闪闪的青铜铍,真真正正的吉金色。

铜簇/战国

接下来是一些车马器。

带轮轴扁体曲折式铜车构件/战国
这张图表颇有意思,从数据里可以明显感觉出春秋晚期开始剑已经作为一种礼器存在了,并且相关的佩剑制度也被打破,以致随葬剑的墓葬大量增加。

总体而言,这次楚国兵器展虽然没有极其耀眼的文物重器坐镇,但是两件老是被人忽视的铭文戈却是实打实的“硬菜”(虽然有铭文的一面都放反了吧。。。),复合剑和铁剑的出现也叫人稍微能提起精神。但是唐山博物馆毕竟是小馆,地方上也不是太重视,所以布展上依然陈旧,相关展板解说也不甚到位。比如可以对于戈戟上的“凤纹”、“雷纹”、和相关铭文内容作简单延伸,对柲和相关铸造工艺做简单介绍等。由于展板内容空乏导致部分展位空白,叫人很不舒服。不过整体的逻辑线还是存在且明朗的。若是按照九品中正制而言,亦是中中之位了。


利兵谁何-湖北荆州出土楚国兵器展(唐山博物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