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口音话题的三个常见场景
讨论口音话题的三个常见场景
场景1:在一片评论某人的英语时,尤其是中国的娱乐界明星时,例如“娜扎“,在一堆堆的“对中国口音”的议论中,会有人“挺身而出”,最好这个人是个说英语的外国人,或者本身英语水平不错的,说“口音不重要,不要在意口音”。
诚然!在交流的过程中,自信的态度和内容的传递是比语言质量本身的影响更大!在交流的当下,不需要过于担心和困扰自己的发音和口音!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对于别人对自己发音和口音的评价,心理耐受力要好,这个也很重要!
但发音不重要么,不影响交际中信息的传递么?口音真的不影响别人对你的印象么?
有人说,世界上最重视“口音”的是中国人!即使人身处在国外,发音能力也明显影响到交际的有效性!而口音的标签化意义也是非常微妙的。在海外,在公开场合和大众传媒上,对口音的态度与现实中是有差别的。
大部分普通人学习英语,应该关注的问题是:
一、我的发音需要练习到多好,就不太影响别人听懂我了?
二、我的中国口音是不是非常强,已经影响到别人听懂我的程度了?我需要修正自己的中国口音么?
场景2:讨论英音美音之间的差别,以及自己在选择学习英音美音上的偏好!
应该在这个时候,同时关注和讨论下中国式英语口音!因为我希望我的口音是类似于什么口音这个问题,不太重要。大部分中国学生,尤其是懒的,学的不好的学生,就是中国式口音,这和你选择学英音还是选择学美音这个决定的关系不太大。 因为根本就谈不上练习到,能摆脱中国口音这个程度。大部分中国学生学习后的现状是混合了一点点英音美音的logo性标志下的中国口音。
场景3:在很多的时候,混用发音与口音这两个词
中国口音的形成原因中,缺乏正确的发音训练是一个更加重要的形成因素,母语的影响是先天的影响。
发音练习好了,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其中国口音就比较淡了!
口音的修正,首先是通过发音训练,来逐步消除中国式口音的。
大部分人如果能够正确训练,可以相当大程度上消除掉中国式口音的特征,但想将中国式口音消减的非常成功,并能模仿某一种口音到很像的程度,是非常困难的,需要非常长时间的刻苦努力。即使对于一个澳大利亚人,作为母语就是英语的native speaker,如果其想学会一种新的口音,例如美国口音,也是需要长时间的努力!
一般的说,中国英语学习者学习发音,语流层面的发音,在正确的训练下,一般情况下大部分人有可能实现一个相对较好的状况。而在单音的某些部分,却根据个人年龄、特质(例如对声音的感知和模仿能力)的差异,实现的水平会有较大的差异。
(本文包含大量的主观价值判断,必然为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