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君主论》中"论军队的组成"一章中的质疑
马基雅维利在他的著作《君主论》中,论述了当时欧洲政府的军队组成--外国援军,雇佣军,自己的军队。他给出前两种军队可能存在的危害,指出他们都不如自己的军队,这个论断是正确的。但他应而得出的结论却不让人认同--用自己的军队代替前两种。 可以看出马基雅维利似乎认为雇佣兵的兴盛是君主追捧的结果。君主的追捧固然是事实,但我认为君主对雇佣兵制度的繁盛,只是起到一个助力,而真正给予雇佣兵舞台的是时代。旧欧洲没有常备军制度,也更养不起一支常备军,这既是历史因素也是生产力因素。 这当然不是说当时欧洲没办法拉农民军,但中世纪战争本质上是"骑士们的战争"。这里的"骑士"是指包括但不限于骑兵,雇佣兵等专门军事化,而不从事直接生产的专业军人。"骑士"是中世纪战争绝对的主力,往往决定战争走向的,是他们的多寡与否。因为骑士进攻被临时征召的农民军几乎就是虐杀,后者既缺乏训练又缺乏装备,而且通常情况没有斗志。事实上其实在应朝参战是要求一套铠甲长矛,长剑,马与马凯,方盾和骑士随从,此外还可能有其他几名武装人员随从。
这套高标准和要求(在当时的中世纪欧洲的生产力来看)使得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武装一支足够征战的常备军。所以君主们对兵力的需求是很迫切的。如腓特烈在南征意大利后,就要求神罗诸侯必须每年向皇帝提供一定军队。哈布斯堡也曾开过帝国议会讨论加强皇帝权力以扩张自己兵源和财源,当然在选帝侯们的反对之下不了了之。 需求是一方面(准确说是时代的需求),而部分佣兵所表现出来的可喜的成绩则是另一方面。他们在战争中也起到过颇为重要的作用,像南锡战役中瑞士卫队展现出的强大,这是法国长期垄断雇佣瑞士佣兵的一个重要原因(以至于让马基雅维利嘲讽"法国骑兵离开瑞士步兵就不知道该如何作战")。相应还有马克西米利安一世所组建的"帝国佣兵":曾帮助哈布斯堡对抗过威尼斯;镇压过德国农民起义(就是闵采尔那次);更是在北极大力战场中以五百余人的代价,分割歼灭20,000余法军并生擒了法王弗朗索瓦一世。 所以佣兵制度是当时欧洲社会环境的产物,具有一种不可替代的时代性,马基雅维利的"替换"只能是一种美好的空想。并且我们可以发现,随着欧洲常备军制度的逐渐确立,雇佣兵自然地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所以马基雅维利这一章的结论是有问题的。 最后放一下弗朗索瓦一世和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图片。
上为弗朗索瓦一世;下为马克西米利安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