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八(六)多选知识点
第六套的多选前面大部分知识点我都整理过了,比如认识和实践,剩余价值和利润、平均利润,垄断,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保障体系,一国两制,“一带一路”讲话这些。这次我补两个重要的大头。然后关于嫦娥四号的那个题,我觉得。。会不会有点偏了emm很怪就是了,其他还好。大家加油咯。
22.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旗帜。
(1)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①全面深化改革,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纵观世界,变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现在世界各国正在加快推进变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在这样的形势下,要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认清形势、居安思危、奋起直追。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思想僵化、故步自封,必将被时代所淘汰。我们要顺应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
②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同时,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当前我国发展还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
③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站在更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改革,改革要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刻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种力量相互发声。在这种情况下,确保改革沿着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前进就越发重要。
(2)①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党是改革的倡导者、推动者、领导者,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取决于党,取决于党的领导。
②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改革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关键是我们把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始终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③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改革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方向前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持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
④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解决了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没有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3)我们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4)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①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
②全面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出路。
a.抓住机遇扩大开放是我们的宝贵经验。b.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③党的十九大强调,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a.坚持主动开放,把开放作为发展的内在要求,更加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开放。
b.坚持双向开放,把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c.坚持全面开放,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d.坚持公平开放,构建公平竞争的内外资发展环境。
e.坚持共赢开放,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f.坚持包容开放,探索求同存异、包容共生的国际发展合作新途径。
(5)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主要内容
①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
a.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即一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
b.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
c.必须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结合在一起,把两者当作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通过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通过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③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两句话是一个整体,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后一句规定了实现路径。
a.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b.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不断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在创新中使各方面体制机制更加科学、更加完善。
c.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强调要
a.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b.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c.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d.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e.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f.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6)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
①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a.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的,解放思想目的和实质都是为了做到实事求是。
b.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
②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
a.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
b.摸着石头过河就是坚持边实践边总结,从实践中获得真知。
c.必须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
③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
a.坚持整体推进,统筹谋划深化改革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
b.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可以对全面改革起到牵引和推动作用,面对改革的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既抓重要领域、重要任务、重要试点,又抓关键主体、关键环节、关键节点。
④处理好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关系。
a.胆子要大,就是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
b.步子要稳,就是方向要准,行驶要稳,尤其是不能犯颠覆性错误。
⑤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a.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
b.要增强改革措施、发展措施、稳定措施的协调性,把握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氛围。
c.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31.(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正确道路。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a.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b.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c.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
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必须把人民当家作主贯彻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之中。
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民幸福,尊重和保障人权。
③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a.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于坚持走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它可以充分显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人民在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和保障,从而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第二,它鲜明地反对法外特权、法外开恩,对掌握公权力的人形成制约,从而有利于预防特权思想和各种潜规则的侵蚀。
第三,它鲜明地反对法律适用上的各种歧视,有利于贯彻执行“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司法原则。
第四,它要求人人都严格依法办事,既充分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又切实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有利于维护法律权威、健全社会主义法治,确保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b.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要求:
第一,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求公民应当平等享受公民权利、平等履行公民义务。
第二,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方面要求违法必究,另一方面要求非歧视,即无差别地对待。
第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
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法治和德治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使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a.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
第一,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法治具有根本性、决定性和统一性。
第二,德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以德治国就是通过在全社会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对不同人群提出有针对性的道德要求。
b.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
第一,法治发挥作用要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依靠法律对公民和社会组织的行为进行约束;
第二,德治发挥作用要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俗、社会舆论等进行道德教化。
c.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径。
第一,法治主要依靠制定和实施法律规范的形式来推进和实施。
第二,德治主要依靠培育和弘扬道德等途径来推进和实施。
d.推动法治和德治的相互促进。
第一,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第二,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可靠制度支撑。
第三,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
⑤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a.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b.坚持从实际出发,就是要突出法治道路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
c.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
(2)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①法律至上。具体表现为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
a.法律的普遍适用性,是指法律在本国主权范围内对所有人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b.法律的优先适用性,是指当同一项社会关系同时受到多种社会规范的调整时,要优先考虑法律规范的使用;
c.法律的不可违抗性,是指法律必须遵守,违反法律要受到惩罚。
②权力制约。权力制约分为权力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四项要求。
③公平正义。公平正义主要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救济公平。
④人权保障。人权的法律保障包括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障和司法保障。
a.宪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前提和基础;
b.立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重要条件;
c.行政保障是人权保障的关键环节;
d.司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最后防线。
⑤正当程序。正当程序具有合法性、中立性、参与性、公开性、时限性等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