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吉他经验分享,第六期,介绍Martin的Modern Deluxe及关于维修改装的一些感想
本来呢,觉得其实这个系列虽然可以说说,但内容也不够多,不过结合最近的一些所感所想,还是写一篇东西吧。

这个系列刚刚更新了,多了几个新型号,B站上也有热心up主搬运了相关试听——更新速度比Martin官方ID给力多了(ಡωಡ)

接下来以OM28 Modern Deluxe(以下简称OM28 MD)为例介绍一下这个系列,其他型号会有所不同,不过个人觉得OM28 MD和D28 MD还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琴头logo用了彩贝的镶嵌,有别于大多数Martin型号的金色镶嵌。
弦钮是奢华的金色Waverly开放式,国内似乎没见有卖,境外报价大概是270美刀——可能有误,欢迎分享相关信息。就弦钮而言,属于贵的离谱的配置了,都够买把Yamaha FG830了( ̄▽ ̄)
真 · 桃花心琴颈...厄...这个就是直译,咨询了几个琴友,有说是洪桃,有说是非桃,但肯定比大多数Martin用的“硬木”厚道。
然后美帝厂商恶心的地方来了,本来是高轻量化的钛合金调节杆,前年悄悄换成了普通的钢筋,既不告知消费者,也不降价。让人想起了西数偷砍缓存的行为( ゜- ゜)つロ
琴颈是OM28 MD有别其他Martin型号最大的亮点——薄了,那手感接近雅马哈了✿ヽ(°▽°)ノ✿熟悉美系——尤其加拿大两个牌子的琴友应该会明白,通常琴颈是偏厚的。MD这次琴颈的改变,对我等小手庶民是有极大亲和力的。尤其相较马丁以往很多高端型号酷爱厚厚的V型颈而言,手感实在是轻松太多了。
sitka+VTS老化技术的面板...其实如果能拿出adirondack,应该是趋向于完美的配置了,不过按Martin的尿性,如果拿出这个配置,估计到手价奔着3w+去了。而目前OM28 MD的水货报价是2.45w,疫情前是2.38w,考虑到Martin其他型号的价格以及MD系列的配置,目前的定价还算比较有亲和力的。
印玫背侧,这个应该大家也很熟悉了,低频有冲击感,高频明亮。搭配sitka算是性价比很高的配置,虽然有中频偏薄、高频过于纤细、泛音不足等缺陷,不过总体来说MD系列已经发挥的很不错了——既有老琴古朴的沧桑感、钢琴的明亮清脆,又有现代琴充沛、敏锐的动态。
MD系列用了adirondack的音梁,且同样经过VTS处理。这种云杉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作为面板能提供相较sitka更大的动态范围、敏锐的动态反应,同时也能作为音梁来提升此类效果。在Martin的琴款中,sitka面板搭配adirondack音梁,MD系列似乎是第一个,也算是又一个亮点吧。
受力区护板用2片碳纤维夹一片adirondack,替代以往的单片木板——黏在面板背后,卡住弦头保护面板。目的是轻量化,让面板更易驱动,也是首次采用的设计。
液态金属弦钉,密度极高的材质,有利于提升音量。曾记得有位吉他设计师说过:音量是音质的前提。个人还是比较认同这个说法的,玩过录音都知道,就指弹而言,吉他其实是个音量相对较小的声源,能把音量做大,其实是不容易的——拨片扫弦是另一回事情,尤其是Martin的D型✧(≖ ◡ ≖✿)
皮胶粘合,这种粘合相较现代的粘合剂,对部件之间的振动传递抑制更小,在声学上有一定优势。此外,这种粘合在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可以无损拆解一把琴——利于几十年后吉他因老化而大修,通常Martin也只在Au等高端型号上才使用这种工艺。
最后...众所周知,Martin那ABS包边极大概率脱胶,Martin这么多年也不反省反省提升下工艺,这种问题1/10价格的雅马哈也不会搞成这样。不过MD系列采用了枫木包边,有望解决此类隐患=。=

个人觉得MD系列在中高端的Martin中,是个性价比不错的选项。易驱动——这点相较于standard系列而言优势明显,声音也没有明显的软肋——虽然sitka+印玫这个组合的固有缺陷还是存在,但得益于VTS和adirondack音梁,也算是有所弥补和提升。难能可贵的是钢弦吉他从裹铜丝的6~4弦切换到2~1弦固有的突兀感在MD系列上有很大的改善,OM28 MD的均衡性是真的相当不错。扫弦的气势,指弹的敏锐、易驱动兼备,算是泛用性非常好的琴了。

然后泼泼冷水,顺便说点有些人不爱听的...
首先就是偷偷减配的问题,让人不爽。
另外,据网上琴友称,Martin近年做工不佳,可能是受疫情影响吧。所以各位琴友如果打算买水货,最好确认下后期可能发生的维修问题。当然这问题也不是Martin一家,Taylor背板中缝开裂,雅马哈漆面瑕疵案例频发...
然后,既然说到了维修问题,建议小白们自己多学习、了解下相关的常识,我发现很多玩吉他的人连调节钢筋、换弦都不会,还要花钱请人弄,这在JS眼中就是一块大肥肉...随便一忽悠就自己走上砧板了←_←
别迷信某些作坊鼓吹的“Martin必须琴颈重置”,所有琴到了他们手里都得重置,琴颈拆了,面板结合处削掉一层,收你几千块钱,一把琴就这么废了,然后你再闲鱼上拿出去坑接盘侠...何必呢...
大家想想,其他牌子姑且不论,Martin一年要多大产能,它的琴可能做工粗糙——不如欧、日系那么细腻,也确实存在包边脱胶这种固有隐患。但主体结构设计会那么拉胯?非要每一把都拆了重新修整一下?那Martin还能有现在的江湖地位?
所以也在此呼吁一下各位琴友,理性购琴,不要盲从,维修、改装亦如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瓶颈,或者说其实每天我们都是在挑战琴技的瓶颈,除了技术,也应该积极学习调教吉他的相关知识,不然遇到瓶颈就很容易疑神疑鬼、偏听偏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