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未离海底千山墨 才到中天万国明

2020-12-13 09:44 作者:葉子實  | 我要投稿

视频里,王老师对于现代人对赵匡胤的误解和争议,有过很多论述,就不再赘述,我就抛砖引玉的从另一方面,谈一下个人看法。

个人非常喜欢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个说法,因为我认为他们四人正是代表了中国古代史中,帝制时期,四种时代的最强者,也是在四种不同时代对中华文明作出最卓越贡献的皇帝。

哪四种时代,首先是秦隋元,这三个结束大分裂期的朝代,但“巧合”的是,都是不到百年的短命王朝,完成大一统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元朝,其国祚也只有89年。而秦始皇的贡献不用多说,正是其代表;再是两汉唐明清,都是推翻一个腐朽无能的大一统前朝,而建立起来的大一统王朝,又“巧合”的是,都有两百多年的国祚,其中又可分为开创期和中兴期。而打出汉人威风,统一思想,真正最先彻底完成大一统的汉武帝绝对称得上是这种时代的最强者;唐朝的第一位皇帝虽然是李渊,但可以说唐太宗才真正称得上是盛唐的开创之君。而宋太祖赵匡胤代表的就是最后一种时代,大分裂期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如同白天和黑夜,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然而,分裂期虽多,但却只有三次持续时间长达四五百年的大分裂期,第一次是春秋战国,虽然也有争议,但一般认为是从周平王东迁的公元前770年开始,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公元前221年结束,整个分裂时间是长达550年

第二次是魏晋南北朝,但我个人认为应该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算起,到公元590年隋朝完成了全国统一结束,整个分裂时间长达406年

第三次是五代十国(907年—979年),但这来源于宋人的说法,我个人认为应该是从公元878年的彻底结束贵族统治的黄巢起义算起,历经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到公元1279年元朝灭南宋完成大一统结束,整个分裂时间长达401年

可见,这三次大分裂期,分裂时间都是长达四五百年,而宋朝建立于960年,距离黄巢起义仅仅82年,尚不足百年,可以说,在这个时代,是不可能像两汉唐明清一样建立起一个持续稳定的大一统王朝,即使成功了,恐怕也和晋国一样,并不持久,所以简单的把处于大分裂期的宋朝,和处于非大分裂期的其他朝代,例如汉唐明清,甚至是秦隋元相对比,无论是黑宋还是吹宋,都是绝对不合适,也是不公平,无知的。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历代不乏起义和动乱,推翻王朝的情况,秦末有陈胜吴广起义,新朝绿林赤眉起义,隋末农民起义,元末红巾军起义,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为什么都没有发生持续时间如此长的大分裂期。

个人认为,第一,每一次大分裂期,都是一个政治时代的结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封邦建国的政治制度的结束,走向中央集权的帝制时期;汉末黄巾起义摧毁了第一个统治中国长达四百多年的大一统王朝,破坏了世族大地主建立的封建统治秩序,而开启了士族门阀政治;唐末黄巢起义,彻底结束贵族政治时代,开启了平民政治时期。

第二,每一次彻底开启大分裂期前,实际上早已形成了长达几十年,百年,甚至数百年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割据势力。周朝分封的的诸侯,汉朝的州牧还有唐朝的节度使,都是如此。盛唐是东西两大疆域,但安史之乱后,唐朝已经无法有效的控制西部地区,只剩下东部这一块,东北地区之前便是安禄山监督镇守的,所以契丹,奚和靺鞨都纷纷独立,华北地区是安禄山的部将镇守,也不太听命令,各节度使开始了事实上的独立,而安史之乱发生在755年,距离宋朝建国有两百多年!


所以分裂的种子不仅仅生根发芽,而且已经发展壮大,除草易,拔树难。与其他的分裂期完全不同。而要彻底消除这种隔阂,重新完成大一统,在农业时代,别无他法,只能靠时间来消磨。

这三次大分裂期中,其中春秋战国远长于另外两次,但也是因为他也有很多根本不同,一是不属于帝制时期,二是,这一时期,周天子长

期存在,有一定影响力,其实从齐桓公称霸的公元前679年算起,分裂时间也很接近,但本人也不想做那么较真的事情,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主要想表达的是相比于春秋战国,汉末和唐末相对比,相对来说更有意义。

巧合的是,晋国建国于公元266年,距离黄巾起义过了82年,而宋朝建立于公元960年,距离黄巢起义也是过了82年。

而看一下上述史图馆视频里的三张图,唐末的分裂程度要远远大于汉末,是一种上上下下都彻底的分裂,比起春秋战国来也不遑多让。为什么我从黄巢起义算,而不像王老师一样,从安史之乱算起,因为安史之乱虽然开启了中晚唐的动乱时代,但是天街踏尽公卿骨的黄巢起义,是彻底结束贵族政治,开启了平民政治时代的标志。但先开启的却是武人政治,带来的是个武强文弱,文武严重失衡的动乱时代,五代仅仅53年,却换了五朝八姓十四个皇帝,所以宋朝建立后,恐怕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短命的第六个朝代,但赵匡胤却结束了这个政权频繁更替的时代,而且扭转了这个武人政治的时代,开创了持续后世的另一个平民政治时代,文人政治时代。其中,杯酒释兵权,可谓是最成功的削藩。

但有人信口开河,说是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导致汉人的衰落。那我请问,辽朝拥有燕云,北宋没有长久统治过燕云的汉人,但灭辽的为何不是没有受到杯酒释兵权的燕云的汉人,却是女真人。金朝甚至占据中原,南宋也没有长久统治过中原的汉人,但灭金的是蒙古,也不是金朝统治下的汉人。这些地方的汉人,不也是某些人口中的武德不振?但能说是杯酒释兵权导致的吗?

根本原因是,这次大分裂期,是汉民族最衰落,最危险的时期(清末是中华民族整体最衰落和危险的时期)。

为什么这么说?首先唐朝大部分时期,最能打的就不是汉人,当初镇压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的主力都多是回纥援军,是沙陀族,是少数民族,是番兵番将,所以五代也多是沙陀人建立的政权,契丹人曾一度占领中原,并在中原称帝建立辽朝,然后从唐朝以来,也倾向于用经济手段来解决政治和军事问题,才有了后来石敬瑭送燕云,赵匡胤建封桩库,赎买燕云,澶渊之盟等。所以把宋朝的武德不振,汉民族的武德不振归罪于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简直是胡说八道。

而且还有人用赵匡胤篡位称帝,“得国不正”,来安一个猜忌武将,重文轻武,导致宋朝武德不振的人设,赵匡胤本人是个非常有自信能控制武将的人,他本人屡立战功,军队是他带出来的,兵将也是他训练的,王老师在双面胶皇帝里已经反驳过。宋朝的军事战略确实有问题,但那是因为宋太宗几次军事失败,改变赵匡胤的军事政策,制定的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政策,但这其实也是重武,所以才抑武,而不是轻武,重文轻武最开始可不是说宋朝的,而是出自明末的《二刻拍案惊奇》,说的是明朝,看看元末的各路起义军们,那是武德不振吗?而明朝初年,中山王徐达尚可位兼将相,到了戚继光,一个驱除倭寇,镇守塞北,赫赫有名的大将军,竟然在首辅张居正面前自称“门下走狗”!元末明初的小说《水浒传》的主角,还是一帮糙汉子,猛男,到了明末,写同一段历史的小说《金瓶梅》,主角变成了西门庆,谁才是导致汉人武德不振的罪魁祸首,不用多说了吧!

回过头说,在赵匡胤的这个时代,莫说建立一个持久稳定的大一统王朝,连能保证政权的长久持续,都是一个千难万难的事情。

还有人把宋朝没有收复燕云归罪于赵匡胤先南后北的政策,王老师视频里已经举例驳斥过,本人再加一条,乾德元年,也就是公元963年,

龙捷军校王明诣阙献阵图,请讨幽州。帝嘉之,赐以锦袍、银带、钱十万。或言帝将北征,大发民馈运,河南民相惊逃亡者四万家,帝忧之。

可见,当时百姓对于北伐燕云,与契丹全面开战有多么恐慌,先北后南,妄图一战完成统一,完全不现实,赵匡胤如果这么做了,恐怕真是第六代了。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乡土社会为根基的,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国内不少人,缺乏传统文化的熏陶,反而接触过太多讲究弱肉强食,崇拜强者的西方文化。也许,正因为如此,相应的也学会了西方文化的双标,涌现了很多双标的历史发明家,可见,西方的洗脑也不完全是白干。例如拿郭荣来贬低赵匡胤,前面也论述过了,这种大分裂期,根本就不是一两个历史人物能左右的时代,郭荣的三十年计划,在这种时代,完全不现实,事实上他也从未完成。郭荣当初北伐,前期顺利跟宋太宗攻幽州前顺利一样,不能说明什么,河北是传统的汉族地区,那里官员都是过去投降和依附辽朝的,打过去后,自然望风而降,根本不是打下来的,并不涉及辽朝的核心地区,而燕云十六州的核心是幽州,特别是幽州的析津府,也就是南京,是辽朝首都之一,是辽朝的南京,绝对的核心地区,为保幽州,辽朝绝对会死磕到底,但他打寿州和太原都那么艰难,更别说幽州城!一旦出现跟攻打寿州和宋太宗攻打析津府一样,迟迟攻不下的情况,辽朝可不是南唐,其强大的骑兵机动能力完全可以左右战场的形势,宋太宗几次北伐兵败就有这个原因,而后周可没有宋太宗时期,消灭南方诸国后,广袤的战略纵深和赵匡胤积攒下的国力,一旦失利,可能就是下一个后晋,改朝换代,更别说在储君尚且年幼的时候,郭荣还亲征,因此,无论在军事上,还是政治上,后周北伐都是非常冒险的行为。史书记载,打幽州前,当时众将们就指出了存在的这一巨大风险,而反对继续北伐。高平之战前也只是部分文官反对。事实上,这一次冒险出征,结果也是周世宗病逝,留下幼主 ,不久便改朝换代。

换个角度想,赵炅倘若在北伐幽州前突然重病,然后去世,还有人嘲笑他的军事能力吗?那为何认为这次北伐一定能成功?这岂不是很双标?而历史不是小说,可以穿越和假设,这是毫无意义的事。

赵匡胤虽然也是篡位称帝,但郭荣的功业本身也有赵匡胤的功劳,后周南征南唐,北伐燕云,赵匡胤都曾立下过汗马功劳,靠军功成为后周最高军事将领,后周强大的禁军也是赵匡胤训练出来的,并以自己在禁军中的影响力和手段夺取政权,建立宋朝。

而且,他也并没有传位于自己的后人,即使后来到了南宋,又传回他这一脉,但已也过七代,一百多年,早出五服。而且或许这也是天意,南宋大部分的国土,恰好是赵匡胤继位后打下来的。

赵匡胤继位后对待后周皇室,可谓是仁至义尽,郭荣的生父柴守礼都又在大宋好好的活了好几年,更别提传言中的太祖碑誓。且不争辩这一切是否是后人夸大,或者是他本意,但从这些事实上可以说他并不亏欠郭荣什么!生活在现代社会,接受现代教育的我们,又何必去学古人指责什么得位不正?我们又早已不是跪着的“奴才”,而且不是也给曹操“翻案”了吗?那为何还要如此苛责赵匡胤,这岂不又是双标?

个人认为,历代出于贬低宋,尤其是近代研究者们,在遭受列强压迫的时代背景下,带着个人感情色彩而枉顾事实的看法实在不可取。


太祖碑誓

赵匡胤继位后,励精图治,解决内忧外患,先后灭南平,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加上后周,可以说也是灭六国,从而统一华夏的主要地区。


其在位十七年,宋朝国力持续上升,西域和东南亚诸国,甚至与女真和高丽都漂洋过海前来进贡:

建隆二年,女真国遣使贡名马。建隆三年,高丽国王王昭遣使时赞等入贡,涉海,值大风,溺死者九十馀人,赞仅而获免,诏劳恤之。建隆二年,沙州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遣使朝贡 ,十二月壬辰,回鹘可汗景琼遣使来贡方物。甲午,于阗国王李圣天遣使来贡方物。建隆三年,西州回鹘遣使进贡方物。建隆元年十二月,壬辰,占城国王释利因塔蛮遣使来贡方物。

渐渐扭转了与辽朝的实力对比,以至于辽朝也于开宝七年主动修好,两国关系走向缓和,为后来统一北汉打下基础。所以王夫之评价到:

三代以下称治者三:文、景之治,再传而止;贞观之治,及子而乱;宋自建隆息五季之凶危,登民于衽席,迨熙宁而后,法以斁,民以不康。繇此言之,宋其裕矣。夫非其子孙之克绍、多士之赞襄也。即其子孙之令,抑家法为之檠括;即其多士之忠,抑其政教为之薰陶也。呜呼!自汉光武以外,爰求令德,非宋太祖其谁为迥出者乎?

王老师总结了赵匡胤一生的贡献,但我个人想从另外两个方面来看:

第一,我们通读历史,可以发现,汉朝崩塌后,历代王朝的贵族官僚们其实一直缺乏对于这个王朝的忠心,也就无法形成稳定的政权,魏晋南北朝不用多说,隋朝和唐朝两个大一统王朝,也一直存在这个问题,根本原因是因为汉武帝所确立的,外儒内法的思想大一统的基础,儒家思想受到了挑战。

这个问题早在西汉末年就已经爆发,东汉引进了佛教文化,中国继而也出现了本地宗教文化,道教文化,黄巾起义也是一场宗教战争。晋朝以孝治天下,也不长久,魏晋南北朝的玄学发展,佛教六家七宗之争,佛道之争,可以说越来越混乱,都没有解决问题。虽然隋朝开始出现科举制度,唐太宗也重视发展和传播文化和艺术,运用文化的力量,解决内忧外患,并且提高儒学地位,但实际上,崇佛信道者间杂不断出现的灭佛运动,思想依旧混乱,官僚们也依然多出自于地方的士族门阀,再结合地方节度使分权,无法形成中央集权,科举制度流于形式,这个问题,也就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朱全忠这个名字就可见一斑。

而五代十国的武人政治,更是乱的彻底,但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等一系列恩威并施的政治手腕与制度建设解决了军队夺权这一困扰中原王朝数百年的历史难题,而且开启了文人政治时代,后来更是通过先南后北战略、构建分权制衡的政治框架等措施基本统一并稳定了天下,奠定了宋朝三百余年的国祚,在这个长时间的稳定期间,科举制度真正开始发挥作用,三教内的重心,由佛教稳定的转入到儒家,三教鼎立的局面达到了一个高潮,三教理念的交流也空前频繁,继而不仅仅是造就了一个文化和文明的盛世,更是奠定了一个儒家为首的三教合一的思想,加强了一个王朝政权的稳定,两宋时期,更是涌现了大量的爱国文人和武将,更有人说出过:

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

这样的思想,对比后来明清君主专制的一家天下,是多么的先进。而整个两宋时期,一直在进行着思想大一统的探索,结果是,最终是在两宋,一直被打压的程朱理学完成了这个历史任务,成为后来元明清的官方思想。无论你喜不喜欢,思想的重新大一统,对于一个王朝的稳定,对于百姓来说,都是至关重要。

第二,前面提到过,中国为何会出现长达四五百年的三次大分裂期?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实际上早已形成了长达百年,甚至数百年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割据势力。而赵匡胤文武制衡的政治手段,彻底断绝了国家内部形成长时间掌握军政大权的家族式的地方割据势力(辽,金,元不是宋朝统治过程中,内部形成的割据势力,辽兴起于唐,女真族兴起于辽,蒙古族兴起于辽金时期,是本身就是存在了数百年的割据势力),所以这一次大分裂期结束后,继承这一制度的元明清,虽然也出现过乱世,甚至也出现过重大的政治制度变革期,例如明初分封藩王,以及废除宰相制度,开启明清的君主的个人专制,还有清末民国等,但是其割据势力再也没有能力,造成类似的长时间的大分裂期。

唐宗宋祖,历代被相提并论,连那位自满自大到自称十全老人的乾隆,也曾感叹过:

吾于开创之君,独以唐太宗、宋太祖为不可及焉。

然而近代以来的研究者们,出于对列强压迫的情结,一直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宋史、元史,从而影响了几代人。当今涌现的快餐文化,民粹主义和汉族沙文主义等,又受到慕强的心境影响,来评价历史。都无法抛开这些因素,进行客观的评价,从而影响了宋太祖赵匡胤在古代帝王中的历史地位,然而,很悲观的来看,这个情况肯定还要持续很久(比如我叨叨这么多,肯定没多少人愿意看*)然而还是希望更多人能理智客观的研究这一段历史,包括另外两次大分裂期,因为个人认为,在如今的国际关系大背景下,研究这三次大分裂期,各国和势力的内政和对外关系,要远比其他时期,更有启示意义。

传闻宋太祖赵匡胤流传下一首半诗,一首《咏初日》,半首咏月,赵匡胤生活在一个大分裂期,可以说是个漫漫黑夜,几代,十几代人都不得不在黑暗中摸索的时期。《咏初日》中“逐退群星与残月”,驱逐黑暗,还一片朗朗乾坤,无疑是他一生的志向,可惜,天不假年,他不可能完成他的志向,也无人能继承他的事业,完成他的志向。但那半首咏月,“未离海底千山墨,才到天中万国明”,却真实写照了,赵匡胤和他开创的这个王朝,是洒亮了这个漫漫长夜时代的那一抹白月光


未离海底千山墨 才到中天万国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