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响吧!上低音号》— 一个从旁观到参与的过程

今天是第三届文豪试炼场的第6天,也是我在这次活动中,所写下的第四篇专栏。
就在前天,B站终于把《吹响吧!上低音号》的第二季给买下来了,而作为近几年来京都动画最触动我的一部作品,我也意识到,我应该为这部作品,再写一次观后感了。

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这篇专栏,也希望大家能够多多帮我点赞来支持我哦!

一个真实的社团故事
在昨天发布的《紫罗兰》外传的专栏里,我说了京都动画的细致让人非常敬佩。实际上,这点在他们家公司里的绝大多数作品中,都有着很好的体现,包括这部《吹响吧!上低音号》。那么本作中的哪一点最能够突出这份细致呢?虽然我很想说全部,但是最具体的,我想还是在于作品体现在这个社团故事里的方方面面吧!

在日本讲社团的动画非常的多,但是能够做到《吹响吧!上低音号》这个水平的,却少之又少,能够做到《吹响吧!上低音号》的真实感的,那么更是屈指可数(说实话我还真找不到什么能够超越的例子)。能够做到这点,得益于作品对于社团活动里的每个细节都很较真,也得益于作品对于群像剧的故事把控。
日本的社团故事里,有一半以上是轻松日常的故事;而剩下的一半多半又是以竞技性为主打的作品,比起日常的反复,他们更重视比赛的一较高下。但是本作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其中一个地方,在于管乐团的吹奏练习。没错,甚至不是他们正式上场演奏的那场戏,而是在那闷热狭小的课室中,他们一次次反复的练习。一个以社团为主的作品,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不是他们最好的那次表现,而是他们在过程中的一次次锻炼,这其实就足以见得为什么我会觉得这个社团故事如此真实了。

京都动画在这一点的打磨非常精致。
他们请来了大学学校的乐队来负责演奏的配乐,以期精准的表现出演奏的真实感;因为是要演奏出“练习”里的音乐,这次的配乐还不仅仅需要体现出乐队演奏应有的工整感,也需要表现出个别的瑕疵,让我们观众信服故事里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与建议。其中有一个细节让我最有感,那就是老师喊停之后,大家参差不齐的停止吹奏的刻画,让人有非常强烈的临场感,让人相信着眼前的这个乐队,就是活生生的一支队伍,而非虚构出来的。
画面处理当然也一如既往的出彩。作品对于角色的演出也好、演奏时那完成度非常高的作画也好,甚至能够做出如此大量且复杂的乐器,就足以让人称道。这些也无需过多的备注,我相信看过的人们,自然能够明白。

其中有一点值得拿出来说,那就是本作的镜头意识也非常强烈。有别于昨天所说的《紫罗兰》,这部《吹响吧》在叙事本身的难度上,是更高的。毕竟《紫罗兰》本身的故事并不复杂,该作所钻研的地方,比起承担起叙事责任的镜头处理,更多的放在了人物本身的细致上。
但是本作讲述的是一个社团故事,还是一个成员数量众多的群像故事。也因为这样,动画必须很好的去塑造起这些角色的形象,也必须让作品能够以最高效的方式,把人物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所连带的故事,给交代出来。

这里举第二季前期的一个例子:大伙合宿练习时,久美子与霙在深夜里的一次攀谈;此时两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并不紧密,毕竟年纪不同,部门也不一样。作品在这一段的交流中,撇开台词单看画面,其实就足以感受到两人之间的距离,以及随着交流,两人关系所发生的微妙改变。这依靠的,就是镜头的处理。而在本作中,像是这样有着明显叙事意图的镜头,非常的多。
因为有着这样优秀的镜头表现,作品在信息量的处理也变得高效。有着如此庞大数量的社团,作品不可能一个团员一个团员去仔细刻画他们内心的故事;但是当画面的一偶里出现了他们的互动与表现,我们自然就会在潜意识里,对这些角色有着一定的印象。这些内容不依靠具体的故事与情节,就只是单纯的透过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有机的社团;既不花费过多的笔墨去仔细交代一切,也能够让观众沉浸在这样的社团故事之中。

当然,能够构成这个故事的真实感的元素还很多,毕竟京都动画在这方面的能力,可以说是业界最顶尖的水平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让我们能够在这个作品中看到我们自己在社团活动里的经历;而如果恰好有同样的事情发生,那么故事所共振出来的共鸣,就会非常强烈,我们观众自然也会投入更多的情感到这之中。
这,就是这个故事为什么如此打动我,的第一个原因了。

第一人称视角的叙事
本作还有另一个特点,那就是它的视角,近乎全程都采取久美子的第一人称视角。这是什么意思呢?这部作品里的绝大多数场景里,我们都能够发现久美子的身影;不是事件的参与者,就是事件的旁观者,除去极少数的地方,这个作品里所发生的一切故事,几乎,都是发生在久美子面前的事。
会把第一人称视角贯彻到那么极致的作品其实不多。当然,我这里所说的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不是真的以镜头的角度去诠释的,而是以叙事的角度去诠释的。

第三人称的叙事,也就是很多人所谓的上帝视角,去展现那些主角所不在的场景,我们观众就好像上帝一般,知道了主角所不知道的事情。也因为这样的叙事角度,让作品有着更自由的信息释放权利,让它能够更轻易的向我们透露出情报与伏笔,让观众能够比起主角更优先知道这些信息,并在故事发生之前,就已经开始酝酿情绪了。这些叙事上的好处,是一个紧跟第一人称视角的作品,所难以达到的。
另一方面,如果作品充斥着过于大量的第三人称叙事,观众就会越容易从主角身上抽离开来。这除了变相的减少作品对于主角刻画的篇幅,其实我们观众也渐渐的对这些角色本身的刻画与成长,开始失去同理与兴趣。换言之,如果想要更着重于角色本身的刻画与成长的话,大篇幅的第一人称叙事,是不可少的。

没错,这部作品选择了这样的第一人称叙事,目的,自然就是为了刻画我们的女主久美子,让我们观众能在观影的过程中,去感受到她的变化与成长。
这样的叙事不是没有代价的。前面我有提到本作其实算是一个群像剧作品,但是因为第一人称视角,作品其实是没有办法完全展现群像有趣的一面的;毕竟群像与第一人称叙事,天然的不吻合。作品为了平衡周遭角色的戏份,这就让久美子走到哪,事件就发生到哪;也是因为这样,久美子甚至被一些观众调侃成“事件触发机器”。
这是不可避免的矛盾,也是几乎无法解决的根本性难题;除非作品舍弃掉这样第一人称的叙事,又或者舍弃掉社团其他成员间所拥有的矛盾,不然,这就是一个几乎无法解决的根本性难题。

可是对我来说,这两者,都是这部作品很大的亮点;久美子因为周围的人所发生的事,改变了自己的想法,而后来也因为久美子的主动,开始影响了周围的人。这个正反馈循环的过程,如果少了我们对于久美子变化的共情,如果少了其他团员之间所发生的故事,这个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情感,我相信不会像现在这样美好。
而实际上,京都动画在这部分的改编已经非常出色,虽然第二季随着剧情密度增高,整体的观感变得略微臃肿;但是整个系列如此看下来,那浓浓的情感渲染力,尤其是看着久美子的成长与变化,总感觉内心的某处,被深深地触动了。

一个从旁观到参与的过程
前面也说过了,本作的一个故事核心,就在于久美子的变化与成长。
在故事的一开始,作品就展现了一个强烈的对比;因为得到了金奖就满足的久美子,以及对于吹奏有着更高追求的丽奈,两人的对比,瞬间就展现出了久美子的心态。是的,在第一季中前期的久美子,对于一切都有着这样微妙的抽离感的,她虽然有一定的才能,但是却不愿意投入,也不觉得投入会带来多少价值。

随着她参与社团,她也在一点点的改变着。但是最关键的,还是在于第一季第八集,丽奈向她的“告白”,让她明确的意识到潜意识的自己对于“不一样”的追求,也从这时开始,她也终于开始渐渐的由被动转变成主动。演奏不好所带来的不甘心,也进一步让她更意识到了自己对于这件事情的热爱。
这是很打动我的一个变化。
世上有很多东西,我们不会天然的对它感兴趣的;我们对于很多事物所保持着的,其实是和久美子一样的抽离感。毕竟,我们的情感如此有限,如果对待什么事物都完全投入的话,那么我们必然分身乏术。但是,因为某个契机、某个机会,让你陷进什么的时候,这份投入会渐渐换来你内心中的刹那花火,并在接下来的过程中,燃遍你的内心。
看着久美子在桥上所连续呐喊的“我想吹得更好!”;这之所以会那么打动人,是因为现实生活里,我们也有着这样想要做的更好的事物,只是直到这个刹那,我们都被我们自以为的疏离,给欺骗了。

作品到了第二季,当然也有着非常多精彩的故事,但是其中最打动我的,还是明日香学姐的那个故事线。
如果说久美子在第一季第八集之后渐渐变得主动,但是实际上对于社团内部复杂的关系构成,她其实也依旧无法正式迈出脚步去干预与介入。但是到了第二季后半段,当自己的姐姐在家中的事情与社团里明日香学姐的事情同时发生的时候,久美子终于无法完全的置身事外了。
自己的姐姐的决定自己已经无从动摇,所以她凝视着有希望回来的明日香学姐,把自己对姐姐的情感,之前一路以来所压抑的一切情绪,在明日香学姐的面前,爆发了。而这,发生在我最喜欢的一集,也就是第二季第十集的地方。

在这一集,理性上依旧是明日香学姐的完全碾压;久美子想要说服学姐的一切论据,都被学姐完美的驳斥了,甚至最后还被学姐调侃她自身那抽离的个性。但是在最后的时刻,久美子把内心中所压抑的一切告诉了学姐;其中最打动我的两句话,是“像小孩有什么不好?”,以及“不要选择哪种将来会让你后悔的选项啊!”。
这两句话所传递的,是同一个概念:正值青春的我们,还拥有选择权的我们,为什么要仅因为理性的分析就做出放弃的判断?为什么不要拼到最后一刻?为什么不能够活得更像小孩子一点?

这段话不仅仅是在对明日香学姐所说,我觉得她也像是在对她自己说。
久美子和明日香学姐一样,是一个偏向理性的人;这也是久美子一直以来对什么都很抽离的原因。但是她们两人所考虑的利益不同,久美子在还没改变,还没陷进社团之前,她所选择的抽离是为了自己;而明日香学姐,她这次的离开,其实是为了别人。但不管是出自何种考虑,在还没行动之前,就因为这些考量就选择了放弃,真的值得吗?
面对着自己喜欢的东西,面对着自己本能的追求,为什么不稍微自私一点呢?为什么总是要考虑那么多呢?为什么,不拼到最后一刻呢?
即便表面上可以表现的再怎么理性客观,但是在这个时刻,她们早就不是可以将自己置身事外的旁观者,而是一切的参与者了!

久美子在这个故事,从对什么都漠不关心的态度,到最后能够为了说服学姐回来而说出这段话;这间中自然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作品描绘着一个人从客观冷静的旁观,慢慢变化到热爱且主动的参与;我想,这个过程就是这个作品,最迷人的地方了吧!

总的来说,这是我非常非常喜欢的一个系列作品,也是京都动画近期的作品里面,我最喜欢的一部。作品之中有太多打动我的地方,我也无法把他们完全讲完。我只能诚心的把它推荐给所有人,这是一部,你绝对不容错过的好作品!
简单评分:9.3/10
ps:其实我很久以前做过一期《吹响吧!上低音号》的视频,但现在回顾真的是惨不忍睹;不管是视频的制作,还是文案的构成,都非常糟糕。但转念一想,这或许也说明了这几年我在写观后感的造诣确实有一点点加强吧!
ps2:非常非常期待《吹响吧!》的续作剧场版以及第三季的到来!虽然老实说第二季的结局已经算是一个相当完整的故事了,所以也不知道续作到底核心要表现的会是什么。
ps3:去年去日本旅行的时候,其实也花了一天的时间去《吹响吧!》的圣地巡礼。京都动画对于场景的高度还原,真的能够在确实立足于圣地之时,内心中产生剧烈的共鸣与反响。这里也非常推荐大家如果有机会到京都,可以花一点时间到宇治去走走,是一个游客不多,走起来很舒服的小镇,也是整个日本行里面,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地方。

ps4:最后还是希望大家能够帮我三连一下专栏!对于动画和专栏有任何想讨论的,也都欢迎到评论区告诉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