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终结:装备鉴赏3

心灵终结:装备鉴赏3
乳齿象重型坦克


“乳齿象”是中国“移动长城”战略思想的终极产物。这从其坚固的的复合装甲、强大的火力,以及迟缓的速度都体现得出来。“乳齿象”在设计之初,就为后期改进预留了充足的空间。也正因如此,“乳齿象”的车体比其他的重型坦克都大出一倍,直逼苏俄设计的“天启”坦克。(但两种坦克的作战任务却有着巨大的差异,详述见附录)
然而,这样一款性能优异的坦克,从立项到设计,再到定型,到正式生产,最后辗转装备焚风,却是一波三折。
在战争爆发伊始,中国便开始了新一代装甲单位的研制,并向国内多个设计院、设计局提出要求。最终选定了三个设计方案:
1.使用长射程、大威力的火炮,厚重装甲的重型坦克。为部队提供火力支援,必要时充当固定堡垒,并且可以后期进行较大程度的改进。(该方案后期发展为“乳齿象”坦克)
2.使用铁幕科技,发展以铁幕为武器的长射程、强火力的坦克或自行火炮。对敌人进行远距离炮火压制。(该方案后发展为“铁龙”坦克)
3.抛弃传统履带底盘,改用新型步行机底盘,装备406毫米超级火炮,无人化操作,具备一定的防空能力。作为部队中心,为部队提供强大的攻坚火力。(该方案后发展为“百夫长”攻城机甲)
在权衡利弊之后,(一开始,中央委员会中大多数都支持方案三)(在少数几位核心成员的坚持下)中央委员会决定:三个方案全部通过!最终的装备试验均在克什米尔装备试验场进行。(该试验场是中国在海外的第一个武器装备试验场)(这些装备的试验均由芸如负责)然而,装备试验并没有持续多久。突如其来的厄普西隆与拉丁同盟军队,以及芸如的叛逃让试验陷入停滞。“百夫长”被毁(且图纸失窃),“乳齿象”原型和图纸全数丢失,唯有“铁龙”的技术得以悉数保存。
和芸如一同背井离乡的“乳齿象”,也并没有立刻发扬光大。相反,在辗转多个战场时还有水土不服的症状。其缓慢的速度难以跟上快节奏的运动战。这主要和当初设计时的使用初衷不同。

这种颠沛流离情况在焚风落脚于阿拉斯加后,才得以解决。(“乳齿象”经历和芸如十分类似)面对厄普西隆源源不断、复杂多端的军队时,“乳齿象”强大的火力与厚重的装甲总能将敌人阻挡于防线之外,或者歼灭于战线之上。而“乳齿象”的涅槃,是在离子轨道炮技术和纳米回复场技术完善成熟的时候。更加强大的火力与更加坚固的装甲赋予了“乳齿象”更加重要的位置。
“乳齿象”因为其特殊之处,很适合作为固定堡垒使用,厚重的装甲可以建立起坚固的防线,而超长射程的火炮则可以远距离压制敌人的装甲集群。升级后,“乳齿象”的纳米回复场能让部队快速回到战场继续作战,减轻后勤压力的同时还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这也是焚风一直致力于将纳米技术军用化的原因所在)

装备参数:自己查官网!
原型车及其改型
中国版本:
乳齿象I 装备120毫米滑膛炮、陶瓷泡沫匀质装甲三合一的复合装甲,使用两台麒麟同款发动机并列运行。
乳齿象II 改换145毫米线膛炮。
乳齿象IIA 改换155毫米滑膛炮,增设双联25毫米防空炮。

乳齿象IIA1 使用一台新型大马力发动机。(输出马力大于两台麒麟同款发动机并列运行时的输出马力)取消防空炮
乳齿象IIB 在乳齿象II的基础上,改换122毫米榴弹炮,去除大部分装甲。
乳齿象IIC 在乳齿象II的基础上,改换铁幕粒子撞击炮系统(“铁龙”同款,未实装)
装甲抢修车、装甲维修车 去掉炮塔,换装起重臂,去除弹药舱。
装甲运兵车 换装小型炮塔(仅原先炮塔的四分之一,装备12.7毫米口径机枪、40毫米榴弹发射器),缩小弹药舱,侧开门,载员五人(试验车型,未实装)

焚风版本:
乳齿象IIFR1 以乳齿象IIA1为基础,去除防空炮,换装盟军火控系统。
乳齿象IIFR2 换装离子轨道炮,增设纳米回复系统。
乳齿象IIFR2A 换装纳米回复场

下一篇将会是乳齿象的附(番)录(外)
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