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国考「言语理解-选词填空」难题解析

全文字数|6.8千
阅读时间|27分钟
图片来源|网络
1.注意语境对褒贬的要求
2.「搭配着舒服」不一定是正确选项
3.把握词汇的具体含义
4.有的成语必须对应「双元素」
5.多组近义成语词的辨析要点
6 .读通上下文,理解对应关系
本文内容为2017国考正确率≤60%的「言语理解与表达-选词填空」难题解析。

一、注意语境对褒贬的要求
【2018国考地市级卷21题/省级卷21题】物理学研究与艺术创作有异曲同工之妙,若是不能_______,就只能千锤百炼,通过成年累月的辛苦工作来解开暗物质的谜团了。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妙手偶得
(B)一蹴而就
(C)守株待兔
(D)灵机一动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妙手偶得
(B)一蹴而就
(C)守株待兔
(D)灵机一动
正确率50%,易错项B

概括题干:
物理学研究若不能_______,就只能「千锤百炼 + 长期辛苦工作」。
概括后首先可以排除BC。根据「异曲同工」「千锤百炼」这两个偏褒义的成语可推测空格中填入的成语同样偏褒义,至少是中性的。B「一蹴而就」和C「守株待兔」都是具有强烈贬义的成语,直接排除。
B「一蹴而就」经常和「不能」搭配,看上去很有诱惑力,也是本题的易错项。
但是,「不能一蹴而就」中的「一蹴而就」和「不知天高地厚」、「绝不善罢甘休」、「不费吹灰之力」中的「天高地厚」、「善罢甘休」和「吹灰之力」都是典型的「只能以否定搭配的成语」,遇到此类成语一定要警惕,即使它们本身似乎没有太强烈的贬义,但因为只能和否定形式搭配的原因,使得搭配后的词组有了贬义。
从「一蹴而就」本身来说,很多考生可能不清楚「蹴」的具体含义,但大概知道该成语的含义为「一下子就能成功」。实际上,「蹴」是「踏」的意思,「一蹴而就」就是形容「踏一步就成功」,「不能一蹴而就」的意思就是「不能轻松的一下子就成功」,对「一蹴而就」这种心态(思路)本身是持有贬义态度的。
C「守株待兔」明显有强烈贬义,而且用「守着树根等着兔子撞上来」形容「学术研究」的方法也不太合适,排除。
接下来在BD中可以排除D。原文为「若是不能_______,就只能锤炼 + 辛苦工作」,而锤炼和辛苦工作两者都是动词。由于前后呈对应关系,所以正确选项也应该是一个动词。而「灵机一动」表示灵感来了,后面一般要跟一句「想出一个好办法」或「做出一件对策」,它表示一个状态,而不是表示一个具体的动作,无法对应,排除。
正确选项C「妙手偶得」指(科学家)技术高超,偶然间得到了灵感(科研成果)。它既是一个褒义词,又是一个表示已经完成时态的动词,后面无需跟其他动作,是最适合本题的选择。
本题主要考察两点:一是含义褒贬,二是词性搭配。在「若不能……就只能……」这样的递进句中,前后部分的词语类别应当是相同的,在本题就必须都为动词。
一定要注意「否定搭配」成语及其大概率的贬义性质。

二、「搭配着舒服」不一定是正确选项
【2018国考地市级卷26题/省级卷26题】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功能受损,已经并将继续产生深远后果。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是中国独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解决这一问题_______,且无法毕其功于一役,多项改革不可能_______,但严峻的现实提醒我们,多层次的行动、全方位的改革必须启动或加速。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迫在眉睫 万无一失
(B)千头万绪 立竿见影
(C)千难万险 齐头并进
(D)错综复杂 避重就轻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迫在眉睫 万无一失
(B)千头万绪 立竿见影
(C)千难万险 齐头并进
(D)错综复杂 避重就轻
正确率50%,易错项A

本题难度非常高,不仅双空都是含义复杂且接近的成语,而且段落理解较为困难。
概括题干:
解决「家庭受损+留守儿童」问题_______,且无法毕其功于一役,多项改革不可能_______,但必须启动或加速。
第一空可选BD,第二空可选CD,综合选D。
概括后可知,本题首空填入的词语和「无法毕其功于一役」有对应关系。但是由于两个空距离过近,本段具体要强调哪一方面还很难一时看出来。
「毕其功于一役」含义为「一次成功、快速解决问题」,而既然「无法一次成功」,那么对应的意思应该是「这个问题很复杂,要慢慢来」的意思。所以,第一空排除C「千难万险」和A「迫在眉睫」。
C「千难万险」的重点在于「险」,也就是说「危险很多」的意思,这个词往往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生命危险。而本题整个段落都没有强调问题的危险程度,无对应描述,所以排除C。
A「迫在眉睫」的问题在于和前文逻辑关系矛盾。「解决这一问题时间已非常紧迫(迫在眉睫),且无法快速解决」这句话显然不成立,错就错在表递进关系的「且」上,如果把「且」换成表转折关系的「然而」,该句逻辑就符合要求了。
B「千头万绪」和D「错综复杂」都有说困难复杂的意思,和「无法一次成功」在困难程度上对应。当然,一般说「解决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而不是「解决这一问题错综复杂」,通过这个搭配可以排除D,但为了稳妥起见,建议考生还是把两个空都做完再下结论。
第二空说「多项改革不可能_______,但必须启动和加速」,也就是说应填入跟「必须启动和加速」对应的词汇。既然说到「必须启动和加速」,那么它对应的意思就是「不能停滞不前」。
「但不能停滞不前」的「但」字表转折,所以整句其实可以转化为一个考生比较熟悉的双重否定形态,具体转化步骤如下:
不可能_______,但必须→
即使不能_______,也必须
也就是说,成语填入后原文表达的意思是「即使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改革也不能停下来,也必须启动和加速」,即该空要填入一个褒义或中性偏褒义的词,讲的是改革的一个好的方面(和上面选词填空题中「不能一蹴而就」的单独贬义搭配不同,切记!)。
因此第二空排除D「避重就轻」,因为这是一个贬义词,不符合要求。
然后可以排除C「齐头并进」。如果选「齐头并进」的改革措施,那么材料中必然有类似「多项改革措施都很重要都要推动」的文字描述,而本题原文是「但严峻的现实提醒我们,多层次的行动、全方位的改革必须启动或加速」。
为了方便理解,该句可概括为
「改革必须启动或加速」
→「改革不能停滞」
原文本来就把「多层次全方位」的改革作为肯定项,所以「不能齐头并进」是和原文违背的,除非把材料最后一句话改为「可以先从一个角度、一个方向进行改革」。
A「万无一失」和B「立竿见影」都是可以的。「万无一失」反映着「即使可能有失误也要启动改革」的决心,「立竿见影」则体现了「即使不能马上有效果也要去改革」的魄力。
综合考虑,本题B选项正确。
这道题错选A的主要原因就是第一空「解决问题迫在眉睫」是一个很常见的舒服搭配,这也是出题者在此精心设下的陷阱。
对于复杂的段落一定要冷静,理解句子前后的关系非常重要。

三、把握词汇的具体含义
【2018国考地市级卷28题】有研究者认为人类大脑处理高级数学问题的能力与人类使用语言的能力息息相关,语言中的抽象化能力是处理高级数学问题的_______,但是,不少数学家和物理学家_______这种观点的可靠性,爱因斯坦就曾宣称,「词汇和语言,不管是写下来的还是说出口的,对我的思考过程似乎都没什么用处」。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前提 相信
(B)关键 否认
(C)条件 赞同
(D)起点 质疑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前提 相信
(B)关键 否认
(C)条件 赞同
(D)起点 质疑
正确率42%,易错项B

本题较为特别,第一空和第二空的选择关键都不在两空所在的句子中,而在后面「爱因斯坦的话」上。
概括题干:
有研究认为语言抽象化能力与高级数学息息相关,是处理高级数学问题的_______ ,但爱因斯坦持_______观点并认「对我的思考过程似乎都没什么用处」。
本题第一空可选AD,第二空可选BD,综合选D。
由上文「有研究者认为人类大脑处理高级数学问题的能力与人类使用语言的能力息息相关」这句话,可知第一空「语言中的抽象化能力是处理高级数学问题的_______」应填入的词和「息息相关」有关。
也就是说,ABD的「前提、关键、起点」看似都是可以的。C「条件」搭配明显错误,根据句意,应为「重要条件」或「必要条件之一」,否则无法和「息息相关」对应。从爱因斯坦的话入手进一步分析:
爱因斯坦就曾宣称,「词汇和语言,不管是写下来的还是说出口的,对我的思考过程似乎都没什么用处」。
根据后面爱因斯坦「不赞同」的态度可一眼确定第二空应填入带有「反面、否定意见」的词,即BD。
继续分析第二空,可以看出,爱因斯坦的态度是「不太强烈,没那么绝对的否定」。「似乎都没什么用处」的意思就是「可能会有人认为有用,但我认为这个理论对我是没用的」,从这一角度来说,D「质疑」更加合适(当然不必因此彻底排除B「否认」)。而爱因斯坦观点的反面,即为题干开头研究者的观点:「词汇和语言对思考过程有用」。
也就是说第一空中研究者的观点是「语言的抽象化能力对高等数学思考过程有用、相关性很强」,但并没有「前者是后者关键」的表述,因此第一空不能选择B「关键」,选择A「前提」、D「起点」都是可以的。
综合考虑,本题D选项正确。
一定要仔细把握题干中说话者的语气,不是看到有不同意的表态就一定是「否认」。
各位小伙伴们可以仔细研究下「关键」这个词排除的原因,理解「上下文必有对应」的逻辑。

四、有的成语必须对应「双元素」
【2018国考地市级卷32题/省级卷30题】处在互联网时代,中小型民营书店虽然无法在出版规模、价格、渠道等方面和大型发行集团、出版社、传媒集团展开竞争,但可以专注于某一特色,________,市场空间小而利润不小。网络的传播与沟通效应、数据平台的挖掘分析能力,能够帮助独立书店更便捷地触及到读者的思想和需求,并________需求,引导消费。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发扬光大 发现
(B)画龙点睛 刺激
(C)锦上添花 满足
(D)拾遗补缺 创造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发扬光大 发现
(B)画龙点睛 刺激
(C)锦上添花 满足
(D)拾遗补缺 创造
正确率29%,易错项B

本题正确率不足3成。观察本体可发现,选项中8个词,考生应该很熟悉;题干讲述的「互联网中的中小型民营书店」,也不是多么生僻的内容,那么正确率为什么这么低呢?其原因就在于考生没有理解透彻题干所要表达的内容。
概括题干:
互联网时代中小型民营书店不能正面抗衡大型书店,但可以专注某一特色,_______,市场空间小而利润不小。网络的各种性质帮助独立书店触及读者的思想和需求并_______需求,引导消费。
本题第一空可选AD,第二空可选BCD,综合选D。
概括之后可以发现,第一空应和「专注某一特色」、「市场空间小而利润不小」有关。所以第一空排除先排除C「锦上添花」,因为该词有「好上更好」之意(即最少有两个要素),而「专注于某一特色」说明对于中小型书店来说只有一个要素,不是「添花」。同样,可以排除有类似含义的B「画龙点睛」。
所以第一空可以选AD,专注某一特色「发扬光大」或「拾遗补缺」都是可以的。「拾遗补缺」在本题中不能单纯理解为「捡起缺漏的地方」,更恰当的理解是针对大型书店无暇顾及的小市场进行经营之意。
而第二空填入的内容前接「触及思想需求」,后面接「引导消费」,所以填入的词应把「需求」跟「引导消费」连接起来,说通俗点就是「利用需求赚钱」,所以B「刺激」需求符合要求,C「满足」需求和D「创造」需求也是可以的,但是A「发现」需求不合适,因为已经「触及思想需求」了,不可能先触及再发现。 因此综合考虑本题应选D。
本题需要注意两个点:
一是第二空的选择极多,「创造」需求是考生最熟悉的词,但从本文来说,用「刺激」需求和「满足」需求都是可以的。
二是本文第一空需要注意,无论是「锦上添花」还是「画龙点睛」,都有两个元素,分别是「锦、花」和「龙、睛」,都是加上后者使前者更好,一个是后者没有对前者影响不大,一个是后者没有让前者失去核心/灵魂/精神,都不能对应原文的语境。
各位小伙伴们可以把「画龙点睛」和「锦上添花」可以做个对比:
锦上添花,花可有可无,没了也是漂亮的锦;
画龙点睛,睛对于龙很重要,不是可有可无的。
通过本题可以学习到有的成语会具有「对应双元素」等特殊性质,必须引起重视。

五、多组近义成语词的辨析要点
【2018国考地市级卷14题】晚清官员最害怕的就是和洋人直接打交道,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不懂外语,不明世界大势,不知国际公法,在和洋人打交道时未免_______,进退失据。对于日渐增多的华洋纠纷,他们处理起来更是_______,稍有不慎,就会招来严重的外交纷争。因此,他们便普遍形成了一种「畏洋如虎」的心态。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履薄冰 捉襟见肘
(B)瞻前顾后 手足无措
(C)左支右绌 力不从心
(D)妄自菲薄 眼花缭乱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履薄冰 捉襟见肘
(B)瞻前顾后 手足无措
(C)左支右绌 力不从心
(D)妄自菲薄 眼花缭乱
正确率51%,易错项B

本题的正确率较低原因是4组成语意思过于相似,考生难以分辨。材料内容为晚清官员和洋人打交道的情况,第一空只能选C,第二空可选AC,综合选C。
第一空中,D「妄自菲薄」是典型的「否定型成语」,一般搭配为「不可妄自菲薄」,含义是不要过分看轻自己,题干没有否定词,可以第一时间排除。
A「如履薄冰」是指像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B「瞻前顾后」中的「瞻」和「顾」分别是向前和向后看的意思(例如「前瞻性」、「后顾之忧」等),本词形容做事慎重或做事过于慎重而犹豫不决,当今一般用于后者。
如果不考虑原文的话,单看历史大环境,说晚清的官员处理涉洋事务「如履薄冰」或「瞻前顾后」都是符合事实的。问题是原文前面提到了「不懂外语、不明大势、不知公法」,说明这句话讲述的是晚清官员「能力不够」。而后面有一个「进退失据」。失据,就是失去了根据地,丢掉了依靠,指的是这些官员无法处理洋务。
也就是说,第一空应当填入形容晚清官员能力不足的词,那么第一空应在CD中选,而D只能搭配否定词,因此只能选C「左支右绌」。
「左支右绌」原指弯弓射箭的姿势,左手支持,右手屈曲。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方面,那方面又出了问题。这个成语有点冷门,但不算特别冷,考生肯定对该成语有印象,并且通过「相形见绌」这个同字成语和「顾此失彼」、「进退维谷」这种类似组合的成语可等推断出本词描述的是「怎么处理都处理不好,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的困境。因此,第一空只能选C。
第二空上接「华洋纠纷日益增多」,下接「稍有不慎就有严重后果」,对应的是「处理措施」。可知本空应填入和「日益增多」以及「稍有不慎」都能呼应的词,排除BD。
D「眼花缭乱」,形容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一般用「好东西太多挑不过来」这种语境中,而不是「难以处理的华洋纠纷太多处理不过来」,大家可以思考下两者的不同。
B「手足无措」有「惊慌失措」、「一脸懵逼」的感觉。由原文可知,晚清的官员不是不想去处理或者没有办法处理,而是因为自身能力不足以处理华洋纠纷却不得不去处理,不符合语境,排除。
A「捉襟见肘」和C「力不从心」的含义都是能力不够,在本文语境中A更偏向于「缺人才、缺资源而处理不过来」,C更偏向于「因为自身能力不足想处理也处理不过来」,两者在本文都是说的通的。
综合考虑,本题C选项正确。
乍一看,本题选项中这语含义都差不多,但仔细品味之后会发现每个成语的使用语境和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例如「瞻前顾后」不应在本文中使用,「手足无措」的否定力度远大于「力不从心」。
备考「选词填空」时一定要加强对成语的学习。考生只要在平时多积累成语知识,就能在考场上结合自己的经验快速做出判断。

六、读通上下文,理解对应关系
【2018国考地市级卷35题/省级卷32题】传统曲艺中一两个演员借助简单的手持道具,靠说唱完成一场表演,没有过硬的功夫不行,不会与观众________更不行。修养高深的曲艺表演者会使用各种手段拉近与观众的情感距离,________引领观众参与艺术创造。在基本没有舞台布景和“灯服道效”相配合的________表演环境中,曲艺演员要靠自身的表演征服观众,其难度远远大于其他舞台表演艺术。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交流 主动 简约
(B)对话 巧妙 临时
(C)沟通 间接 单一
(D)互动 快速 虚拟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交流 主动 简约
(B)对话 巧妙 临时
(C)沟通 间接 单一
(D)互动 快速 虚拟
正确率55%,易错项C
本题共考察了12个词。因为考的词多,所以更容易用排除法排除;同样,因为考的词多,所以里面词的含义和用法更相近,辨析起来更难一些。
概括题干:
传统演员不会与观众______不行,水平高的传统演员会_______引领观众参与艺术创造,在缺很多事物的_______表演环境下征服观众,难度大。
本题第一空可选ABD,第二空可选AB,第三空可选AC,综合选A。
第一空中,A「交流」和D「互动」都可以,B「对话」是一个有点书面性的强调双方互相给对方表达观点的词,中央台就有一个著名节目叫《对话》。它在本文虽然不是特别合适,但也不用急着排除。
C「沟通」是肯定错误的,这是一个用在恋人、心理学医生和患者、官与民等语境中的词,强调交流,隐含的意思是「不沟通会产生隔阂」,和强调艺术演出的曲艺毫无关系。
第二空可选AB。本空前一句是「使用各种手段拉近和观众的情感距离」,也就是说,填入的词需要和这一句有对应关系。D「快速」应该对应着「尽快拉近距离、融入戏剧」等内容,原文没有此类描述。同样C「间接」应该对应类似「逐步拉近距离」「引导观众联想」等搭配,本文也没有此类描述。
A「主动」对应「拉近(主体积极才能拉近)」,B「巧妙」对应「各种手段」,所以该空可选AB。
第三空可选AC。该空对应的是「基本没有舞台背景和道具特效」的描述,也就是简陋、单调、朴实,所以应选A「简约」或C「单一」。材料没有描述舞台是否临时搭建或表演环境是否虚拟,所以B「临时」和D「虚拟」都是错误的。
本题是2017言语理解考察词语对应关系考察的最深入的。本文的4个选项、12个词都非常常见,词意明确,考的就是考生有没有读通上下文,理解对应的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出题者故意针对常见的词语搭配设置了陷阱,如第一空B选项的「观众对话」,第二空C选项的「间接创造」,第三空D选项的「虚拟环境」都是考生很熟悉的搭配,但是要注意在该词在本段落中的使用环境。
「常见搭配」不一定是正确答案,还可能是诱导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