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现代文学作品选P26

2023-05-16 15:50 作者:择摘人  | 我要投稿

●五四运动爆发,新思想迅猛传播;“五四”退潮轰轰烈烈的运动无法从根本上撼动顽固的旧世界,四处依然弥漫着死亡的惨白和腐朽,当和鲁迅先生站在同一阵线的伙伴,很多也被现实磨了棱角,选择向旧世界妥协,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 这一时期的鲁迅,处于理想与现实、前进与彷徨、希望与绝望的矛盾之中,《野草》真实地记录了他精神探求的苦闷和心灵呼唤的声音。 《死火》选自《野草》,创作于1925年。在此文中鲁迅先生充分发挥其独一无二的艺术想象力,为读者呈现了“死火”这一独特的意象和一个奇异的梦境。 ●文章一开始,便是“我梦见自己在冰山间奔驰”。文章接下来为我们呈现一个梦境的全景--“这是高大的冰山,上接冰天,天上冻云弥漫,片片如鱼鳞模样。山麓有冰树林,枝叶都如松杉。一切冰冷,一切青白”,然后“我”又忽然掉入冰谷中。 这里一切凝固,一切冻结,天地间唯有青白这种死亡的颜色,一片死寂。“天地如此静穆”,“我”该算是这个全景中唯一的活动的事物。“冰山”“冰谷”象征着旧世界,“我”独自在冰山中挣扎,又不得不身陷于“冰谷”(旧世界),梦境强调“冰山”“冰谷”的极致强大极致冰冷,又凸显“我”作为动态事物的存在,而且是唯一存在。 一个时代的先驱者相对于他所处的时代总是超前的,志同道合之人难觅,这决定了他们无法摆脱孤独寂寞的命运。在《死火》中,鲁迅创设梦境并借助梦境的形式,踏上通往灵魂深处的路途,自己与自己对话。梦境中,“我”坠入冰谷,在一片青白冰冷的死亡冰谷中,脚下却有火焰在,“红影无数,纠结如珊瑚网”,那是生命的颜色,生命的象征。梦境是现实处境的反映,既然死寂的世界依然有生命的颜色,而“冰谷四面,登时完全青白”,一切又恢复到死气沉沉的模样。突然“我”身上又喷出黑烟,“冰谷四面,又登时满有红焰流动,如大火聚,将我包围”此处,整个场景经历了由明到暗又由暗复明的变化,由生到死又死而复生的曲折,体现了鲁迅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下面描写“我”碰见死火”,与“死火”展开了一段关于困境中抉择的哲学对话。 死火告诉我,他被遗弃在冰谷里,如果再得不到温热,就将“冻灭”。我表示愿意将死火带出冰谷,让它永得燃烧。死火回答说:“那么,我将烧完!”这就是说,死火所面临的是一个“冻灭”与“烧完”的两难选择。在人类社会里,每一个人都只能在“冻灭”与“烧完”之间作出选择。也就是说,无论是努力奋斗(“烧完”),还是什么事也不做(“冻灭”),最后的结局都是“死亡”(“灭”、“完”),这是任何人都不能避免的命运。“冻灭”与“烧完”两种选择之间,存在区别。尽管最后的结果都是“灭”(“完”),但在烧”的过程中,毕竟发出过灿烂的光辉,并给人类带来光明,那怕是十分短暂;而“冻”的过程中,却是什么也没有。 价值与意义,不在“结果”,而体现在“过程”。死火最后作出的选择是“我就不如烧完”这是一种重视“过程”(的意义与价值),而不顾“结果”的人生哲学(与选择)。“死火”渴求得救,渴求温暖,渴求生命力的发扬。最后“死火”决然地“跃起”,和“我”一同冲出冰谷,“他忽而跃起,如红彗星,并我都出冰谷口外”,一掷他身内的全部热量,通体烧完”,与对手同归于尽--摧毁旧的世界。 而我与死火的反抗却遇到了“大石车”“有大石车突然驰来,我终于碾死在车轮底下,但我还来得及看见那车就坠入冰谷中。”终于被碾死,但是我却大笑,“'哈哈!你们是再也遇不着死火了!"我得意地笑着说,仿佛就愿意这样似的。" ●分析本篇是如何通过我与死火的对话表现主题的。 .是鲁迅处于裂变时代内在情感的哲理化和诗化的结晶 .作者大胆运用艺术想象,借用“梦”的形式,创造出死火这一特殊的意象和冰山、冰谷的意境来逼视自己灵魂的最深处,显示出特有的“鲁迅哲学”。 .“我”与死火的对话本质上是鲁迅内心交织的两种声音,探讨的是生与死以及生存价值的问题。死火处在或冻死或烧完的悖论之中,而不管选择走出冰谷或留在冰谷,结局都是毁灭。 .面对这根本性的生存困境,“我”与死火仍要抗争,一个说:“我要出这冰谷”,一个说:“不如烧完”。死火的生存困境以及绝望的选择,都注入了鲁迅本人悲凉的生命体验,但从根本上说还是呼唤一种被冻灭的热情重新燃烧、呼唤一种有行动的生活,尽管对结局不存幻想和希望 .结局是“我”和“死火”的反抗遇到了大石车,终于被碾死,但“我”却大笑,不仅是因为眼见“大石车”(黑暗势力的象征)的毁灭而感到复仇的快意,更因为“我”在死亡的预见中感受到斗士才能有的幸福体验。 ●分析死火的意象涵义。 文章有多重意象,鲁迅所独有的心灵探寻的象征。冰冷、青白的冰山、冰谷既是死寂的外部世界在鲁迅心灵上的投影,又是鲁迅虚无心理和孤独感的象征。受到温暖可以复燃、有自己坚定目标的“死火”与“我”可视为鲁迅自身灵魂的两个侧面,象征着被冻灭的热情和希望。冰与火、冷与热这两种不相容的东西在鲁迅的心中同时存在,表达了鲁迅既希望而又绝望、既绝望而又反抗绝望的极为矛盾的内心世界。 鲁迅先生展现了一个孤独的“做梦人”的形象,因为被背叛的孤独,知音难寻的孤独,依然独自挣扎的孤独,唯有托梦境反射现实处境,唯有托梦境折射直抵灵魂,表达自己在孤独中绝不妥协的决心,甘愿同归于尽的悲壮。 “死火”象征着觉醒的青年;是一个有着卓越的创造力、丰富的想象力,又有抑制不住的生命力冲动的人的恰切的象征。也可以理解为代表具有某种特定思想状态和精神品质的人,如革命的先躯者;也可以理解为因为生命力得不到发扬,曾经苦闷、寂寞、彷徨,冷却了对未来的希望,而那不容泯灭的激情理想,又重新燃起,并决心拚战,直至牺牲,但愿把光和热献给人们和未来世界。 “冰山”“冰谷”象征着当时的社会环境;,“大石车”象征黑暗的统治势力。前者喻示着严酷而可怕的人生之渊,后者表达幕后黑手的无情冷酷。 ●分析本篇意象丰富,想象诡秘的艺术特色。 文章视觉形象丰富而奇特,红、白、黑的色彩组合单纯而浓重,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风格含蓄诡秘,意识的跳跃性强,其间有很多不可确定的模糊概念,体现出多层次多侧面的思索含义。 散文诗是非常个人化的体裁,强调的是个体的情感体验,直指作者的灵魂深处。《野草》素以难解读著称,这些短小精悍的文字背后隐藏着鲁迅先生极为复杂的内心世界,《野草》中的许多篇章是以“梦”的意象来展现的。“梦”是一种非现实的表达手段。由于现实世界与生命体验之间的对立冲突与表现形式与内容之间形成错位,鲁迅以反现实化的“梦呓”的方式寻求不被压抑的自由与真实。借助一个梦境编造一个故事,制造一种气氛,再在这个故事的外衣下,传达一个不是故事本身,而是隐藏在背后的内心世界的思绪。 《死火》采用这样完全用非常荒诞的,现实中不存在的,也不可能发生的故事,传达或暗示自己意志。

现代文学作品选P26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