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刻钟哲学】两种主体之庸俗的主体

2023-05-16 15:48 作者:蛊三  | 我要投稿

日常生活中/一般语境所把握到的主体,是不满足于传统观念论/笛卡尔开创的现代哲学传统的

  • 现代哲学里流行的主体有两种:
  • 第一种:agent 普通人理解的主体,或者说现在人类学研究或者比较主流的认知主义的研究,他们已经不再研究传统迪卡尔意义上的主体了。有一本书:《迪卡尔的谬误》。他们现在开始研究的主体叫做 agent ,我个人把它翻译成【能动者】,或特工/代理人/代理商/动因
  • agent 实际上是一种主体的样态,但是已经不再把它叫主体了,因为传统笛卡尔意义上的主体才是专门的那个主体

提出这个主体的目的是为了抗衡或者说为了掀翻迪卡尔式的那种原子化的,或者康 德式的那种纯粹理性式的那种主体。

取而代之一个参与到和不同的客体之间互动的,在一个相互交互的网络里面,它是一个比较具有能动性的。

  • 我认为这是一个失败的范式,因为它实际上是很庸俗的,和普通人/科学共同体/理工科的知识分子/科学实在论的那些人头脑中想象出来那种比较迂腐的、庸俗的那个主体是对上号的,所以它是一个不太具有反思力的一种主体范式。
  • 第二种:subject 近代迪卡尔意义上的主体。就翻译成【主体】
  • subject,和两个东西相对应:一个是 object (客体/对象)。一个是 substance(实体)它们是一个三元关系。




agent 带有一种平等主义的观点

  • 用一个圆表示整个世界/场域,agent :一般人理解的主体/能动者/主动者/主动的个体/主动认识/主动改变/主动去实践/主动去解释,把握其他对象/主动的个体。
  • 这种 agent 它好像游戏里面的一个角色/英雄,其他的 object 客体就是小兵
  • 在英雄和小兵之间会互相发生关系/关联,这之间的意向性就会变成现象:他们套用量子力学里的一种观点认为这整个过程是【衍射】(现实的物质本身它是一个波函数衍射出来的一个产物,并不是有一个实体化的东西在里面的)

所以他们认为迪卡尔式的主体 subject,它是一种现象

  • 是 agent (更为原初) 介入到这种相互关系当中它发生了关系/关联之后,产生了一种抽象出来的/比较普遍的现象,这个现象就会被把握成是一个抽象的迪卡尔式的主体会错误的把这种相互的关系,把它把握成一种单向的关系,就变成一个原子化的主体,这个原子化主体是悬空于整个这个世界/场域之上的。而对整个世界发生一种认识
  • 认知主体,一种纯粹的孤胆英雄式的上帝视角式的,他可以认识整个世界, subject 是可以把这整个东西,把他自己的 agent 当成一个对象来加以认识的。

这是当前哲学比较流行的一种主体范式,embodied agent(具身化的主体)

  • 有的人不会把这 agent 翻译成一个主体,他们会称作具身化的一个能动者,像特工一样的。
  • agent 兼有一种化身的意思在里面,它是一个代理平台,使得所有各式各样异质性的他者发生一种建构性的关系,或者叫衍射出了这么一种实体化的中心。所以这种新的主体范式,是去中心化的它是在这种相互关系当中去把握整个世界的,是以现象取代了所谓的实体/本质,这是当前的一些哲学家特别法国人喜欢这样去把握(分析哲学里也有不少是接受这种范式的)。
  • 观念论哲学家,或一些辩证唯物主义者,齐泽克拉康黑格尔德理达德勒兹海德格尔,他们都是不同意这个范式的,这个范式是(我觉得)一个资本主义学术异化下面产生出来的一个对于哲学本身的革命性进行阉割的一个范式。
  • 这不是一个非常好的范式,因为它非常明显的是和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于主体的想象是重叠的,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就是把主体设想成——就是一个矮化的主体——重点落在这个“体”上

其实 subject 不是一个体,它是没有具身化的。 但是中文就会把它翻译成“体”

  • 其实中国的官方哲学/教科书里教的主体,其实就是主观能动性,实际上就是 agent。甚至可以说大天朝的哲学教育领先国际…因为统治阶级最敏锐他知道如何去把哲学割一刀,让它变得庸俗/钝一点,可以让下面的聪明人能够陷于一种自我悖谬,或者不能够去把握一些真正关键性的矛盾。
  • 它和日常生活当中的想象图景是非常紧密贴合的,日常生活中就把世界想象成是时间和空间的坐标系。agent,一个主体就在里面运动,从这个中心出发把握了万事万物(把握成所谓的世界/事物/宇宙/自然/他人。这些东西都是在这个矩阵/场域里面,然后主体它也是一个平等的,就变成【我】一般它会身体化,它会有身体。
  • 其次它是个中心化的,它坦缩成一个中心,这是非常中国式的一种思维方式,我觉得是中国传统哲学一种,它把自我看成是一个自身。也有人把 agent 翻译成自身性、中心化的一个受体,实际上与其说是主体,不是说受体,它当然也是个能动者的,它可以和其他东西发生关系。
  • 大部分人的自我意识的觉知就是这种自身化/具身化。然后是一个中心化的,然后是和其他东西同时在一个场域里面,同一个时间性的当下和一个空间性的一个场域里面,共在的
  • 在海德格尔看来,这种存在很容易陷入一种常人状态,陷入一种把自己当成虽然还是一个中心,但是当成是各种物件当中的一个物件,把自我当成是一个东西,摆在这个空间场域里面,就变成所谓的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就是所有的利益好处都要往这个中心去靠,他人都要往为这个中心的第一人称体验的好恶,一些感性上的喜怒哀乐去负责,这是所谓的自私/中心化。那么中国的【仁】就指的要跳出这个中心化/具身化的这个我身,跳出自己身体的局限。老子所说的“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差不多这个意思,人就是要镜像神经元发达一点,去感受别人的另外一个身,感受一下就有所谓的【仁】,就这样建构起一个社会化的一个人情关系的网络。
  • 中国哲学基本上就是说怎么在这个人情关系网络里面去把握一个尺寸,把握一种规则和潜规则,怎么去玩这个游戏,那么这个游戏大概来说就是一个 Moba 游戏(英雄联盟等),agent 就是可以操控的单位,所以这个主体它是游戏里面的可以控制的一个角色,所以它叫agent。
  • 做游戏的软件,它里面的那些动的那些单元,它就叫 agent,能动者。游戏里面的一个控制的小的对象,它就叫一个 agent。
  • 那个游戏软件就是很明显的把握住了/体现了这种哲学,这种对于主体的理解它不是迪卡尔,不是康德,不是黑格尔,不是马克思,也不是什么一系列的德里达、海德格尔、萨特……他们理解的 subject 主体不是这个东西。费希特、谢林都他们把握的主体不是这个 agent,不是这个玩意,就是这个玩意是一个很不哲学的一个概念,它是一个一锅端的那种,就是你是一个东西,你是一个这个相互关系里面的一个临时的一个…就是那些哲学家讨论主体时候就不是讨论 agent 了。


【一刻钟哲学】两种主体之庸俗的主体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