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妇女节相关社会现象的一些思考

2023-03-08 16:27 作者:M1ssR0se  | 我要投稿

本人生理性别男性,性别认知男性,性取向女性,三观基本正常无明显问题,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以下内容纯属个人观点,供各位斧正批判。

事先声明:断章取义,看着某些单词,某些观点就突然激化的朋友们,趁早检查脑部健康,莫要害人害己。

本文单纯心血来潮,之后很难说会不会还有文章更新。

 

“妇女节”全名叫做“国际劳动妇女节”。我们的简称,叫“三八妇女节”“国际妇女节”“妇女节”——隐去“劳动”一词。与此同时,在当下,“国际劳动妇女节”又有几个新名字——”女神节“”女生节“。

在这里,我们一共讨论三个问题:1.“妇女”怎么了,“妇女”这个词又怎么了?   2.“国际劳动妇女”因何被“女神”“女生”取代,意欲为何?  3.男权,女权与平权,男女间性别对立激化的今天。

 

1.妇女怎么了,“妇女”这个词又怎么了?

       不知从何时起,“妇女”固定意指“黄脸婆”“中年妇女”“家庭主妇”······似乎“妇女”牢牢与“人老珠黄”的形象绑定在一起。“妇女”好像只是田地间劳作的老妇人,是整天忙于做饭看孩子的家庭主妇,是上了年纪的女性。事实上,按照我国刑法规定,14周岁及以上的女性就会被定义为“妇女”。大量年轻的女性群体看起来具有极大的反抗意愿,坚决否认自己是“妇女”这一事实。这反映出, “妇女”这一词语及其代表的形象在近些年的社会发展中长期未能得到正视,如早先盛行的港台剧等推动因素把“三八”直接打成了污蔑性词语,“死三八”等脏话至今还会出现。这种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对“妇女”的认知已经存在难以拨正的差错。

       我们追根溯源一下。“劳动妇女"在近现代史中,以她们的坚强意志与拼搏精神,为革命,改革和社会发展均做出了极大贡献,她们的奉献精神永不磨灭,她们的成就灿若星辰,她们是与劳动男性群体同等重要的革命力量。在建国之初,我们就有”劳动妇女是伟大的革命力量“的标语,毛主席那个时代更是喊出“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可以说,“妇女”这个词及其代表的形象,是无数光荣的劳动女性拼出来的,干出来的,国际劳动妇女节是属于这些光荣妇女们的节日,是具有极大纪念意义的。“妇女”意味着劳动女性坚强的意志,朴实的性格,过硬的能力。“女神”等词,扁平化女性形象,将年轻与外貌摆在评判女性的最高位置,过分片面。

       “妇女”这个词在年轻人群体中普遍不受待见,资本在其中的推波助澜是同样难以忽视的。妇女们踏实肯干,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形象明显不利于刺激消费,不能加快资本流动。于是,在他们运用其足以操纵社会的强大力量引导人们美化“女神”,丑化“妇女”等词后,”女神“”女生"及其所代表的奢侈品消费、美容产品消费、服装消费等消费主义潮流直接冲淡了“妇女”一词的存在感,妇女的形象被进一步扭曲,几乎已经成为了女性群体鄙视链的最低点。

       可见,妇女们与“妇女”一词,本身是神圣的,意蕴丰厚的。只是在不恰当的社会思想引导中,逐渐变成了特指人老珠黄的中年妇女,成为了一种年轻群体唯恐避之不及的词汇。与此相似的还有诸如“公主”“同志”等词,它们在社会的推手下成为了一种带有特殊意味的词汇,我认为,“同志”这种词成为恶搞或隐喻的词汇,是一个社会,尤其是Socialism社会的悲哀。

 

2.“国际劳动妇女”因何被”女神“”女生“取代,意欲为何?

       不可否认的是,在广泛的社会Revolution浪潮势头已经基本退却的今天(即使现在其实还...),”妇女“一词和”劳动“一词所具备的Revolutionary意义越来越不被社会所提及,受限于多方面施加的压力和implicit规则(Corp,Society...而这些其实是我们特色{  }发展到这个阶段的一种必然),这种Revolutionary意义越来越不被需要,”国际劳动妇女"放在当下似乎有些过于宏大。换句话说,”国际劳动妇女“的时代性在弱化,这种词汇渐渐在各种引导中与社会潮流脱钩,整体式微。

       女性的确在年轻时最容易展现其美好。注意:并不是说中年或者晚年就不再有魅力,只是年轻时的女性更易于展现她们的美好,更倾向于表达”美“的诉求。所以,年轻女性群体,女生们不断寻求增强自己的话语权,试图主导一个节日的风向,有一定的客观原因在。那么进而,消费主义与资本就更青睐具有强烈消费意愿的”女生“们,支配家庭财政的”女神“们,她们是投身消费的主力军,是象征资本流动的排头兵。资本创造、异化一个又一个节日,不只是妇女节,还有所谓白色情人节,情人节,520,521等等,迎合并不断刺激女性消费。与资本消费引导同源的,还有社会普遍审美价值观的引导,白幼瘦即美,颜值即正义等价值观不断被灌输进人们的大脑。由此,追求美容,养护,精致成为了一种价值正确,似乎”女神“们大量采购美妆用品,高频换衣成了天经地义的,外貌美丽可爱的女生女神们理应占据一个节日的主导权。这种价值引导与消费主义宣传共同造就了”女神节“这种词,这种现象,并不断蚕食着”国际劳动妇女“的存在感,同时助推了极端女权的势头继续增长。

       还有一点,但是这个平台放不出来。简略地讲,就是”别有用心之人“试图借此淡化”Revolution"的存在感,挑起部分对立,让人们沉溺在消费中,在人们内部形成各种观点并不断争斗时,我们无暇亦无法静下心来思考并联合,他们就可以继续享受这种隔岸观火,坐享其成的快感。

       总的来讲,”国际劳动妇女“被”女神“”女生“取代,有一定的时代必然性,但主要因素是资本,消费主义和社会等多方面合力引导,旨在刺激、创造消费,加速资本流动。

 

3.男权,女权与平权,男女间性别对立激化的今天。

       一个具有强消费主义思潮的,异化了的节日,一个因xxx,为xxx花钱的节日,必然牵扯到现在社会中普遍讨论的男女间对立,男女权思想状况。

       下文均有一个基本出发点,即男权,女权都是片面且极端的,我既不支持男权,也不支持女权,我唯一认同的是,我们需要努力追求一个平权的社会。

 

      ”男权“是否存在?毫无疑问,男权与父系社会作用力实实在在地深入遍及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有些人不愿承认,重男轻女的情况在我国仍然较为严重,尤其是农村地区,除去男女性婴儿存活率的明显差异外,还有男女性文盲率的差别,女性文盲率远远高于男性。女性更易受侵犯,女性中有相当一部分没能受到良好教育,女性在职场上偏弱势甚至存在职业歧视,某些职业干脆限制女性就职,“女性就该照顾家庭带孩子”的顽固刻板印象深入人心等等,都是无可置疑的事实。

       男权甚至一定程度上将女性的平权运动引向歧途。举一个例子:近些年,越来越多以女性为中心的影视剧作品涌现出来,意味着女性群体也在表达自己平权的诉求。然而,此类影视作品普遍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在剧中女性的成功是对男性路线的复刻与模仿,都有一个隐晦的基调,就是所谓的“迎娶白富美,出任CEO,走上人生巅峰"。成功的标准被男性成功人士所定义,女性的发声依然是在男权思维框架内的发声。在剧中的女性占据家庭中的主导地位,她就要将身心均投入在职场,把照顾家庭这种事都交给男性——问题就暴露出来了,这不是”女性成功路线“,这仍然是非自愿的社会分工。这只是男女性之间刻板印象的互换,父系社会强大的作用力显露无疑,女性的追求与挣扎仍然还是男权逻辑牢牢控制住的提线木偶。在这种挣扎中,女性群体自身的能动性愈发模糊,原本能顶半边天的妇女逐渐拜倒在另一半边天下,并且身为木偶而不自知,在精神上的自我pua中,认为自己已经取得了平权的阶段性胜利,开始自行消磨斗志。

       我们社会中的极端女权运动也甚嚣尘上。事实上,所谓的这些极端女权,很少有能拎清权利与义务二者间辩证统一关系的,她们片面追求权利,过分贪图钱财享受而不愿履行义务,不愿真正地把一个家庭扛在肩上地去赚钱谋生,甚至闹出过不少极端女权搬了一天砖就放弃的笑话。无法正确认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企图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本质上是在追求特权。真正的女权平权,是追求同工同酬,追求平等表达诉求的权利,进而不断接近”平权“的理想,是期望达成男女平等,而非女性优先,女性特权。所谓的女士优先,是男性为展现绅士风度的一种基于情分的行为,不是您各位拿来当枪使的工具,不管啥性别,都讲究个先来后到。总之我认为,如果一位女性认真学习过初中政治,她应当是很难发展成为极端女权的。这些幼稚的极端女权分子打着女权的旗号,对男性发号施令,无理智地支配家庭财政,满足自己消费的欲望,从正经的女权平权运动角度来说,是毫无疑问的过分依赖男性的体现,充分表现了她们的软弱性,而非她们幻想的女王,女神;从不正

经的角度来讲,就是小孩不讲理撒泼。我奉劝各位真正有心追求女性平权的朋友们,认真了解妇女节的过往,参与到生产生活中,在实践中探求真理,表达诉求。

       最终,有一个必须要强调的问题:生理性别是天生的客观的,但社会性别对应的刻板印象与路线,不是客观必须的。我们在社会中,首先是作为”人"而存在,其后,才有“性别”的概念。作为一个人,我们最重要的事是活出“自己”,而不是活成“男性”“女性”,男性不可整日屈从在家庭极端女权支配的淫威下,女性亦不能沉溺在父系社会作用力打造的温床中pua自己,我们每个人都能平等地表达情感,诉求权益,工作生活,不拘束于某种特定思维定式。

 

       似乎前面和后面写的不太搭边······算了,总之是一篇心血来潮的文章,就这样吧。祝各位女性朋友们国际劳动妇女节快乐!


关于妇女节相关社会现象的一些思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