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人过60岁,身边最“亲”的,不是亲人、老伴,是这个人

2023-03-10 12:01 作者:舒山有鹿68  | 我要投稿


01

人这辈子就是一个迷宫,你我都在当中兜兜转转,也不知道寻觅什么。等明白了真相后,就匆匆离去了,就跟没有来到过这个世界一般。

正如曾仕强教授所言,不论是谁,这一生就四个字,不了了之。秦始皇不了了之,刘邦也不了了之......

这“不了了之”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人,没有把事儿完成,就离开了。还有一个说法,那就是“朝闻道,夕死可矣”。

有人会疑惑,这两种说法,不就矛盾了吗?其实,并没有矛盾。无论是完成事儿的人,还是没有完成事儿的人,都只能不了了之。

原因很简单,人之皮囊,那是一种束缚。这副皮囊,让我们活在这个世界当中,也限制了我们的人生,以及存活的时间。

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思考,超越这副皮囊的,到底是什么呢?

02

年轻的时候,我们不会思考这种哲学的问题。到了中晚年,由于历经半生,我们才会扪心自问,活着的意义,以及这副皮囊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有些人觉得,活着的意义,就是大富大贵,有权有势。有些人觉得,只要活得长寿,家庭幸福美满,那就是最大的善报了。

反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就跟江河当中的水源,终究会分成不同的支流一般。不同的支流,有不同的流向和环境。

虽然说支流不同,但它们的目的地是相同的,那就是碧波大海。同样的道理,每个人的人生终点,以及人生归宿,都是相似的。

这里谈到的人生终点和归宿,并不仅仅是死亡的意思。死亡,只是肉体上的死亡,并不是灵魂意义上的死亡。人,不仅有躯体,还有灵魂。

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着躯体的意义,而并没有追求灵魂的意义。

等他们差不多走到终点时,才明白灵魂的意义,没想到已经迟了。所以,不了了之,或者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情况,就出现。

03

儒家圣人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周游列国,希望各国的国君,都能接受自己的“仁德”观念,从而以“仁德”治理天下。

对于孔子的观念,各国的国君都瞧不上。失望的孔子只能到处流浪,还差点饿死在了周游列国的途中。

经历了这些事儿,人到中年的孔子想通了一个道理:既然国君不接受,为什么不听从自己的本心,去办学堂,搞教育,让自己的理念得以传播呢?

也许,是老天希望孔子创立儒家。后来,孔子招收了一大批贤德的弟子,他也对自己的教育事业很满意,找到了灵魂深处的追求。

在年老的时候,孔子自己也感慨:“时也命也,慎始善终,尽人事而听天命。”

一切,都是时机和命运的问题。而殊途同归的是,每个人都需要谨慎地开始,最后完好地结束。尽好了人事,从而听从老天的安排。

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官,辅佐国君这件事上,孔子做不好。但他此生的任务,并非是当官,而是认清楚自己,把教育的事业做好。

04

人过六十,我们该反思自己,接纳自己了。

上文说过,早年的孔子也会因为国君的拒绝,而特别懊恼。为什么晚年的他,会改变了观念和想法呢?因为他知道,要接受现实,以及那个真实的自己。

简而言之就是,我们要跟岁月言和,跟内心的自己言和。

我们想要赚钱,是为了实现理想,更好地满足内心的自己。我们想要做点事业,也是为了实现抱负,满足内心的自己。

既然我们都是为了内心的自己而活着,为什么这世间之人,还是活得糊里糊涂,无法做到“朝闻道”呢?想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

你看到别人有钱有势,但你只能活得平凡,那你能接受真实的自己吗?

你看到别人顺利地改变了命运,自己却无能为力,那你能接受无力的自己吗?

因为无法接受,所以我们都活得痛苦。不然,为什么现代人都喜欢攀比,都希望“千篇一律,物欲横流”的生活呢?

05

别人有什么追求,那是别人的事儿。我们该怎么活,那是我们自己的事儿。哪怕平凡一辈子,只要我们心安理得,那就是好事。

人,唯有先接纳了自己,跟自己言和,才能更好地跟身边人相处。比如我们的亲人和老伴。要想他们过得好,自己先要活得快乐、幸福。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所言,人终其一生的目标,看似是接纳别人,实际上是认清自己。

自己是个普通人,那就接受自己是普通人的现实。自己是个老实人,那就过老实人的生活。其他的,又有什么所谓呢?

一切物质,乃至于我们这身皮囊,都是虚妄。唯有灵魂中的真我,才值得我们珍惜。

文/舒山有鹿


人过60岁,身边最“亲”的,不是亲人、老伴,是这个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