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侧置前站架的科学性
前手比后手快主要原因绝不是更近,而是因为打哪个拳动哪个脚,但距离位置角度是由前脚决定的。
强侧置前,如题主所说,在当今拳坛广泛存在着,而且数量大得很。不过不能说都是李小龙情怀使然,这跟李小龙的思维,像也不像。但可以说,到现在还咬死强侧后置是正统的,真心已经out了。
常规念头之下的强侧置后理论,主要来自于拳击的基础理念,也就是刀盾理念——力量和协调性稍弱的手探出去做干扰试探、最主要是格挡,然后用大力手放重击,这一模式的雏形在现今非洲的Dambe上还有完整体现。
转自youtube up主 :dambe warriors (点赞知乎的版权意识)
后来拳击技术发展的更好了,有了刺拳,有了曲臂,拳套也厚了,产生了狭义的组合拳理念。前手量准了位置,开始密集输出。后手有肩位打重拳,打完前手有了肩位,打重拳,用敏锐的判断力找出漏洞,高频密集输出。这还是强侧置后。
然而甭管是刀盾理念、还是重拳组合,都是要有个先决条件的,即高度的硬式格斗(霓虹的说法,越打击越硬,越缠斗越软),这种情况下中距离成了不可取代的主战场,优先输出重击是正确。在最符合条件的职业拳击、踢拳里被大量应用,恰好这俩早年间影响力最大,观念深入人心。
强侧置前嘞?同样多得很,广泛应用于除了老派拳击和老派踢拳出身的选手中。且不提摔跤手本来是强手在前,摔跤手出身的MMA运动员也往往采取强侧置前的站位。Duke Roufus的元祖时代MMA教学片中就曾提到,常规格斗式强侧置后更便于学习训练,但如果是摔跤手,就尽管按着熟悉的站姿来。比如曾给GSP造成过最大威胁的Johnny Hendricks,就是个典型的践行者。后手摆拳抡着,前手就抄把去了。正手毋庸置疑在协调性上碾压副手,中距离对抗项目自然就习惯给正手搁在后边卯重拳。而摔跤更注重在第一次接触中取得优势位,强侧自然置前,进入MMA,更注重的仍然也是突破中距离优先创造接触,也是习惯副手强化出个重拳,正手优先抓人。其他的不那么中距离的项目、不那么硬式的项目,比如业余拳击、散打、空手道中,大量强侧置前党存在。我小时候练拳击,也打得是假左撇子风格,脚下跑起来,踩着外脚就前摆后直,正手的前摆更有准更重,有时候比真左撇子更能打乱对方的间架,在斗前手的时候也更重更快更敏捷,后来到了散打里,这风格用着更舒坦了,右脚给得往往比别人的左脚快,右手也往往比别人的左手快、重。这不只是左撇子让对手不适那么点优势了,而是先手优势。就像围棋讲金角银边草肚皮,可宇宙流出来也打蒙了不少人。格斗比赛中“掌握了中距离就掌握了正常比赛”是个路子,可回避中距离也是条可以走通的路,这就是强侧置前的路。打击项目的共性——前脚定位定向。每一次打击都需要前脚踩到正确的位置以确保有效性,是而常理之下,强侧置后的一次重击可拆解为【前脚站位——前手部署——后手输出】或者【前脚站位——后腿输出】,而强侧置前可拆解为【前脚站位——前手输出】或者【跨步同时踢击】,力求抢先手优势。简言之,比对方的前手重、比对方的后手快,优先命中,同时不执著于中距离对抗,优先破坏对方间架,马上灵活调整角度和距离。
这点上,散打界的赵勇翔、冯杰,空手道界的塚本徳臣都很有代表性。具体差异,对比泰拳、踢拳的前腿扫腿和散打的前腿小鞭腿,差异很鲜明。
转自youtube up主 :kyokushin karate (点赞知乎的版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