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寄生虫学(瞄准疯子版)蓝氏贾第鞭毛虫、阴道毛滴虫和刚地弓形虫
蓝氏贾第鞭毛虫、阴道毛滴虫和刚地弓形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诊断、流行因素及治疗药物。
² 蓝氏贾第鞭毛虫/贾第虫
寄生于人和某些哺乳动物的小肠,引起以腹痛、腹泻和消化不良为主要症状的蓝氏贾第鞭
毛虫病/贾第虫病。
1)形态
滋养体:呈倒置梨形,腹面扁平,背部隆起,两侧对称,长9~21µm,宽5~15µm,厚2~4µm,有一个吸盘和一对卵圆形泡状核,由基体发出4对鞭毛。
包囊:呈椭圆形,长8~14µm,宽7~10µm,囊壁较厚,与胞质间有明显间隙,成熟包囊含四个细胞核。
2)生活史
生活史要点:
终宿主:人和猪、牛、羊、猫、狗
寄生部位:十二指肠/小肠上段
感染阶段:成熟的四核包囊
感染途径:经口
3)致病
①致病机制
虫株致病力
宿主免疫力(机会性致病原虫)
二糖酶缺乏:加重黏膜病变,导致腹泻
其他:机械化学损伤,吸收障碍,营养争夺
②病理学改变:小肠黏膜典型卡他性炎症,可逆
4)临床表现
无症状带虫者
有症状者
①急性期:突发性恶臭水样便、恶心、厌食、腹胀、腹痛、呃逆
②亚急性期:间歇性排恶臭软便(或呈粥状)
慢性期:周期性稀便,味甚臭,可数年不愈
5)诊断
①粪便检查
急性期:滋养体(生理盐水)
亚急性/慢性期:包囊(碘液染色)
②小肠液检查
③肠检胶囊法(肠内试验法)
④小肠活组织检查
6)治疗:甲硝唑、替硝唑、呋喃唑酮、巴龙霉素
² 阴道毛滴虫
主要寄生于女性阴道,以后穹隆多见,偶可侵犯尿道,是女性滴虫性阴道炎和尿道炎的病原体,由其引发的疾病为性传播疾病。
1)形态
滋养体:体长7~32µm,宽5~15µm,活体无色透明,有折光性,固定染色后呈椭圆形或梨形,有一椭圆形泡状核、四根前鞭毛、一根后鞭毛和一波动膜。
2)生活史
滋养体既是感染阶段,也是致病阶段,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性传播),也可间接接触,如共用浴巾。
3)致病
致病机制
虫株毒力
宿主阴道内环境(“阴道自净” ph3.8-4.4)
病理变化:阴道黏膜充血、水肿,上皮细胞变性脱落,白细胞浸润
4)临床表现
无症状带虫者
有症状者
女性:外阴瘙痒或灼烧感,白带增多,分泌物呈灰黄色或乳白色泡沫状,伴恶臭。累及泌尿道出现尿频、尿急、尿痛。
男性:尿道刺痒和不适感,排尿困难,脓性分泌物。
5)诊断
病原学诊断
生理盐水涂片法/涂片染色法
培养法:肝浸液培养基37℃培养48h
6)治疗
口服药物——甲硝唑
局部用药——滴维净、高锰酸钾溶液(1:5000)、1%乳酸或0.5%醋酸
² 刚地弓形虫/弓形虫
专性细胞内寄生原虫,是重要的机会性致病原虫。呈世界分布。它可以感染包括人在内的所有温血动物,引起弓形虫病(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包括滋养体、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五个时期。滋养体、包囊和卵囊与致病及传播密切相关。
1)形态
滋养体呈新月形,平均大小2µm X 5µm,核位于虫体中央偏后,假包囊内滋养体又称速殖子。
包囊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5µm~100µm,囊壁坚韧,内含缓殖子。
卵囊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0µm~12µm,两层囊壁,成熟卵囊含2个孢子囊,其内各含4个新月形子孢子。
2)生活史
弓形虫生活史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个世代的交替。有性生殖仅在猫或猫科动物的肠上皮细胞内进行,故猫或猫科动物是弓形虫唯一的终宿主。另外,弓形虫在猫肠上皮细胞及其肠外组织细胞内进行无性生殖,因此猫又是中间宿主。弓形虫对中间宿主的选择极不严格,从爬行类、鸟类至哺乳类和人都可作为其中间宿主。弓形虫在中间宿主的组织细胞内只进行无性生殖。弓形虫对寄生的组织细胞也无选择性,除红细胞外,任何有核细胞都可寄生。
①在终宿主体内的发育
当猫或猫科动物吞食卵囊、包囊或假包囊后,其内的子孢子、缓殖子或速殖子在小肠内逸出,侵入小肠上皮细胞,经3~7天发育形成裂殖体,成熟后释出裂殖子,再侵入新的肠上皮细胞发育增殖。经数代裂殖体增殖后,部分裂殖子侵入小肠上皮细胞发育为雌、雄配子体,经减数分裂发育为雌、雄配子,两者受精为合子,继续发育为卵囊。卵囊穿破肠上皮细胞进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在25℃和适宜湿度环境条件下,经2~4天发育为成熟卵囊并具感染性。成熟卵囊是弓形虫经猫粪向外界传播的感染阶段。
②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

生活史要点
终宿主:猫科动物(主要为猫)
中间宿主: 人和多种动物(猫)
寄生部位:除红细胞外任何有核细胞
感染阶段:滋养体、假包囊、包囊、卵囊
感染途径:经口食入、经皮肤黏膜、经输血/器官移植、经胎盘。
3)致病
致病机制
虫株毒力
宿主免疫力 机会性致病原虫
病理变化
①急性感染(速殖子)
局部组织坏死和急性炎症反应
②慢性感染(缓殖子)
挤压组织器官导致功能障碍;破裂释放激发超敏反应。
4)临床表现
①先天性弓形虫病
孕前:一般不传给胎儿
妊娠前3个月:流产、早产、死产,畸形等
妊娠中晚期:多为隐性感染
患儿中枢神经系统最易受损,其次为眼弓形虫病,还可伴有发热、皮疹、腹泻、贫血、黄疸、癫痫等。
②获得性弓形虫病
临床表现复杂、无特异性,其中淋巴结肿大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其次常累及脑和眼。
5)诊断
病原学诊断
直接涂片/组织切片(检出率低)
动物接种/细胞培养(耗时长)
6)流行
①传染源
受染动物(尤其是猫科动物)
孕妇(垂直传播)
②传播途径
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携带作用)
③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胎儿、婴幼儿、免疫功能低下/缺失者、密切接触动物/肉制品者更易感

7)治疗
急性期患者:乙胺嘧啶+磺胺嘧啶
螺旋霉素+磺胺嘧啶
青蒿素类+磺胺嘧啶
弓形虫脑病:阿奇霉素
孕妇:螺旋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