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尽杀绝!全国新课标卷!2020~2021【学过石油的语文老师】

高考真题?化险为夷!古诗练习?九九归一!

这篇笔记是我在5月6日写的,已经有同学捷足先登,有很多优秀的笔记,我也从中学到了很多,在此力求我的笔记能做到追赶超越,不信敬请看罢

1️⃣ 技巧
最快提升成绩的方法——真题
- 先看选择题
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是对的,可以先读,帮助理解诗歌
证明它错,一假则假
- 大题利用选择题
粗略→What-How-Wa-Why
详细→手法(在奇哥自己的收藏夹中有)

2️⃣ 2021甲卷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曾巩羡慕鸟和僧)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释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暮的师长。② 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 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土形象。
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
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
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how)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 请简要分析。
- What:什么是“仕”, 心系天下;什么是“隐”, 羡慕
- How:矛盾
标准答案: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原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
3️⃣ 2021乙卷
鹊桥仙·赠鹭莺辛弃疾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上阙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莺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
C.本词将鹭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
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鹫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原文证据(跟动物说话)→特点(口语化)→分析(亲切自然)
标准答案:①本词语言多用口语,风格亲切自然,浅近直白,通俗易懂。②语言诙谐风趣,活动生动。
4️⃣ 2021新i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滋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释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 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这句的意思是这个景点像衣袋,是比喻,不是用典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第二句:委婉+劝告
即要答:怎么委婉了,劝告什么了,从中体会到了作者怎么情感
标准答案:“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
5️⃣ 2020 i
Ⅰ卷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释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题目中已经说“寄”,作者不可能不通音讯
B. 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 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 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把自己代入
没能 春游写诗
对友人得病的一种遗憾
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6️⃣ 2020新 ii
读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释①黮暗: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 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 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湮没无闻和高人贤士存在矛盾
C. 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 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7️⃣ 2020 iii
苦笋 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释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 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 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 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What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①品性相似,都正直清高:魏征刚正不阿,直言进谏,而竹笋如同白玉般高洁的品格也是与生俱来的。
②经历相似,备受磨难而后成才:魏征命运多舛,先后侍奉过多个主君,最终才受到唐太宗的赏识,成为国之栋梁。竹笋自小在林间长成,历经风雨吹打,但是仍保持着坚韧的品格。
③价值相似,都各尽其功用。魏征辅佐君
8️⃣ 2020新 i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 / 过日①,念此别 / 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释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 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 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 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作用?请简要分析。
问的是why;
山远→两人距离远不得相见
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9️⃣ 2020新 ii
赠赵伯鱼(节选)韩驹①
荆州早识高与黄②,诵二子句声琅琅。
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③。
一朝悟罢正法眼④,信手拈出皆成章。
注释①韩驹(?~1135),字子苍,两宋之际著名诗人。②高与黄:指前辈诗人高荷与黄庭坚。③参:领悟,琢磨。诸方:各地方,各方面。④正法眼:这里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诗的内容可以得知,赵伯鱼是一位勤奋好学、转益多师的诗坛后辈。
B. 诗中使用了古语“后生可畏”,表现出作者对赵伯鱼的嘉许。(只有赞许)
C. 面对后辈的请教,作者谦逊地表示,自己所谈不多,也较为简单粗略。
D. 诗中以禅理喻诗的内容,既可为赵伯鱼提供指点,也具有普遍的意义。
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没有开悟→读书学习
开悟之后→写文章
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victory!!
还有一件事,5月份,靠着努力+之前存货应该可以日更,每天21点半左右发笔记,补齐+跟进一下2022和2023系列课的笔记。希望能帮助到你我,彼此共勉
但因为时间太靠后了,笔记沉在评论区下面了,建议以下图方式找我的笔记,不要评论区翻不到我就艾特我了,挺黑色幽默的

对了,统一一下意见,各位有没有对笔记原文件的需求,我会把“高考系统课”的笔记像奇哥一样放到云盘中供大家免费食用,如有需求可以私信、评论来告诉我 (笔记格式是PDF格式,使之不漏标记,并且我还进行了精简,还把整体颜色加深满足打印的需求)
网盘中有十来个笔记,方便的话可以去看看:https://www.aliyundrive.com/s/HJCW7ef9fhk
想要其它网盘私信吧,笔记中链接多审核慢,当然每个网盘里面东西是没有区别的

●●●补充参考
莫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