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艺术诞生于裂隙之中
在上海看到的一个实在很喜欢的装置艺术作品。实在忍不住要分享出来… 徐冰老师的作品《引力剧场》(在浦东美术馆展出)
创作背景是作者对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的理解:
语言作为符号的有限性。
他先提到一个在《逻辑哲学论》中的论断。
我们的思维无法触及我们不可言说之物。
也简述一下我对此的理解。我认为语言文字之于人类的意义可想象为操作系统之于计算机。(人类思想世界运行的底层法则)可以说人是通过语言认识世界的:把无可分辨的现象世界通过语言归类进观念里。这也是作品中对“引力”一词的解释。就像物理规律中引力使万物有序,而语言则是让人类的思想世界有序的底层逻辑。而“剧场”则指向是人类文明的诞生于被语言所聚合的共识性。 在这个作品中,他将语言为绘画中的透视法。我们在绘画中使用透视法显现现象世界,而语言则是我们将现象转化为观念的透视法。透视法的生效人的视线不能的有限性,而语言文字的有限性在于那些不可言说之物中。 而这个作品在做的是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尝试触碰语言文字本身不可言说的那部分。在这个装置中,采用透视法去排列这些方块文字,因此观测者从最切近装置的底部位置反而无法辨识出作为文字的信息。而观测到的理想视点存在于美术馆之外我们无可到达的位置。这表现出语言的作为符号的有限性与现象与观念之间的裂隙。
而艺术正生长于这种裂隙之中。
而我们又应该从何去思考艺术呢?它是某种没有被知识化和概念化的事物,而必然他也只能使用某种知识以外的事物去表达。 只有一条路径是可以真正触摸到艺术的。 直觉和感受。 艺术正是把那一团混沌不清的感觉和意识,在动手的过程中建造充实起来。而当艺术被创造出来,他就变成了某种客观物,而一种特殊的直觉感受,也稀释到了所有每一个和他接触的人之中。 再延伸一点我自己的理解,艺术是从艺术家脑子的感觉和意识到与观看者的感觉与意识的过程,而艺术品本身仍是像语言文字一样的中介物。正如文明,也不存在于那些博物馆里的典籍和艺术品里,而是人本身。语言文字是工具却也给人类思维划定了某项边界(或许可以联系到一些关于chatgpt是否可以取代人类的讨论),而哲学和艺术的使命则是在于不断突破这些的边界。我想这必将通向更高维的时空。 最后,又想起康德说“人是目的而非手段。” 人作为人存在的特殊性与不可替代性是什么?